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凭什么厌学?现在多么好的学习条件?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必须好好学习,否则我就批评你,罚你,看你还敢不学习!"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孩子,细细想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有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也就有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互动关系。教师从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是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假如没有教师的传业授道,能有尖端技术的开发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吗? 可是,要想解决学生的厌学,用强迫的手段是不行的;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只有提高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本身的吸引力。 然而,现在要使学校对孩子具有吸引力,越来越难了。 五十年代,因为大多数孩子上不起学。物以稀为贵,上学令人羡慕,所以他高呼:"我要上学!"如今"我要上学"的生活情境已经不存在,面临的情境是"要我上学"。情随事迁,厌学是很自然的。 六十年代,因为上学比在家舒服。如果不上学,就要干家务、搞副业、哄弟弟妹妹,都没有上学轻松。现在在家,冰箱里有好吃的,电视有好节目,还可以玩游戏机,坐沙发,睡软床,不上学显然比上学要舒服。 七十年代,因为那时大众传媒很不发达,到学校能听到许多新鲜事,满足好奇心。于是老师的课就成了重要的信息来源。可以说,那时的老师不需要太大的本事就可以吸引学生们专注的目光。记得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有这样的镜头,十月革命前,女教师瓦尔瓦拉只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风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下雨......"就着实把一群小家伙吸引住了。如今信息爆炸,媒体发达,许多老师常常被学生问住,老师知识优势逐渐消失,这就造成了孩子对学校的厌倦和学习的厌倦。 八九十年代,课讲得再生动,生动不过说评书,生动不过动画,生动不过电视连续剧,生动不过足球赛,生动不过游戏机里的打斗攻防,生动不过广告里的拼命煽情。对比之下,越显出了教师讲课的枯燥乏味。在争夺孩子的注意力上,教师明显处于的劣势。 许多老师觉得越教越不会教,越活越累。社会变了,老皇历不能看了。倘若教师不去提高自身素质,不发挥学校教育的真正优势,老办法念经,确实会越来越被动,真的是有光明无前途。 如此说来,教师不是太惨了吗?怎么提高吸引力?学校的真正优势在哪里?可开发的吸引学生的资源在哪里?教师手里还有吸引学生的王牌吗?有,但不是的权力,高压政策会适得其反。 那么如果这样看教师: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教师真的这样,他不会产生吸引力,这纯粹是社会的悲哀! 可是,今天事实上的教师是:"三尺讲台万丈空,桃花源里自耕农。磨剑十年图破壁,开怀一笑坐春风。桃李报我山河丽,我付桃李一片情。不为浮华遮望眼,愿作春泥化落红。" 其实这种优势,是任何传媒都无法抗衡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创造性的学习。 我们知道传媒虽好,它只是单向的传播,没有双向的交流;再糊涂的孩子也知道,那是给人看的。可是老师呢?是活生生的人。然而我们老师凭着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品德良好,做事公正,业务能力强的人格魅力,善于体察学生的心,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些任何明星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只有同老师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感情上的交流,留给学生的印象,才是终生难忘的。真正有吸引力的,是和你有过心灵沟通的人。 同样学校另一吸引之处,就是同龄人、小伙伴。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交往的需要是每个人都有的,孩子面对面的交往,共同活动中的情感交流,是传媒绝对无法提供的。如果我们在学校搞许多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宽松的、自愿的活动,肯定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电视机屏幕拉过来,这是学校可以开发的重要资源。 我们明白学校首先是一个准社会,孩子们在这里要学的不光是知识,他们要在这里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作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校看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地方,势必把孩子看成装知识的容器,造成目中无人,这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学校首先应该成为孩子喜欢的地方,要知道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光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同学是完全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条,得让学生喜欢学习本身,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 如何让学生喜欢并快乐学习呢?必须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学习中真正的快乐。那就是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 我们知道老师讲一篇文章的妙处,使我大受启发,是一种快乐;老师没讲过的文章,我自己悟出了其中妙处,是更大的快乐;我动笔写了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而且引起了同学的共鸣,是最大的快乐。因此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造,他才是真正带孩子走进了高层次的学习乐趣中。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是绝没有"厌学"之可能的。所以创造性的学习是厌学的最佳解毒剂。只要学生自己去创造,其心灵的震撼和科学发明时差不多:这是一种自我实现。学生能体验到这样的快乐,学校才会真正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这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吗?不是。问题是教师本人的创造精神如何,您自己是否体验过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如果体验过,您的快乐就会感染学生,您就不难把学生带进这种境界;如果您自己是照本宣科的教师,那您就只会说浅层次的话和外行话,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东西,是没办法感染学生的。 我们现在靠什么吸引学生?说到底,还是要靠人的魅力,靠高素质的教师,创造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好学校,就是有这样好老师的学校,其他都是次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