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本质,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嘴脸,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诺言,不上当受骗...... 可是现如今,我这个教了四十多年书的人,越来越看不透这个社会了,更看不透所谓的"大师"了。现在很多人,知道"为师"却忘记谦虚,或许翻了翻《论语》,或许听了点《道德经》,或许参加了"国学沙龙",摇身一变,成国学大师了,不知是因为CCTV掀起国学风,还是炎黄子孙确实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更不知什么人在造星,于是,号称国学专家、学者、大师的人也满天飞。是传统国学之福还是纯真国学之祸,不知道,真有点令我汗颜,让我恐惧,真想问,难道做国学老师,门槛就如此之低吗? 在读书时,老师曾教育我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孔夫子的圣言,我几乎不怀疑有假。但我们细细琢磨,不难发现,"必有我师"其实未必真能做得了老师,也许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即使真有资格做老师的人,往往会谦虚的说:"其实我才是学生,是抱学习目的而来。" 中华文化五千年,即使用浩瀚烟海,也许未必能够形容。中华文化确实需要宣扬与传承,也需要学习与研究,但宣扬与传承、学习与研究,并不代表所有的人可以做专家、学者、大师甚至泰斗。 以前,也有一些人叫我老师,我还美滋滋的,还真以为自己配的上这个称号。可当自己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文化现象或与人交流一些文化理念时,很快发现,自己与大师的距离非常遥远,根本不配这个头衔。可是与目前到处兴办的国学班的"国学大师"比,则受之无愧。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做学问需要静心,一旦浮燥,你会发现,所谓的学问都是虚假的,或是只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扎根。而文化缺乏沉淀与积累,你会发现所谓的文化根本不堪一击,而所谓的大师,也如昙花一现,稍刻即逝。 试想,既然是国学(暂且称呼老师)大师,不仅要讲得好,而且能写得好。可是我发现这些国学老师却不会写文章,那怎能为中华文化的宣扬与传承做点贡献。但事实是这样,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现一些以评析他人文字、指导青少年作文,可是自己连一般的文章也不会写。这如同在问士兵可会放枪,农人可会耕田一样多余而可笑,不仅不会写,而大多数教师为评职称抄袭或者拼凑"东西"。试想烧不出好菜来的厨师,能以"良庖"相配么?体育教练不会"跳木马",能指导好受训的运动员跳出美丽与高度吗? 但如今却是一个不读书、不写作的年代,"述而不作"等教学观念依然存在。于是乎,眼高手低而缺乏写作实际感受的大师们,就在"文章分析"和"作文指导"中,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是难得要领、甚至不着边际地把国学教学搞得一塌糊涂。 有时闲来无事和所谓的大师闲聊,他们讲好文章让老子、孔子、孟子、庄子、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郁达夫、冰心等等这些大家们都写完了,我们写什么啊?再者,就凭我们这两下子能写出什么来呢?既使写出来还不是些八股之类的东西吗?不要说让人看了高兴了,更多的时候让人看了发困,让人难受。 也不必说是由于我们搞市场经济,使人们一切向"钱"看了,不愿意读书了,不仅写出的文章没人看了,确切地说根本就不会写,还传承什么中华文明,其实整个教育都是如此,所谓国学的眼里只有"钱"了。当今世界在现代化科技的冲击下,愿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既然如此,又何谈传承,又如何配的上大师称号? 再说,写文章的常被称为"爬格子的人",显得呆板、迂腐,好像不懂生活,甚至没有生活情趣一样。你看人家那些打牌,打麻将的在一块大声的说,大声的笑,将桌子拍的啪、啪之响,多有意思啊。 可以看出,不少的老师不读书不写作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浅薄,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文化的底蕴;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理论的支撑和哲学的思维。知识要系统,就必须得读书;知识要贯通,就必须得交流。 在这个大多数的人都去研读"关系学"这一门功课的年代里,哪里还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谁又能忘却尘世的喧嚣而固守"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寂寥?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因为,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所以要教国学,就必须学会读书,诚然,教师不擅写,就更配不上做大师了。 学习永无止境,还是谦虚点吧。如果真的爱好国学,就好好当个学生。把位置摆正了,也许通过你,真能把国学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