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躁不得,与其朝令夕改,不如耐心完善。--教育改革是静悄悄的革命,学生的成长也是循序渐进,都要慢。成果是需要孕育、浇灌、培养的。 可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急功近利--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教学,轻视原创,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归根到底一句话轻视做"人"的培养,因为这才是学校的灵魂。感觉是感觉,现实是现实,如果我们把感觉甚至幻觉当成现实,那就要碰壁,这是教育的悲哀,他不仅仅是学校的错,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评估机制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和不足。 而我们又正像历史学家钱穆说的那样,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于是有些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失去效率。所以导致了今天人们对教育的不满。 因此,学校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而是润物无声。学校的德育不是一本"教材"、一门"学科"、一篇"讲话",德育是"活动的",是对话式的、交往式的和立体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和传授式的。做人的教育是"心灵碰撞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整体的人格和整个的心灵投入其中,并在其中感受到彼此的道德冲突和道德进步,学生不是"参加"德育,而是"参与"活动,不是"接受"德知,而是"养成"德性。教师不是"道德审判者"而是"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例如:一个还在上中学的女孩,因为母亲得了重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就希望利用暑假时间打工挣点钱。她来到一家公司应聘,那家公司看了她的简历没怎么考虑就拒绝了她。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用手掌撑了一下椅子站起来,觉得手被扎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椅子上有一颗钉子露出了头。她见桌子上有一条镇纸石,于是拿起来用它将钉子敲平,然后转身离去。可是几分钟后,公司经理却派人将她追了回来。她被聘用了。 在这一件很细小的、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却体现出女孩对别人体贴和关心,说明所受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女孩的行为说明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做人是教育之魂,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再如,我们以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为例反思,如果你好用、如果你比别人更适合单位,他们为什么不用你这些大学生呢?道理明摆着,首先,你可能不是他们所需要的人,或别人比你更适合他们。其次,你还不如一个中学女孩,女孩的行为是最好的简历。一些大学生抱怨中国不需要科技人才,只需要廉价劳动力。此话有两种可能:对或不对。如果不对,则中国需要科技人才。那我问你,你是吗?你不是说在学校里什么都没学,那用人单位不要你不是很正常嘛。如果中国只需要廉价劳动力,那么,你就必须成为廉价劳动力。不服吗? 大学生们不妨先想一想自己,在大学生活中,有多少时间不知所措,多少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多少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多少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一年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或者你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挂科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 退一步说,同学们别抱怨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你敢说大学里就没有一个好老师吗?如果有,他的课你好好听了吗?再退一步讲,就算没有一个好老师,你敢说不好的老师们教的东西里就没有一点有用的吗?如果有,这一点你学到了吗?就算什么都学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你都干什么了呢?如果你知道老师教的东西不行,那你总该自己学点有用的东西,可你学了吗?但有一点不会错,没有谁抛弃你,是你自己抛弃了用人单位,抛弃了校园,抛弃了舆论。如果你真被抛弃,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抛弃了自己。简单的说是没有学会做人,如果向本文开头提到的小女孩,我想你一定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同时我们做教师的也不妨想一想,我们了解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对学生缺乏耐心,话语方式不当,可能形成隔膜,使学生畏惧教师,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我们要知道,或者说是一个蹩脚的比喻,学生如病人一样,处于"受助"的位置,他是"求学者",他本来就"不懂",用旧时代的话说,教师的任务是"开蒙",如果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语话,那不是学生笨,只能是教师不懂教育教学规律。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与行医,都以人为工作对象,两种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有位病人问自己生了什么病,医生说的是"你这个病没有什么药医",病人大恐,其实那位医生应当说的是"这种病不需要用药,慢慢就可以痊愈"。可是他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表达。医患之间的一些冲突,可能正是医生"说病人不懂的话"或是"不会说话"造成的。 我们老师们能不能作点反思:在教学不顺利的时候,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有问题?实际教育的任务并不复杂,惟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的成长需要靠我们的耐心和勇气去实现,如果能时时想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谈话,都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系到他的人格养成,关系到他个体生命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更加重视话语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你期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直至成为那样的人。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力量。哪怕是一句鼓励话,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对于大多数来说是一种安慰、鼓励、人格的尊重。 虽然教育教学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应当把学生的成人放在第一位。在教学研究中,是不是也应当警惕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譬如,把学生当作一个分数,一种等次,某个类型,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用简单的百分比划在一条线上......更应当想到: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理应是最具人文关怀的崇高精神活动,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应该留给学生一方晴空,一片希望,一条后路以及强烈的期待之情。在下一个路口等你,像皮格马利翁深刻凝视呼唤美女雕像的复活那样,在离学生不远的地方招引着他们,并张开双臂准备拥抱他们。只要真诚而耐心的等待,学生就会来到身边,这个路口不行,还有"下一个"还有"下下一个"路口,教育的神圣就在引领着学生达到一个个"驿站",直至达到预期的目的地。 总之,学生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正是教师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好品质。所以套用美国医生奥斯勒一句话"行医(教育)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