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会让人内心安宁,也会让人更有力量。 学习的境界无非这样:为了实用而学习,或为了炫耀而学习。而深层的含义应该是:穿越书本上的一切,穿越模式化的东西,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你的心胸和气量,使你的内心真正安宁下来。安宁才能看山山美,看水水清。安宁才能从容,从容才能更容易接近幸福。 常言道:穷人没病就是福。现在的学生眼里的"幸福"是什么样子呢?而是不需要学习。哪怕遭点儿小病小灾不用学习也被视为一种幸福--由此不难看出,读书上学在多少学生心目中已成了一种被逼无奈、极端痛苦以至比疾病还可怕的事情。 记得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上一代以至上上一代人的眼中,上学读书,曾经是多么令人神往、叫人眼馋的事情。可如今竟出现了不少以逃离课堂、远离读书为"幸福"的学生--想想这帮学生真的是有些"人心不古"的意思了。究竟是我们的学生决心弃智,远离知识文化而去,还是我们的学校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甚至成了学生们恐怖的渊薮?这真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当年的我们,在找不到方向时,书给你出口。于是生活就更加充盈,快乐塞满了时间的缝隙。喜欢留白的书页,随意性的涂写,使书读起来更加舒服。仿佛就有了一种依靠,书读起来就格外踏实和欣喜,也会融入到文字之中,那酣畅淋漓的感觉油然而生。 再看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每个人都在尽情的忙碌着,上网聊天,无休无止的忙活着打游戏,就连上课也成了负担,所以,读书更成了奢侈品,忙着自认为充实的各种义务。忙碌的惯性更是一种推动力,使学生们没有时间思考将来......以此荒废了学业,机械地应付麻木的生活,因疲劳而崩溃。没有时间看看自己的笑脸,听听自己心底的笑声,几乎弄丢了自己。面对缺憾与彷徨,一味追求完美就永远不会得到完美。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学生,只要去分析一下时下我们学校的教学内容,去看一看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去查访一下我们学校的管理制度,你大概就很容易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了。 曾经有人用"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还迟"来形容我们的教师。其实,孩子们与教师相比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吃进的都是"罐装食品",很难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多少孩子在校遭老师奚落,在家遭家长痛"扁",只因难以达到他们那过高的期望值......请问,在这样的学校里读书,孩子们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只有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才会觉得"有病就是福"。这些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就开始放纵自己,怎么可能对书产生兴趣。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在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阅读让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学者在精神上对话,让正在实践中无所适从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并赋予自己独立思考的信念,"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让自己的思想视野开阔,意识到自己"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永葆阅读的激情。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注定要与阅读相伴,与思考同行。学习理论、阅读杂志是人们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旦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