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其人仁,乃臻艺术大美
--王传贺先生书画艺术鉴赏
王传贺先生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真正大师级的国画家、书法家。在这个看重社会地位甚于真实水平、媒体炒作比用功修练更有效的年代,艺术家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盛名大于真实的成就,一类是成就大于所得的名气。传贺先生属于后一类。如果拿名气来说事难免显得迂阔或狷气太盛,那么,可以援引孔子的一句名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他理想中君子的精神及艺文生涯的定位,用来概括王传贺先生的艺术人生与艺术境界,再恰当不过。 我们可以用中国传统儒家美学思想去体味先生及先生的书画。先生穷逾半世纪之心血,矢志不渝,用绘画来观照、发现并温暖人生,可谓"志于道";他性情方正敦厚,与人相处,躬自厚而薄责,己欲达先达人,可谓"据于德";他对人对事乃至对待自己平生最为勤谨的书画艺术,无不充满爱意,可谓"依于仁";"依于仁"是"游于艺"的前提,有了"仁","游于艺"在先生而言,便是再自然不过的艺术生活方式。先生的画作与书法无不洋溢着对生活和艺术的遮不住的热爱,中和之美沛然其中。也正是有了"依于仁"的生活境界之后,才可能有这样"依于仁"的作品境界。 先生为人宽和、淡泊,同时在作品中又体现出入世的艺术精神。他不是站在自己的灵魂与今生来世这一切的身后去审视艺术与人生,而是直接站在了生活与生命的中心,不让自己的心有一丝的阴影与空隙,不让自己的艺术空间有片刻的闲杂。他的作品充满雅人之情、护生之趣,与他的书画作品相遇,让人顿觉心灵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灿烂温暖的阳光。在先生的作品里,找不到悲冷、空幻,先生本人也从不标榜什么禅意。所谓禅意,在当代已被太多从事书画的人们所误解和"误操作",以为禅意便一定是孤寂、冷清、落落寡合,禅书禅画便一定是用枯涩得缺乏生命力度和温度的笔墨去表达非人间烟火的心境。其实,真正的禅心至大至广,真正的禅意也一样雄浑无匹,试想,你能说石涛的书画作品没有禅意么?用心观赏王先生的作品,当会发现,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源源不竭、生趣灵动的人间禅意。 简言之,先生的作品是"仁心+禅意"的高度统一。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有着这样的人生与艺术的双重底色,先生在书画创作上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生向传统取法,成就之博大,不在于表达技法上如何标新立异,而是将自己的书画艺术天地营造得博大无垠,笔墨沉郁,而气象浑然,画意汪洋恣肆,直入观者胸襟,令人回味不已。如果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可以说,先生书画作品所拥有的恰是我们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笔墨品质:一方面继承且包容了古往今来书画大师的笔墨精华,并进而与自我个性融冶为一炉,一方面又承载、表现着当代最蓬勃、最蕴含生命力的中国文化精神乃至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个艺术家,一生只主攻一种题材的绘画或只擅长一种书体的书法,能达到较高境界已属不易;而传贺先生六十余年的艺术研究与实践,在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各题材,在书法的真、草、隶、篆、行诸书体,都炉火纯青,独步于当代。我们今天欣赏先生高品质的艺术佳作,如果仅仅用"难能可贵"来赞誉的话,这赞语便显得太无力、太单薄了。我们面对先生书画作品,如入宝山睹琳琅满目,如晤千手观音尽处皆是妙笔妙思,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应有之题材和形式表现,上佳的典范、精品尽得可观矣!而在先生自己,写字作画,已到了随心所欲的自由境界。当年孔门弟子盛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王传贺先生之人生艺术精神正与此相仿佛。
(延文,美术学博士,教授,艺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