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停水,天气很热,没有水不敢太劳动,真怕动了一身汗难受。 靠在书房的沙发上读书,气温高时要读降火的书,随意从书橱最下层抽出一本闲书,这是一本大学读书时同学自己创作的作品编辑的文集,闲时候读读,可以带来些许甜美的回忆,于是带着消暑纳凉的想法,轻轻地翻开来—— 突然,一个标题跳到我的眼前,我感觉身上一抖,无数画面涌现在眼前,我的心沉醉在对往昔的回忆中。 《烟斗》是我当年的散文,是在和鲁迅先生的研究者蒋锡金先生交谈后写作的习作,那次习作的命题是写一位你所崇拜的名人。 我去了蒋锡金教授家,我们两家住在一个简易的筒子楼里,去的时候,我是想采访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人,我想写写自己的老师。 老先生的书房很狭小,除了书和写字台外加一把椅子,没有其他的空间,我坐在先生对面,突然感觉面对的是让我熟悉到心灵颤抖的面孔,我不禁站起身,在放下茶杯的一瞬间,我有点眩晕:这眼前的情景,仿佛多次出现在脑海中,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激动呢?我顺着老先生的手臂看,那饱经沧桑的手上,分明握着一个烟斗,一个和鲁迅先生那烟斗完全一样的烟斗,我肃然起敬。 蒋锡金先生是江苏宜兴人。五卅运动时期,他受其父的影响和当时革命济难会李谷和应修人的教导,积极参加学生救亡运动,组织宣传队到邻县农村宣传,参与由"左联"发动的爱国活动。学生时代,他曾在《申报·自由谈》、《人世间》发表诗歌,参与编办《当代诗刊》、《中国新诗》。1934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国学系。1938年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战文艺》副刊主编。1939年参加江南游击战争,在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任江南社(新华社)记者,出入抗日前线。1946年在江苏淮阴主编华中《新华日报》副刊,后曾在华东局宣传部、山东省文联工作。1947年起到佳木斯东北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吉林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省鲁迅研究会会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专于文艺理论、中外文学的研究与教学。致力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和教学。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和定稿工作。蓍有诗集《黄昏星》、剧本《横山镇》,合译《文学理论教学大纲》(苏联大学教材),主编《文章选讲》等。 老先生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34年任湖北省农村合作委员会贷放干事,与严辰合编《当代诗刊》。1935年与蒋有林合编《中国新诗》。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汉口与孔罗荪、冯乃超合编《战斗》旬刊,又与穆木天合编《时调》诗歌半月刊及《诗歌综合丛刊》。1937年,与著名作家茅盾等人主编《抗战文艺》,并参与创办《文艺阵地》半月刊。后到上海,与楼适夷等合编《大路画报》,与王任叔合编《鲁迅风》,又曾编辑《文艺新潮》、《文艺新闻》,并组织上海诗歌座谈会。其间曾任江南社(新华社)记者。后在上海组织行列社,编辑《行列》诗歌半月刊和《上海诗歌丛刊》,并与楼适夷等合编《文艺阵地》、《奔流新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建承中学任教。抗战胜利后回新华社,编辑《新华日报》华中版副刊。1947年赴佳木斯东北大学任教,后任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抒情诗集《黄昏星》(1940),儿童叙事诗《瘸腿的甲鱼》(1957),剧本《台儿庄》(六人集体创作,1938)、《横山镇》(1939)、《赌徒别传》(1941)等十部,编有《鲁迅年谱》(1979),译有《俄罗斯人民的口头创作》(与曲秉诚合译,1950)、《亡灵书》(1955)等,并参加了《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鲁迅研究和文艺理论等方面多有颇具卓见的论文发表。 在那次长谈中老先生打消了我写他的想法,他和我谈起鲁迅,谈起他的许多存在于书稿中还未问世的关于鲁迅研究的观点和钩陈史料,谈到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谈话中间,他靠在椅子上,口含烟斗,时时陷入深思。 我在夜幕降临时离开了书房,先生握着手电筒给我照亮,走出黝黑的楼梯我直接去了不熄灯的教室,有一个声音呼唤我:去写你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写了散文《烟斗》。 2003年5月25日,先生去世。一颗星陨落了,烟斗,我永远的思念。 现代文学——鲁迅——文化的渊源流长的希望,都在我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