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与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好不容易盼来一个假期,放松一下心情原本无可厚非,而我们这些上班族似乎更多注重的是这个新定的"假",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忽视淡化了端午这个传统的"节"。三天的小长假还让人感觉短了点,颇不过瘾。 虽说没有注重这个节,可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不能忘记,吃粽子、挂艾叶还是要做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端午民俗。在吉林市我们的家乡,龙舟竞渡往往也只是电视新闻里看到的的一条社会新闻而已,可是包粽子、插艾叶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传统节日流传数千年的习俗从形式上大大简化,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而被稀释得几乎忘却。 可是,端午清晨,与爱人还是三点多钟就起床,骑上自行车,向吉林市郊外的东山出发,寻找长艾蒿的地。虽说很早,但是熙熙攘攘的采艾人已络绎不绝,有往山上走的,有已采完往家走的,原以为我们已经起的很早了,可不知还是起了个早却赶了个晚集,还是没赶上早。因为我们本地的传统是采艾蒿必须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趁着露水,用露水洗洗脸,祛病驱邪,一年身体健康,采到的艾蒿,放在家让它阴干起来,用木棒捶成艾绒,可用来做针灸的"灸"用,把它放在穴位上灸,可以祛湿除寒。虽说往返十来里地,全身上下湿漉漉的,清晨很凉,但是收获颇丰,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之所以美滋滋的,还是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努力着。端午的由来虽有诸多传说,但在祖国的北方仍然以纪念伟大民族诗人屈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那是因为东北这块土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人们佩服屈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他奉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精神;他践行"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执著斗争精神......他对人民和祖国的忠贞不渝,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深切尊重和怀念,后人用他投江的这一天通过各种方式纪念他,寄托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人格情操的无限崇敬。 历代以来,我国的文人骚客、志士仁人对屈原的赞颂可谓不吝笔墨,"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这一次次的解读化作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民族对爱国情操、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积淀成推动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前行、在危难中搏击的精神动力。 正是由于端午节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辐射力。它不仅在我国东北广泛流传,历久弥新。端午设为法定节日,也正是彰显了和弘扬了端午节的深深底蕴。 端午不仅仅是"假",那还因为是"节"。我们过端午节,不应将其仅仅看作休息或娱乐的假期,更应关注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更应体念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追求的精神。 采艾归来,吃着粽子,欣赏着端午相关的电视节目,看到旅游部门组织端午主题的旅游活动,使端午民俗活动以传承,更加深了对端午的认识,真希望我们每个人在休闲游览、阅读观赏中感受到浓浓的端午"粽香",体验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古老的传统节日永葆生命力,让粽叶散发的清香承载着民族的过去,散发韵味十足的魅力,飘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
附有关端午诗词佳句 《端阳》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钟馗赛会(《点石斋画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观竞渡》 (明)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钱琦 竞渡齐登杉板船, 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 笑指榕枝艾叶鲜。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李次青(清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