一、 中国自从20世纪初开始,文学的发展,就一直与启蒙话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启蒙先驱,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现代启蒙者,最后到世纪末的“新时期”启蒙。启蒙思想的传播,一直都是与文学的改良和革命,同步进行的。 “文学革命”之所以会成为思想启蒙的先导,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形态,小说是最具有启蒙功用的。作为一种发源于民间文化和市民意识的语言艺术形式,白话小说,在自明中叶以来的三百多年来,已经逐渐的成为最有影响的文化载体。 在此期间,或许有人不知道《四书》、《五经》讲的是什么,但几乎没少有人不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的故事。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才会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指出:“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革命始。”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和陈独秀、最早也是从文学的改良和革命开始,传播启蒙思潮的。而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更是唤起了广大青年自我的觉醒和反封建礼教的巨大热情。在70年代末,“伤痕”和“反思”小说的出现,以新的思想内容和批判精神,揭开了新时期文学启蒙的序幕。 中国20世纪的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核心的。如果我们从整个20世纪的启蒙运动来看,从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启蒙,是对新文化运动现代启蒙的准备和探索,而世纪末的新时期启蒙,这是对现代启蒙的继承和发扬。这三次启蒙的中心理念,都是对现代性文明价值核心“人”的发现和肯定。因此,启蒙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人的文学”的特征。“文学革命”,则是对之前的“非人文学”的揭露和批判。而“文体”的变革,是与新文学的表现内容相适应的。这在“五四”时期,体现最为明显。 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白话小说的历史,此时在中国已经有三百多年。而这篇小说的真正创新之处,在于以“我”,即第一人称来写小说。这时中国自古未有的,而小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文化和自我人性反思的思想内容,这是具有巨大启蒙意义的。 而世纪末的“伤痕”、“反思”小说,继承了“五四”启蒙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对“文革”中披着“极左思潮”外衣的封建思想残余,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非人”迫害。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并在“寻根”文学中,探寻了这种“非人”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根源。 中国20世纪末的90年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导致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精英文化的衰落,更引起“人文精神”的危机。文学开始向个人化的自娱和大众化的媚俗发展。文学启蒙意义的丧失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是多方面原因的共同结果,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外在因素,文化范式的内部转型,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二、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文学的启蒙主题,一直延续了近十年时间。从伤痕、反思到寻根文学,“人的解放”和“国民性批判”,占据着中国80年代文学话语的主流。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的启蒙文学,从对政治思潮、历史意识和文化根源三个方面,对残存于人们文化心理中的封建权力崇拜和愚昧盲从心态,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从而再一次确立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对“新文化运动”之后,残存于广大中国民众集体无意识中的封建思想残余,进行了清算。 中国新时期启蒙文学的任务,在80年代末,基本宣告完成。新时期启蒙文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大写的主体的“人”,从极左思潮的“反人道主义”阶级话语中解放出来。同时,在80年代的“知青”和“现代派”文学之中,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从社会历史的语境中挣脱出来,甚至表现出非理性的无意识特征。 80年代末,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先锋小说”的出现,标志着“新生代”作家,不再担当民众启蒙者的角色,而向个人化的艺术家角色转变。而随后,以“新写实”为代表的描写“日常琐事”的市民生活小说;“新历史”为代表的描写“民间秘史”的解构正统历史观念小说;“新女性”为代表的“私人女性”化的颠覆男权意识小说;“新生代”为代表的表现“个人欲望”的都市小说。解构了相应的崇高、历史、集体、道德等现代性宏大叙述。90年代作家的角色,由“人民”的代言人,成为“个体”的讲述着者。 80年代启蒙作家的经营身份与一系列现代性的元话语一起瓦解,而90年代的作家这体现出明显的“平民化”特征,他们书写对象不再是原来需要启蒙的“民众”,而是需要倾听的“大众”。无疑,中国90年代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启蒙话语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流行;作家身份角色的转换;以及个人觉醒后,自我欲望的膨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杂语化、个体化有密切关系。 尽管中国90年代尚不具备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但在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加速信息化、消费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以“新新人类”为代表的“另类时尚”写作,使90年代的“欲望化”书写,滑向“下本身”写作。导致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的界限逐渐模糊,通俗时尚的大众文学,在世纪之交彻底取代80年代的精英启蒙文学和90年代个体平民文学。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世纪之后,继续沿着20世纪90年代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形成的市场化、消费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但在世纪之初,又突显出新的特征。这就是“80后”青春小说和“网络文学”的出现。其实两者的创作主体都是“80后”一代在新世纪受“新概念大赛”和互联网文化影响的青少年写作者,他们大多数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中学生。2005年之前,“青春写作”几乎成为了80后文学的代名词。而在其逐渐降温后,带有奇幻仙侠色彩的玄幻、武侠、宫闱、穿越小说,开始大量从网络走向纸媒出版。“80后”文学开始突破单一的“青春疼痛”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文学最突出的现象,与主流文坛作家的“底层叙述”相比,是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新世纪主流文坛的一些成名作家,在创作一二十年之后,有一种向“史诗”方向的努力倾向,但其创作实绩却受到文学批评界的质疑和批判。2006年是“韩白之争”后,以作家协会、官方文学杂志和学院文学批评界组成的主流文坛权威性开始动摇。 “中国当代文学是圾论”的国内外论调此起彼伏,而2007年之后,作协会员抄袭事件的不断被揭露和郭明明“破格”入作协事件,更导致主流文坛声誉的大幅降低。这些现象的出现,意味着新时期文学在发展了三十年之后,其原有的积极进步意义和历史文化任务已经走向完结。而中国文学将进入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 启蒙文学的出现,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思想启蒙运动先导的启蒙文学,是在旧的思想知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成为一种极端僵化的霸权意识形态,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导致信仰道德危机和本真人性异化的虚无主义时代,才会出现的解除时代遮蔽,重塑价值理想的文学改良和革命运动。 从中国20世纪的三个启蒙运动来看,从世纪初的近代启蒙的“呼唤新民”;“五四”现代启蒙的“人的觉醒”;到世纪末新时期启蒙的“人的解放”。启蒙的任务,就是要将国民大众从“吃人”、“非人”的思想文化枷锁中解放出来,重新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还给人,塑造本真健康的新人格。从思想意识和文化心理上,改变人的生活观念、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进而改造社会现实,促进文化进步,开创新的文明时代。 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思想启蒙,先后在三次启蒙运动的巨大推动下,终于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实现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彻底转型。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时期启蒙将中国人民从“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的僵化教条和传统观念中的封建残余意识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么,9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息传媒的发达和消费观念的盛行。在新世纪之后,商品拜物教已经成为国民大众崇拜的新“偶像”了。经济实利主义在消费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共同打造下,已经成为具有“元叙事”性质的权威意识形态,成为具有衡量一切价值的真理标准。 80年代现代性启蒙的崇高和理想,90年代后现代话语的自由和多元,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已经完全被文化虚无主义所消解。无论是作为现代启蒙价值的道德理想,还是精神信仰,都被物质利益和感官欲望的巨大深渊所吞噬。人性扭曲、人格异化、心灵病态的状况,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在超真实的“内爆”中消失,欲望碎片弥漫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虚拟影像和符号存在的时尚影视和网络游戏被无限复制消费,感官经验瞬间的狂欢满足,无法掩盖灵肉麻木的难言痛苦。 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精神鸦片,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麻痹大众的贫瘠心灵。世界黑夜时代,精神之火暗昧无光,人类文明处于诗意贫困的深渊。战争瘟疫、恐怖活动、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危机,在不断加剧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境况。中国在21世纪,终于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语境,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的各种严重危机。 因此,中国在新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必然不同于以往20世纪的三次启蒙运动。而应该在继承其介入和批判的基础上,在世界黑夜时代的大语境中,广泛的吸收古今中外,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以综合运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和信轴心文明的建构。 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新千年文学”在2008年末,悄悄的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新千年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其最初的创作主体是活跃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的一批青年文学创作者,虽然在年龄上属于“80后”或“70末”一代人,但是与那些通过“新概念大赛”或“萌芽”杂志推出的“青春写作”者不同,属于既疏离主流文坛又不合于大众通俗的边缘写作者。他们的创作具有先锋探索性,深受各种哲学文化和文学理念影响,与“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相似,是“80后”文学创作者中“沉默的大多数”,在文坛主流与大众文学的夹缝中,秉承着崇高的文学理想,孤独的进行着艺术探索之路。 他们中的一些人,最初在“北大中文论坛”里聚集,十位作者的小说结集在一起,以《新千年文学》为题出版。这部小说的序言作者田俊武教授,对这个21世纪新文学思潮作了相关的介绍,对其的文学“革新”的意义进行了肯定。这部作品在“新千年文学”宣言中,明确的提出了“思与诗在小说中的融合”、“泛存在主义的创作”、“创建诗意栖居”、“从现实主义到深度解蔽”、“克服虚无主义”等文学理念,对当今文坛阻碍文学健康发展的“原生态残酷写实和审丑”、“鄙俗语言和纯叙事游戏”等写作倾向进行了批判。 “新千年文学”思潮不同于中国新时期文学产生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强调在共同文学创作理念下的兼并包容,多元共存。因此,“新千年文学”的“思潮”意义,大于具体的“流派”意义。在宣言中,笔者特别指出,其产生的时代文化语境和社会历史渊源。将鲁迅和王小波,作为主要的中国文学先驱,在表明其文学地位“边缘”的同时,指出其方向的“正宗”。 “新千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在20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精神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融合,并在东方产生影响之后,成为世界文学发展新方向的产物。这主要表现在法国的米兰•昆德拉、英国的戴维•洛奇、意大利的埃科、俄国的艾特玛托夫、拉美的科埃略、日本的村上春树、中国的王小波等作家在80年代之后的创作上,他们虽然疏离于近年来国际文坛和诺贝尔所关注的新历史、后殖民、新女权小说。但却体现出未来21世纪世界文学发展的方向,即后现代主义文学解构形而上学宏大叙事,倡导自由多元的游牧精神与现代主义探索人类本身存在,寻找诗意栖居的理想精神的融合。 而“新千年文学”正是在继承这些世界黑夜时代诗意贫困时代文学先驱的探索基础上,通过作家结合自身的社会边缘生活体验,以及对时代语境分析观察的大量结论上的文学创作结果。是中国文学在21世纪全球化、消费化、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在几百年形成中的成熟表现。“新千年文学”的创作者,正发展的过程由“80后”中的“沉默的大多数”,逐渐扩展到包括60、70年代的一些持相同文学理念的创作者。他们的创作群体既包括中学辍学者,也包括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既有社会底层的漂泊流浪者,也有时也成功的企业家;遍及中国诸多省份和地区。因此,他们在共同理念之下的创作,在表现思想的复杂性和反应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上,不同于新时期,乃至中国20世纪文学的任何一个流派。 如果说“新千年文学”的第一辑,更注重表达一种在“当代文学是垃圾”的人文精神衰微时代,以“小说革命”的方式,重新将小说创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媚俗泥潭中拯救出来的话。那么,在2010年初出版的第二部代表作品《生命的沉思》中,这更明确的提出了文化批判和时代介入的思想启蒙方向,以及承担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新千年文学”由最初的“文学革命”,在创作群体不断扩大,理论探索日益完善,时代使命感逐渐增强,文学实际愈加丰富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新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运动。 2010年,新世纪正式进入第二个十年,“新千年文化”思想启蒙和文艺复兴的出现,正式标志着中国文学和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也将随之而改变。人类文明,即将进入一个划时代的新纪元。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