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是在一定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就犹如小孩子搭积木一样,首先要有一个稳固的框架,这样搭起来的积木才是牢固的。同样,一个人文化底蕴的形成,来自于读书习惯的养成,这个稳固的框架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一个人一旦走进了书籍的汪洋大海,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每个人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何谈癖好。 多年的读书实践告诉我,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读者必须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当前时代被称作信息时代或知识爆炸时代,原因之一即在新概念、新学说、新感觉及新图书层出不穷,而且数量巨大。当然,无论以文字、符号或书籍的形式固化,成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因此,我们面对庞杂浩翰的书海,有多少书值得一读? 今有无数读书人,比如上网读帖、佛堂读经、课堂读教材、研究读专籍、娱乐读闲文等,或读得心迷意乱,或读得若得若失,或读得焦头烂额,或读得索然无趣,或读得手舞足蹈,不一而足。也就有很多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诚是一大乐事;书是知识与力量的源泉;书亦令人迷失方向。 因此,先正心,后选材,耳聪目明,心正身端,这样我们才能一劳永逸的获得大智慧、大幸福。好题材,好导向! 读书可以简单的吸收,变不知为知;读书可以明理,破除各类迷信,读书可以指导生活,譬如看菜谱学做菜。 读书可以培养性情。性情来自于天性加环境的感染。很明显,读书会有利于培养。耳濡目染,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在书香的熏陶之下,心胸狭窄可以变为开扩,偏颇可以变为平和,也就是性情可以由不好变为好,至少是较好。读书人常与文雅为伴,文雅的对面是粗俗,可见读书确是有培养或改变性情的力量。 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茶余饭后,或有郁闷,或只是闲情难忍,翻开看看,或念念,都可以暂时忘掉现在,另入一境,其所得又非口腹之欲的满足所能比了。人生一世,不能读书或不肯读书,等于过宝山空手而回,损失就太大了。 读书可以获得话语权。张中行老先生说:"学会写,显然只能由读书来,因为不读书,腹内空空,就不会有分量重的内容可写;就说是有些情意,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仍是不能写。"读书虽然只是闲情,以读书人为本位,也很值得珍视。 世界仍要前进,社会还要发展。人们在发展的潮流中慢慢苏醒,作为一代人不愿看到若干年后民族文明的消失。在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让祖国的璀璨文化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