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贺兴良兄风帆入选今日首页 下一主题:也敢偷也敢抢,拼命上那死里闯!
中国20世纪以“五四”为中心的小说革命与思想启蒙(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
[楼主]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2009/05/01 23:27
点击:996次

         中国20世纪以“五四”为中心的小说革命与思想启蒙
                                                                  ——新千年文学对五四启蒙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文/儒帅哲师
                                                         一、
    现代文学的核心是“人”,“文学是人学”,只有在现代文学的语境中,才是成为可能的。现代文化作为发源于欧洲的文化范型,人的发现,最初都是以“自我”的发现开始的,如果我们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小说发展来看,欧洲的小说是对“人”自身的认知,这种认知几乎是一种现代性文化的无意识,相对于欧洲现代文学发端较晚的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国的文学,也都在其本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之后,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将小说描写的对象放在对“人”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上,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人所生活和体验的外在世界和内在宇宙,都以及无限的开放性和敞开性,向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复杂多变的世界。从而不断的为生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提供巨大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持。以小说为主体的近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与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小说产生于市民社会阶层,代表的是民间的立场,这在小说的近代时期是表现尤其明显。而当“人”的主体确立后,小说描写的对象逐渐的由各种抽象人性特征的某种类型的人,变为具体社会现实中的个人,使小说的表现内容日益具有敞开性和无限性的趋势。
    现代小说是现代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境域的真实反映及其主体感受的艺术表现。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代性比以往的任何文学都鲜明。可以说小说是时代变化最敏锐的晴雨表和人的主体感受变化的体温计。小说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则是世界性,小说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的,欧洲文艺复兴早期航海对新大陆的发现,以及造纸和印刷书的迅速进步,为小说的世界性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法国思想启蒙时期,中国的文化,包括当时的小说,就曾对启蒙思想家和法国文化界产生过影响,18世纪的大文学家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的理想,就是在现代化向全球急剧扩张的历史情况下出现的。
    小说作为近现代文学的主流,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现代性文明由欧洲向世界的传播中,从十四世纪到二十世纪,先后经历了几个大的流派变迁,先出现的现代小说流派,不断的对后来的作家产生影响,先是欧洲各国之间,后来扩展到美洲,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几乎每个国家在进入现代性文化转型期之后,都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将之前产生的文学流派演绎了一遍。经过现代文学观念洗礼之后的作家们,对于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遗产,在开始接受和学习时,总是需要一个理解、消化和选择的时期,才能形成自己的一个较稳定的创作方向。
    这种情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日本和中国,表现的尤其明显。由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欧洲的近现代小说已经发展了近五百年。俄国也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日本也有几十年,而且在同一时期,由非理性哲学思想和生命哲学等反理性思潮的现代主义文学,在一战后开始对西方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在内的文学传统,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欧洲和美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因此对于五四时期的现代作家们来说,可学习和借鉴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极其丰富。
    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为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暂时宽容的条件,渴望新思想和文化的知识分子和文学青年们,在五四文学革命激情的鼓舞下,对于大量涌入的译介外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借鉴,很快就在探索中,创作出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新文学,尤其是短篇小说作品问世。迅速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显示出了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
                                                                   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文学革命形式带动的思想启蒙运动,因此,新文学一出现就带有启蒙的性质和特征,但新文化运动是文学的启蒙,而不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倡导的启蒙的文学,新文学之所以会有启蒙的作用,乃是因为其坚持了文学的审美本体论。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20年代初,中国像其他先后进入现代文学转型期的国家一样,出现了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的出现,是作家个性觉醒的表现。文学流派是由具有明确的文学理念和风格追求,以文学杂志和刊物为阵地,并由此组成创作团体,以实现其文学理想的作家群体组成的。
    受五四文学革命直接影响,出现的新文学流派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乡土写实派。文学研究会禀承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理念,以“为人生”为宗旨的作家们,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直面当时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对社会的黑暗与人生的不幸,进行了客观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将当时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大胆而真实的描写了出来。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对现实主义文学手法的运用,广泛的吸收了当时东西方各国文学的影响,包括具有宗教色彩的印度文学,避免了现实主义的欧化特征,为3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创造社具有鲜明的浪漫抒情色彩,他们高举“为艺术”的大旗,以“个性的解放”的姿态,以真挚动人的笔触,表达了青年知识分子在个性倍受压抑的社会中,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真实的体现了在旧的封建礼教文化的束缚中,人对个性和尊严的呼唤。创造社的作家不但接受了西欧和日本浪漫主义的影响,对唯美主义也有所吸收和借鉴,为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影响。
    乡土写实派偏重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但与文学研究会不同的是,他们描写的对象是中国的乡村中农民的生活状态。乡土写实派是非常具有东方和中国色彩的文学流派,他们站在启蒙或怀旧的立场上,对于几千年来中国宗法制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乡村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国民性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乡土写实派对传统中国的宗教民俗和民间文化的描写,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范畴。他们直接受鲁迅的乡土小说的影响,间接的受东北欧和俄国等与中国社会发展程度相似,描写宗法制农民生活的作品的影响。乡土写实派对三、四十年代,以及建国后,乃至新时期以乡村和农民为题材的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派之中的具有古典情怀的作家,影响了三十年代京派作家群的出现,形成了以审美现代性为主的,最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作家,他们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情趣,在借鉴西方田园诗意小说的基础上,重新的将中国古代的桃花源理想表现了出来。
    这说明,中国的五四文学革命,并不是西方文学的一种照搬,而是中国现代作家,在广泛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文化转型期,现代中国社会和人生的现实描写,尽管采取了客观现实,主观抒情和诗意呈现的多种表现形式,但都是对时代的真实反映和表现。中国在三、四十年代,尽管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救亡取代了启蒙,但仍然在无论是主流的现实主义,还是早以偏重古典精神的京派小说和倾向现代意识的海派小说,以及各种流派和个人的创作中,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启蒙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喜爱的原因。
                                                                      三、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末中国又一次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新文学,是在对“文革”这场文化和社会灾难的反思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始的新时期,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中的具体表现,批判和思考“文革”发生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是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主题。
    新时期复出的“伤痕”作家,在小说中表达了一种在苦难中的“殉道”,复出后“感恩”的心态,他们对“文革”不但没有反思,而表现出一种认同,而小说表达的主题,是圣徒在受难中仍坚持信仰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表达,很难让人对他们采取同情的态度。但是,这些复出的“英雄”们,体现了伟大的“宽恕”精神,仿佛西方基督教中的圣徒,但却在这种精神中躲闪着“精神胜利法”是影子。“伤痕”文学对“文革”的认识,缺乏理性的反思,曾经的苦难,很快就被复出后的痊愈所掩盖。“反思文学”在“伤痕文学”从感性角度对“文革”中的不幸和苦难进行感性的诉说之后,加入了理性的批判和思考,其表现视野从“文革”延伸到更早的时期,通过人物几十年的命运沉浮,来探讨“文革”产生的根源,但由于其反思只限于社会政治层面,缺乏真正的思想和艺术深度。
    但“伤痕”和“反思”文学毕竟通过对“文革”中出现的种种意识形态对人的肉体和灵魂的不人道摧残的批判和反思,重新提出了“人”的价值和文学对人的尊严的关注。使“人“在新时期,再度成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并确立了“人的文学”的方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
    反思和伤痕文学,如同梁启超在世纪初倡导的政治小说一样,将文学作为启蒙的传声筒,走上了方法论的老路,因此并没有真正的恢复文学的审美本体论,当人在“反思文学”之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那就是“知青作家”,他们的小说被称为“知青小说”,如果说“伤痕”和“反思”小说,具有颠覆和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话,那么知青小说则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带有青春激情的浪漫主义气息。知青小说有伤痕小说的一面,但主要的方面在于,他们的小说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向民间文化、精神人格和人生理想的方面靠拢。如果说“伤痕文学”的立场是对非人的过去时期的揭露和批判,那么“知青文学”则更加的是对那段往昔岁月中有所怀念。由于立场和境遇的不同,后者的态度更多的是“青春无悔”,而不是前者的“痛定思痛”。当知青作家在返城后开始新的生活,并接受了新的时代气息,开始了由“文革”向“文化”转向,由对知青的描写转向了对人生的描写。正是“寻根小说”的出现,实现了由“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的过渡,新时期小说由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了对文化精神的探索。“寻根小说”没有了“伤痕小说”激烈的批判,也少了“知青小说”浪漫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静的探寻和思索。
                                                                  四、
    “寻根小说”是伴随着中国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热”而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源头的寻找,“寻根小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大量涌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的结果,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让他们看到了一种在现代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本土化现代主义文学的可能性。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儒家为代表的古代礼教文化进行颠覆之后,开始的一场现代文化价值重构。而“寻根作家”试图要在被解构的传统文化废墟中,寻找可以支持现代文化发展的精神文化资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六十年后,启蒙现代性价值在经历了西方后现代的质疑和颠覆,暴露了很多的弊端,这种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发掘,来对现代性进行文化纠偏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寻根作家们,在对民族根性进行寻找和挖掘时,他们遭遇到的,仍然是在落后家族和村寨中根深蒂固的国民劣根性。回归传统的尝试,不得不又回到五四启蒙运动所面临的问题面前。寻根的失败,并不能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没有可取之处,而是寻根作家们没有找到真正的方向,汪曾淇的小说,就显示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
    当“寻根文学”在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求落空后,这种深度写作模式也同时被新崛起的一代作家,“文革”后成长起来的60年代作家所抛弃,他们比“寻根作家”更加自觉的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在对其进行学习和模仿中,开始了一场被称为“先锋文学”的小说形式革命,使文学的启蒙,迅速的变为审美的狂欢,先锋作家们在移植和嫁接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小说叙事形式和技巧时,脱离了时代的现实语境和刚刚被恢复的“人的文学”的启蒙人文关怀,放弃了文化寻根对思想深度的探求。使小说在进行形式革命的同时,再度远离了启蒙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随着90年代消费主义的出现和迅速扩张,欲望书写极度泛滥,启蒙精神和人文话语,彻底的被各种以“新”为标志的新写实、新历史和新生代小说等迎合市场趣味和满足大众欲望写作所颠覆所消解,中国新时期之初的启蒙,在20世纪末,重复了梁启超在世纪初启蒙的命运,中国近百年的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经过两次高潮之后,几乎又回落到了原点,所不同的是,百年前的启蒙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让中国由蒙昧落后的前现代文化状态,向现代科学理性文明的转型,以实现个体的人性解放和国家民族的独立。而百年后所面临的缺是如何在现代性文明在全球范围内面临后现代性文化质疑和颠覆,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启蒙理性的权威濒临破产,中国面临的是现代人的精神无家可归的困境和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90代是中国五四现代小说继30代之后的又一次繁荣时期,尤其是在长篇小说方面更是如此,90年代的小说以各种“新”的创作思潮被命名着,但这一时期的小说,无论是在艺术形式和思想深度上,都无任何的“新”而言,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物质和欲望的大潮,彻底的淹没了启蒙精神和人文理想,作家和知识分子不是难以抗拒物质的诱惑,自甘堕落;就是完全的退回书斋,脱离现实。中国文化精神,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几乎回落到五四前的状态。在物质欲望中迷失的作家,为迎合市场化的要求,迎合小市民的看客情结和窥视心理,不断的在媚俗的书写中制造各种变态的欲望想象。这种低级庸俗的写作,一方面体现了作家人格的丧失,一方面反映出大众消费时代的商品拜物教,成为了国民大众的新“上帝”。人的主体性被大众对物质商品的无限欲望所束缚,成了被金钱和商品所奴役的灵肉双重麻木的奴隶。
    新世纪之初,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从“新概念”作为大赛和“网络文学”中脱颖而出的80后文学,虽然显示出了一股不同于90年代低俗之风的新鲜气息,但很快就被纳入了图书市场商业运作之中,很多80后青年写作者,也成为了为市场而写作的卖文写手。成为言情、武侠、玄幻等消遣文学的制造者。与此同时,一些80后作者由于其过于鲜明的个性,与主流文坛的老作家产生了矛盾,致使他们的文学创作一直不被文学界所认可。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在年复一年的无聊和低俗作品的生产中,陷入了继国民初年,“文革”之后的又一次精神“死亡”。
        
                                                                    五、
    近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小说精神的死亡,正是“人之死”在文学上的体现,当人的精神灵魂被异化,作家的道德人格都出卖,失去了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和社会的责任感。以“非人的文学”愉悦大众的感官,麻木人的灵魂时。必须出现新的精神界战士,以笔为刀,重新唤回人和文学的尊严,让启蒙的精神之光,穿透遮蔽在人类心灵上的层层阴霾,让精神和个性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的创造新的更人性化,更人道的未来生活。20世纪初和世纪末二次启蒙的失败,都导致了文学本身精神品性和艺术价值的丧失,同时带来的是人的信仰失落和道德沦丧,人被异化为“非人”。而每到这时,只有再次出现一次新的启蒙,才可以解决这种精神文化的困境。
    在两次不成功的启蒙之间,是一次真正改变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面貌和确立“人”的价值的的启蒙,那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次启蒙之所以会成功,乃是和18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一脉相传的,都是从根本上实现了文化范型的转变,由新的现代价值观念代替了古代旧的文化意识。
    康德提出“启蒙运动就是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动你自己的理智”是他给现代人提出的启蒙口号。对于中国五四的启蒙者来说,当时最急迫的任务是将“人”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礼教文化的压抑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用“科学”和“民主”来实现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改造和规划,实现个性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理想。尽管鲁迅当时已经看到了启蒙现代的科学理性观念所具有的隐患,但这是人类在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巨变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让不免呐喊支持,以慰藉那些为打破铁屋而战斗的启蒙战士们。
    现代性启蒙是对古代以“神”为中心的文化批判和颠覆,其结果是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而后现代话语,通过对现代性文明的质疑和价值解构,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这说明后现代对启蒙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吗?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后现代思想的肇始者福柯的态度,他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表示:“我们与启蒙的绳索不是忠实于某些教条,而是一种态度的永恒的复活——这种态度是一种哲学的气质,它可以被描述为对我们的历史时代的永恒的批判。”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仍是现代性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现代性的一副面孔,后现代性与其说是现代性反面,不如说是对现代性核心价值理念的不断保鲜,因为任何新的文化观念一旦被确立为时代主流的文化形态,就容易变得僵化或异化为一种权威的意识形态和宏大话语,启蒙现代性的基本价值,人、科学、理性,一旦在启蒙运动之后逐渐的深入人心,并成为大众文化意识中习焉不察的自明真理,就会失去其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表象符号,进而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对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实行新的束缚和压抑。启蒙现代性以“人”取代了“神”,以科学理性和社会乌托邦成为无可质疑的宏大话语,以意识形态的方式重新成为新的“上帝、真理和天堂”,那么人的主体性必然会重新丧失,自由和个性遂被压抑和泯灭,人摆脱了上帝而又重新的被自身的所束缚,同样违背了启蒙的初衷,又了康德所说的“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现代性文化观念的自我深化和价值保鲜,后现代性作为一次“后启蒙”,是对启蒙现代性的不彻底性的一次超越,开端于文艺复兴的现代性,在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中确立了不同于古代新轴心时代的以“神”为中心的“人”的一系列文化价值体系,这只是方法论的变革,不过是以新价值取代了旧价值,但没有从本体论上,彻底的根除古代轴心时代文化的认知范式——形而上学。无论是至高无上的神,还是终极的本质等古代文化观念,都是形而上学的产物。启蒙现代性,以作为主体的大写的人,取代了上帝,以人间的未来乌托邦取代了彼岸的天国,以自由的理性王国,取代了永恒的上帝之城。这种价值的置换,不过是鲁迅所说的,革命以前人是努力,革命之后人是奴隶的奴隶,人并未真正的以自身的理智来摆脱压抑和束缚,只不过是换了新的主人而已。以前人是上帝的奴仆,杀死上帝之后,成了杀死上帝的奴仆——魔鬼的奴仆。
    后现代启蒙者,比现代启蒙者更深刻的看到了古代轴心时代的认知范式,形而上学的幽灵,仍然存活于启蒙所确立的新价值之中,不断的异化启蒙现代性而确立的价值成果。因此,后现代思想家,以最坚决的姿态,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形而上学,极其最古老和在人文学科领域最根深蒂固的存在方式——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现代性的启蒙到后现代性的再次启蒙,经过几百年的时间,现代文化轴心的价值,在对古代文化轴心观念的颠覆和解构之中,逐步深入的确立了下来,在此期间,古代轴心文化认知范式的基本方式,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神学——哲学——形而上学”以解构自身的方式被消解了。或者说,自柏拉图在古代轴心时代挑起的哲学与诗之争,延续了两千多年之后,终于有了结果,理想国的哲学大厦被拆毁了,被贬的诗人,开始了返乡之旅。新轴心时代,文学取代哲学,成为了新时代文化做主要的载体,文学中的小说,以通俗的大众形式,取代了深奥的神圣“经书”,人类文明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我们在新世纪的启蒙,必须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相结合的传统,以小说界的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将启蒙的现代性事业进行到底。


                                                                      六、
    五四新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因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思想启蒙,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革命和战争时代,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必然会使文学采取这两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如同法国18世纪思想启蒙和德国狂飙运突进动时期一样,在相同的革命和战争时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必然是与时代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
    而我们的新千年文学运动,在形式上采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主要形式,乃是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氛围所决定的。当然,就如同五四时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于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样,我们今天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也不同于20世纪的西方。后现代思潮对种种形而上学和宏大话语的解构和现代主义对本真存在和精神家园的追求,是被结合在一起的,自由、多元、开放的游牧精神和灵魂返乡的诗意栖居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对存在的道说和诗意对神圣的命名,也是密不可分的。新千年文学运动既是一次新的思想启蒙,同时也是一场文艺复兴,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先声,也是世界文明新时代到来的曙光。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更多的是指文学的内在精神品性,古典主义的崇高肃穆,浪漫主义的自由理想,现实主义的冷静客观,都是包含于其中的。因此,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体现的人类自强不息的追求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都是我们要加以继承的。当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对存在与时间的终结思考,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对人类灵魂漂泊无根状态的描写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更是我们提倡的现实现代文学精神的应有之义。现代主义及其核心的存在主义精神,是与新文学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是分不开的。而我们所说的后现代主义,更偏重于文学表现形式上的创新精神,对传统的、僵化的,不适应新的时代的旧文学形式的颠覆与超越,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新的形式取代旧的形式,一直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动力,正是这股来自源头的活水,保证了文学不断的以更新的形式,实现其自身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中国古代,由秦文、汉赋到唐诗、宋词的演变,还是西方古典、浪漫、现实和现代的更迭,都体现了文学的这种客观和普遍的规律。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对其时代来说是“现代”的,那么下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学,相对于它来说,必然具有“后”现代的意味。这种在表现形式上的颠覆和超越,是在每两个文学时代的过度时期,都会以“改良”或“革命”的方式出现的,我们不拘泥固有的形式,而是适应时代的变化,主动的参与到这一永恒的交替游戏之中。
    我们说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乃是“变”与“不变”的结合,变的乃是新旧交替的艺术形式,不变的乃是文学所守望的精神价值。而且我们强调,对旧有僵化文学形式的突破与颠覆和对前代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延续,是共同存在的。既要反对使新文学成为一味强调写作手法的变换,而忽略作品的对精神品性,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华而不实的叙述游戏写作,同时也反对放弃文学的审美艺术性,将文学作为思想传声筒的功利性写作。因此,我们强调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以实现文学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诗意构造与思想深度的结合,在20世纪的文学家中,鲁迅、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等,都是这两方面结合的典范,他们的小说艺术精神,是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的。

                                                                结语
    从20世纪初和世纪末两次启蒙失败的教训来看,启蒙的文学,不但不能实现启蒙民众的作用,反而会让文学本身失去其独立的精神品性和艺术尊严。因此,我们要继承五四新文化将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相结合的伟大传统。再次实现文学的启蒙,恢复小说的精神品性和艺术尊严,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体现新的思想内涵和美学追求,将中国的现代性启蒙进行到底,完成新轴心时代赋予中国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在新千年的伟大复兴。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9218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贺兴良兄风帆入选今日首页 下一主题:也敢偷也敢抢,拼命上那死里闯!
 [2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9/05/02 12:39 

近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小说精神的死亡,正是“人之死”在文学上的体现,当人的精神灵魂被异化,作家的道德人格都出卖,失去了对人文精神的守望和社会的责任感。
再次实现文学的启蒙,恢复小说的精神品性和艺术尊严,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体现新的思想内涵和美学追求,将中国的现代性启蒙进行到底,完成新轴心时代赋予中国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在新千年的伟大复兴。
这是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一节之际又见儒帅理论新作,令人欣慰,辛苦了!
顺祝节日快乐。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楼主]  [3楼]  作者:儒帅哲师  发表时间: 2009/05/03 10:29 

鹰男兄节日快乐:)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4楼]  作者:satan_fish  发表时间: 2013/02/06 15:06 

真不容易啊

※※※※※※
啊&lt;img /&gt;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29789257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