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填写高考志愿时,有朋友问"这教书匠和木匠、瓦匠、鞋匠、铁匠骨子里没啥区别,你真的一辈子当孩子王?"我牙根一咬给了他一句"没有老师你就是行尸走肉。"后来我体会到,要是忘了师德,那教师连合格的工匠都不如甚至更造孽,这个话题以后再谈,我们首先来谈这"育"何其难也。 总不能拿着一块肉只求得孩子长高长大吧,天下的爹妈哪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被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教育的目标被定位在打造一个一路拿下博士学位的"天之娇子"。看看这热闹的教育市场吧:才艺特长在高考特招时可以挣到二十分,为了这,孩子们被赶到五花八门的班去学习,弹琴跳舞画画,黑管声乐萨克斯,最可恨的是那不讲理的爹妈,管他孩子喜不喜欢,坐在教室后面看住,回家不练就训,举起棍子打--这个动作就是"教"字的原形。热闹的还在后面:学校里有多少个学科,校门外就有多少种补习班,语种不厌其多,试题不怕其难,最可狠的是那贪婪的老师,在校外的班里讲重点,学校里上课是只做题,你敢不来交钱补习?谁敢牺牲孩子的自尊和分数伸张正义。所以我认为,教育中的教,还是大有泼墨山水画的气势,进而泼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乱云飞渡图,也极有可能,但是这"育",怕是要被挤在旮旯里,没有出头之日啦。我以为:你有钱,买个教子不难,买个育子实难,所以在谈到"育"时,我要用事实告诉天下的父母:你可要小心,你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只教不育,你可输不起。 那"育"什么呢? 育"德":懂爱,懂恨;知耻,知荣;识善辨恶。 知识向本质转化的过程,就是"育"的过程,我们不能忽略这样的现实:知识是个中性事物,这一大堆的知识混在一起,当你的孩子还处于免疫力较低的年龄时,你要格外下工夫"培育"。 现在我们来讨论"育"的方法。 一谈言育 今天下午我看到一个学生捧着个大蛋糕,我说"我们不是说好了只为长辈过生日我们不过吗?"那学生不好意思地说"我妈坐火车给我送来的,还哭了,因为我生日不能回家。"*数学竞赛那孩子得奖了,爸妈说"出息,我儿子将来海归了。"*80后到了谈婚论嫁年龄,于是"买车、买房、先用爹妈的",月光、啃老,呜呼悲哉。 回头看你给了孩子何种理念: 1、 孩子,你比长辈更尊贵。 把正确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给孩子,至关重要。 二谈行育 有一天我在校园里抓住一个小丫头,她在我的怀里蹦着高骂一个同学,那可不是一般的国骂,我把她抱在怀里喊"你不闭嘴我收拾你。"后来那孩子来解释说:"老师你别生气,我们家人不骂不说话,开口就先骂,我这习惯不好,我改。" 唉,言传身教呀! 三谈情育 我们可以也应该用浓厚的情感感召孩子,这是潜移默化的"育",犹如春雨润物,于无声处见亲情:孩子失败了,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让他摈弃自卑挺起胸膛迎接挫折;孩子成功了,送他一个平常的微笑,让他明白所有的成功不过是一个新开始,不值得炫耀和张扬;孩子能够选择自己的路时,给他自由的空间,握握孩子的手,你可以回头走了,别忘了拍拍儿子的背抱抱女儿的肩,孩子在你走出去的一瞬间会在心里说:"爸爸,妈妈,我不会辜负你们"。 不能写了,没时间了,下次谈吧,今天是咨询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