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拯救 —读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后的思索 题记--肉体存在的表象与寄宿者意识存在于同一个体,彼此共融却相互抵触,直至延伸于内延的时刻,原欲本能的存在物质结构必将会和表象存在的物质机构产生排斥,从而产生一种交锋的搏杀,一个边缘的空间由此产生。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 荣格 无数次,总是在独自冥想的时刻。感觉自我意识飞越过肉体存在的世界飘向无垠,感觉躯体无比的轻盈下漫无边际的游弋,这就是思维意识的飘飞吗?还是我们不可触及的灵魂世界不经意间穿梭在表象和内延的边缘间。 在这样的边缘世界,飞翔的翅膀和麻木的脚步在徘徊,在这样的边缘世界,放飞的思绪和囚禁的灵魂在拼杀。在这样的边缘的世界,道德的理念和贪婪的原欲在刀光血影中绞杀。还是在这样的世界,阳光与黑暗交替着轮回。 躺过追忆中唐宋的长河,脑海中闪现出李太白把酒临风的飘逸,那一曲“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声音依然还在回响,飘逸中的衣袂伴随一种豪情中的洒脱行走于独自的江湖。 走过残垣断壁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遗址,闪现出那一身布衣蓝衫的杜甫云心。在荒芜的世界疾呼的悲凉中,依旧还在畅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 在漫无边际的思维的时空,想起了孔子聆听韶乐的悠闲,想起了黑格尔警句的启迪,想起了萨特,想起了叔本华的自我和本我。想起了无数圣贤茅屋下、高山巅的论语。伴随时光的流逝穿越古今留在了世界的中央。于是又想起了路遥、想起了海子、想起了顾城,想起了阳光下的黑暗,想起了杯中酒里涩涩的一珠眼泪,或者,一声叹息!,当一种极端的开始入侵我们的思维世界,我们开始苏醒。于是,我们想起了荣格。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 荣格, 这位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的荣格先生,或许只是从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方面阐述了人类更深层次的潜意识思维。但是我们可以单纯的一元化思维转化为多元化的思考,我们需要更多的飘飞。 物质的世界,物质本有的存在中。我们的肉体在赤裸的表象中展现无痕,目光所及处我们看见的人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属于表象的存在。肉体永远都是麻木的,肉体作为存在的表象不足以最珍贵。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行走于红尘中,感怀着存在的肉体还没有腐烂成灰时刻的所有,作为思维意识是内延主要的存在形式表现,到底是肉体决定着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着肉体? 或许这样的问题过于滑稽了,我们肯定会说自然是思维意识指导着肉体的存在于消亡。是的,表象的感观中,我们可以这样论断。但是,我们是否遗忘了,思维领域的蔓延会因为肉体的抗衡而产生左右的摇摆,会产生上下起伏的犹豫,会产生存在和消亡的相互抵触。于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出现了,这就是思维意识世界和行为肉体世界交界处,一个混沌的时空中,一个边缘的空间。 无意去开辟一个精神边缘学说,人类从诞生思维意识的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简单。我们一味的在强调着简单的生活快乐的走过,却时时刻刻沉浸在纠缠中的苦苦思考中。肉体存在与表象的行为世界,思维意识的流淌却不受肉体的约束,因为没有办法去约束。所有的臆想、梦想都是其中内容的实质性存在。为此我们需要一种自我灵魂的拯救,用顺应的思维修正原欲中的贪婪。 曾经我们尝试过转移方式的自我修正,用伦理规范、道德理念来规范行为的走向,但时时刻刻无法驱逐思维意识的越轨翻腾。潜在意识中的思维被表象的世界强行的扭曲着,因为思维永远都是一个寄宿者,往往都会不知觉得臣服于肉体这个宿主。即便是抗争,得到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词句解释,痛苦。 物质的世界构成,从来都是相对的。有阳光就有黑暗,有天堂就有地狱。有爱就有恨,有生就有死,没有复杂,就是这么简单。我们最常见的思维存在,边缘的徘徊却始终困扰着我们。只不过,我们没有勇气去探索思考和证实这样世界的存在,我们在躲避、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这个空间不存在。 这样的书写独自思维领域的感觉或许很晦涩,文字的流淌无法诠释真正的全部。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的,思维意识的空间每一个存在的个体都不是一样的,也不需要将这样的一段灵魂的独白当作无奈的诉说,一个人静静的时刻需要这样独自的阐述,即便是杂乱无章,即便是语无伦次,至少说明一点,无论肉体还是思维这对孪生兄弟如何在相互的绞杀拼斗,他们毕竟还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物质中。 既然还存在,我们就需要明了,即便不清晰。我们就需要拯救,即便荒芜但不至于崩溃。荣格说过: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是的,只要还存在思维的能力,我们就需要去拯救这个边缘的世界中一度麻木的灵魂,去唤醒那逐渐沉沦中的沉睡。告诉自己,去天堂吧,那里有阳光。告诉自己,别去地狱,那个地方不适合你的居住。即便是此刻肉体的抗拒让思维停止脚步,那么,请留在人间。
南山逸风2009.3.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