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七律·郑伟杰来视,携与登佛慧山... 下一主题:翠楼吟
略论梅兰芳
[楼主] 作者:红禅室主人  发表时间:2008/12/03 12:25
点击:601次

 

略论梅兰芳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鲁迅与梅兰芳之恩怨及其他》,很是论证了一番男人在舞台上扮为女人,是比泰国的人妖更要高明的境界,同时也有点为鲁迅抱不平的意思,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梅、鲁之争,鲁迅的臭脾气逐渐不为人所喜,而梅兰芳似乎就占据了真理的一方面了。在《论照相之类》里,鲁迅说:"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然而只要一看那些继起的模仿者们的拟天女照相,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服,拘束得怪可怜的苦相,也就会立刻悟出梅兰芳君之所以永久之故了,其眼睛和嘴唇,盖出于不得已,即此也就足以证明中国人实有审美的眼睛。"因此他慨叹道:"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一文中又说:"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但梅兰芳先生却正在说中国戏是象征主义,剧本的字句要雅一些,他其实倒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也是一位‘第三种人'。"

    鲁迅的这些意见,我当时也很有点维护梅氏的意思,说是"轻度的讽刺语气",是"小消遣",但是现在看来,我还是错了,伟大的积极的前进的精神,是永远和消极的保守的势力及其精神在利益上相对立的,当然不是我们想对立,而是彼方面将新事物的发展视为一种本质的威胁。据说,梅兰芳之所以能够在名誉上较其他几大名旦大而久远,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不但能演出,而且懂得一点理论,有将这些理论表达出来的能力。这也许是事实,然而,且不说这些理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何种地位或不占据地位,仅仅就艺术和文学的审美眼光来说,他肯定是不如鲁迅的。我为什么要说两人的恩怨是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小消遣呢?因为"据说,在鲁迅诞辰纪念日的时候,梅先生是以迟到或早退或无言来表达心中的不满的--他还不得不去,似乎,因为他是中国文联的副主席。这也不怪它,遇到反对讽刺自己的意见,不敢于表达一点反击的意思--且不论这反击是对是错,就是令人怀疑修养未免就有点太好了!"(《鲁迅与梅兰芳之恩怨及其他》)我这里不是自己引自己的证据来论证,而是将同样的逻辑再说一次而已。鲁迅说以上这些话,不是偶然的,而是和他的伟美闳深的审美理想相关的,他在上面所说的几个中心意思,我以为是这样几点:一是梅兰芳的扮相根本就不好--这点我也是如此认为,不信大家去看看现在还保留着的视频;二是说男人扮演女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艺术--当然是一种绝大的也是莫大的讽刺!三是认为梅兰芳在艺术上的雅化,是没有出路的,是违背文学艺术最高境界的前进方向的--这点我也极其赞同。鲁迅这些意见,为何说绝非偶然呢?因为他在别的文章里还说了不少,例如《坟看镜有感》里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现今在坟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绘画,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鸟,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个草书一个俗字么?许多雅人,连记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国纪元。不知道是没有如此大胆的艺术家;还是虽有而民众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缩,死掉了?"这当然是反对以优美为主的审美理想的,因为缺乏开拓力和主体性精神。《摩罗诗力说》是代表鲁迅审美理想的文章,其中对中国古代的审美理想"平和"大加抨击:"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无之何以能够?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激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虽然,上极天帝,下至舆台,则不能不因此变其前时之生活;协力而夭阏之,思永保其故态,殆亦人情已。故态永存,是曰古国。惟诗究不可灭尽,则又设范以囚之。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繇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祝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返顾高丘,哀其无女,则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故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大都诗人自倡,生民不耽。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这种观点,不是鲁迅一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共同的声音,如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说:"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他日而为宗教家,焉能投迹穷荒,守死善道也?他日而为实业家,焉能思穷百艺,排万难,冒万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外也?纨绔子弟,遍于国中;朴茂青年,等诸麟凤。欲以此角胜世界文明之猛兽,岂有济乎?茫茫禹域,来日大难!"

    这些意见或审美理想,是何等之好呀!然而,今天的我们似乎要以为这种精神是要过时的了,而梅兰芳却逐渐流行了起来,并且被逐渐捧到了所谓国粹的京剧艺术的最高层,享受了无上光荣,却不能不令人感到今日社会之"阴盛阳衰"潮流,实在是渊源有自呵!这不但是中国男人的悲哀,也正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以这种柔化的优美的落后的审美意识形态来指导我们的时代,那么,我可以绝对的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过是一种美丽的梦幻泡影而已!

    陈凯歌自从《无极》受了莫大的嘲笑之后,似乎要发奋了,因此最近又拍出了一部《梅兰芳》的电影。照格调来看,是又回到了色彩暗淡而又暧昧的以前的时光之中去了,这色彩,也绝非我们这个时代所应该追寻的审美意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部电影出来之后,梅兰芳的声誉,就又上一新的台阶,翻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了。若干年过后,我们将会发现,中国历史往往以这种莫大的讽刺出现,而其后的实质精神,则往往为人所忽略了。呜乎!中国之文化!呜乎!所谓国粹,所谓京剧!当然,要说货真价实的古董而不为人所喜爱,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吧,不为别的,只为值钱!况且,那色彩,那格调,那韵味,因为曾经独领风骚过,所以还是值得回味的--当然,如果京剧还是名副其实的古董,那么梅兰芳不过是其中最不值得重视的假古董而已。

                             2008-12-3记于济南之青碧莹红阁



※※※※※※
<img src=http://www.2000y.net/105053/uploadpic/2006060916292123882.jpg> <A href="http://hongchanshi.blog.sohu.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00ff>欢迎你到我的博客来</FONT></font>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8505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七律·郑伟杰来视,携与登佛慧山... 下一主题:翠楼吟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12/03 13:34 

真尖刻,反感他的似乎不多
但鲁迅先生就敢,红才子也敢,我也不怎么喜欢,真的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8/12/03 15:21 

电影梅兰芳
我还没打算看:)
禅室主人这篇可是一气看完,结论还是赞同的!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4楼]  作者:诗剑无邪  发表时间: 2008/12/03 22:43 

诗剑冒昧的唐突的不揣鄙陋的小心的提点反对意见 :)

诗剑以为,京剧是中国传统国粹之一,而梅兰芳先生正是京剧艺术的一束奇葩。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剧对各剧种影响很大。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刻苦钻研艺术,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他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他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他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折服了各国人民,无愧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其高风亮节略见一斑!

而对于周树人先生与梅兰芳先生的恩怨,诗剑既非当事人也没有处到那个年代,当然不敢随意品评。俺只记得,周树人先生好像骂过胡适、梁实秋、茅盾、郭沫若------等等人士,就是没有骂过汉奸文艺的代表周作人,不知俺是否理解错了,好像被周树人先生骂骂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嘛 :)

鄙陋之处,冲撞之处,还望禅室主人见谅 :)




※※※※※※
<IMG alt="" src="http://fudei.nease.net/chang/21.GIF">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212682723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