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镀金大侠
在百度搜索引擎输入"金庸"两个字,瞬眼间跳出来198万条查询结果。作为一个对比,把在下的名字搜一下,还不到2万条,率多"王谦:独腿游遍全中国"、"王谦祥、李增瑞相声下载"之类,与正在码文换稿费的本人无甚关联。也就是说,几百上千个同名同姓的王谦(还包括王谦祥这样的相声名家在内)绑在一块儿,在全球中文信息源的占有量才相当于金大侠的1/99。
这里说的当然是眼下的金庸,而不是半个世纪前还没从事新派武侠创作时期的金庸。金庸作品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大陆之后,不知有多少人为金庸其人其作而发烧继而高烧不退,甚至以当年跳忠字舞般的狂热来欢呼金大侠的伟大。到90年代,老金在文化圈得到的最大荣誉,是王一川等年轻学人重排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座次,将他排在第四把交椅。这事儿不是老金直接引起的,却由此引起了对其作品的批评与反批评,正反两方辩友一时间唾沫星儿纷飞,把在老金要夹塞的位置前后早已坐稳了大师若干年的几位古人浑身上下给淋了个透。其实排座次不过是见仁见智,如果换成本文作者来排,又假如是半夜失眠从床上爬起来捧本老金的武侠消磨时间,高兴劲一上来将老金排在第一把交椅也未必不可能。此番热闹跟老金无关,最多算是从侧面说明了老金的伟大吧。只是到了接近世纪末的那几年,这"伟大"已经变了味道,成了"尾大",一个尾大不掉的金庸,在央视版《笑傲江湖》热播前后尾大到了极点。接下来的几年,金庸的尾巴好像是略有回收,但却更像是习武者每欲出重拳、必先收拳蓄势一样的习惯,让人知道重头戏还将不断,让盼望金大侠热闹江湖的朋友永远不会失望。
一
在一个由传统社会向商业社会渐次转化的时代,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着广泛的大众阅读市场,再自然不过。借助电视连续剧一拍再拍的推波助澜,他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媒体的娱乐主旋律,在有着英雄情结的部分受众眼里,甚且成为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的样板戏了。加上在文字生涯之外,此老又是两岸三地的座上客,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冠盖云集,风光无比。这样一个金庸,不被神化才怪。分享金庸大餐已经成为世俗化中国的一道风景,新近的消息说,不久的将来,一种唤作"金庸"品牌的酒又要问世了。
平心而论,金庸的成就和影响是99%以上的文化人所难以企及的,前数年在骤然遭到王朔臭骂和央视版"笑熬浆糊"两次热潮中老金的一些表现不过是其平常人一面的正常反应而已,虽然显得虚伪可笑,但咱们不必对他太过苛求,何况中国人素有敬待老人的传统呢。
照一本专谈金庸的书中的罗列,金庸其实等于:企业家+政治家+政论家+书生+大侠+隐士+编剧+导演,那架式比韦小宝一手将七大门派掌门人之位集于一身、一手将七位经历各异的靓女收为夫人还来得高竿儿。作者更明言,"金庸似乎是千面观音或是多臂如来,在他人生道路上,他居然在各个几乎是不能兼容的领域中都能挥洒自如,应手得心,胜场独擅"。
然而,这并不够。如果拿一只足够大倍数的放大镜去扫描一下,当会发现以上各种"家"并没将金庸同志的各个方面尽数包罗进去,比如:老金在《明报》社论中谈到过经济问题,也是独具只眼,应赠之以"经济学家"的帽子;其武侠作品中不乏男女之情的描述,反映着作者的爱情观,赠之一顶"爱情婚姻学家"的帽子不为过;20世纪60年代大陆大跃进时期东南大批居民逃亡香港时,金庸以中立者的立场撰文反对左派意识形态,伸张正义,颇多真知灼见,配得上一顶"移民学家"或"民生学家"的帽子;......以这样的方式罗列下去的话,老金头上大概要摞上二三十顶高帽子,老金再是天纵英明,脑袋都会被搞大。
循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路子,如果撇去枝节的真实情况不谈,如果静下心来对金庸的多半生经历做一下扫描,便不难发现,以花费精力多少而论,除了武侠写作和报业经营之外,其他领域之于老金都是玩票性质。以其在政治方面的经历来说吧,金庸年轻时投考国际政治专业,后来办《明报》又成为国际知名的政评家,直到1985年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负责人、提出重在务实和保守的"主流方案",最终在1989年辞去草委之职、正式退隐,凡此种种,无不让人看到他对政治情有独钟,可以说,政治是他终生的一种理想,但他在这方面所做的一切实践所花费精力,与写作和经营报业相比,仍类乎主业之外的玩票的分量。正业之外的经历或曰成就,只说明一个事实:当社会、社稷、百姓需要什么的时候,老金总能拿出相应的文化本领进行具有高水准的、熨帖完备的服务。
所以,当把加在金庸身上的众多标签一一甄别分量大小之后,再作一番简要的整合的工作,最后,最自然不过、涵盖系数最高的一枚标签应当这样的的--
金庸=一位资深的知道分子。
这一节的中心思想是:金大侠具有八爪鱼一般的能耐,搁别人那里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领域,此老都能以专家身份示人,这不是一般的不简单。
二
相信等时光再走过若干个世纪,只要中国文化不消亡,后人们一定还知道在一脚跨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中国,有一个专写冷兵品物语的武侠大师金庸。说了半天,什么社论、政论之类,时过境迁之后终是过眼云烟,金庸能够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毕竟还是武侠小说,也只能是武侠小说,即那副有名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所涵括的是也。
金庸的小说,年轻时颇读过一两部,那是在接触经原著改编的电视剧之前。后来看过缘于另几部小说的电视剧(按,此是指港台版而非大陆张纪中版)之后,再看相应的小说原著,却再也看不下去,味同嚼蜡。若归咎于已从电视上知道了故事情节就看不进去书本,也没道理,从根子上看,还是归于金庸的小说叙述文字的质量差了些。试想除了十几部武侠中幻想出的一些武打招法再加上主要角色匪夷所思的曲折命运之外,作品的文字质量实在乏善可陈。我的意思是说,金著武侠有够吸引人的故事和人物,但没有好的文字。
金庸的武侠名著,已经家喻户晓,这里不再赘语,另寻一个角度看看此老的文字功夫。 按说,金庸自幼受古典文学熏陶,说他腹笥贮书也不为过,但从他在文墨上的表现来看,古诗文基础如何实在叫人生疑。
我的朋友范笑我做老板的民营书店嘉兴秀州书局的第169期《秀州书局简讯》载:"金庸先生2003年11月23日上午,带着三个研究生光临浙江嘉兴金庸图书馆,题写了匾牌‘嘉兴学院金庸研究所'。学院拟好一副门联,敬请书字。金庸弃而不用,自撰一联书之。"老文人流沙河先生曾撰文《小挑金庸》批评这副对联的硬伤。联曰:
嘉德育英九十载 兴学培才二万人
流沙河说:"七字联内竟有五字平仄对不起。退一步说,一三五不论吧,仍有三字关键处对不起。词义方面,‘培才'就是‘育英',意思雷同,正如‘开饭'之与‘用餐',岂能成对?硬把复词结构‘培育英才'掰成两块作对,腹笥也太贫俭了吧?对联挂在门口,鼓舞莘莘学子,自宜面向未来,拓开意境,阐明道理。金庸却写成了总结报告:九十年内毕业学生二万。既无可供涵容的意境,亦无能给咀嚼的道理,太浅白,太枯燥,一副拙联。"
又从网上看到当当网上书店五周年店庆,金庸老人赠对联一副:
将中华好书网罗入网 供天下士人精神食粮
无论是平仄、格调还是用字,都实在太差,不用说读过古书,就算当今的初中女生,但凡有点堆砌文字的喜好,都能堆出比这更好的偶句来。
网上有朋友发帖子说:"联想前些时候他撰的浙江嘉兴某校的对联,发现这些作品与之前我们的敬佩出入甚大,由是怀疑,到底以前的那些武侠名作是不是出自他手?"如此说辞,一副蛊惑"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急色儿。法律上既然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此我不想多言。为啥呢,怕老金打官司,打官司咱可打不过他。粗看之下,网友此语大有道理,但静下心想想以金庸的文字修为,再取出几本他的武侠小说跟这几副联语比照着看,文字水平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出入。
金庸的文字看多了容易叫人沉闷,找点开心的给朋友们看看吧。西方的汉学家对金庸作品的解读独出机杼,时有惊人心得,读老外对金庸作品的阐述比读其原著过瘾得多。有网友将老外写的金庸名著梗概汉译过数则来贴在网上,姑拈来一则发读者一噱:
《笑傲江湖》:反映了中国古代同性恋者的悲惨遭遇。第一个同性恋者为了保护她的同性恋对象而被杀死。另外两个更加可怜,因为还没有找到同性恋的对象,但作者强烈暗示,他们最终将发展成为与第一位同性恋者一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最终将成为同性恋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自愿通过外科手术放弃男性特征的,但是其中的东方在完成之后几乎放弃了他的事业,而岳和林则认为这才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他们在这部小说中并不是惟一进行了这种外科手术的人,还有一个姓田的刀手,后来改名为不可,但他的情况有所不同,他的手术是被人强迫完成的,因此得到了大家的宽容,没遭到另外那三个人的厄运,但他日后是否会成为同性恋者则不得而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强烈主张内力的岳,后来成了伪君子的代名词。但在书中,他除了暗杀了两位女性佛教僧侣领袖之外,对别人的危害并不严重;而且这次暗杀并不符合他的目标,因为在后来五派合并的时候,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位领袖,这两位女性一定会选择他而不是另外一个人。(王谦按:这一段系引文,请换字体)
这一节说的是金庸所以立身的文字写作。尽量有明显贬低的意思,但像几百年前的《水浒传》、《西游记》那样的通俗小说不也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了么?可以由此参照测知数百年后金庸小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上面所说的"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并非玩笑之语,实有根有据也。
三
一脚跨到21世纪以来,一度觉得金庸简直更是成了精了。一个功成名就的武侠小说家,到以"东方的剑桥"自居的浙大应聘做了人文学院院长;一辈子玩的是文学写作,却串门到历史系去带博士;手无寸铁,却每年N度约"挨踢行业"--IT之音译也--的后生们玩"华山论剑"的游戏;在浙大春风得意地收着博士,2003年一不留神儿又把飞上太空的杨利伟也封了个"大侠"称号,已俨然一派武林盟主风姿,--这"武林"范畴早非小说写作中的虚构世界所可比拟,老人家真是玩大发了也。
都道是非常人乃可为非常之事,但有几人明白非常之尴尬也绝非寻常人都能遭遇到的?金老在2004年岁尾闹出的新闻,是要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职衔,这一回的尴尬其实是自己种下的果子。
IQ超过75的人稍花些理智,都会明白:金老应聘浙大,本身就是尴尬之事。以武侠小说家而领任人文学院院长,这事儿本就太过夸张;偏偏金老又非要带历史专业的博士,叫人疑心此老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信条的毒不轻。
对于质疑金老学术水平的言论,浙大人文学院副院长徐岱表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一句,金庸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绝对不亚于国内任何博士生导师。"天,这成什么话!徐副院长此语岂不是说:金先生的学术&教学水平之高,乃国内博导之第一号也?中国素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道理极浅显,金老不会不懂,但观此老面相,耳大而肥,耳根子软也是天生的。纵观金老前前后后的作为,奉承话听多了,八成老头子都自以为中国第一文曲星下凡浙大了。
几年前白岩松采访,金老对着镜头说:"浙大的教授是终身制的,一直到我死,总是浙大的教授。我永远是浙江大学的教授。"而辞职时期的金老则说:"我这个人,当官,不行;拜师,我很愿意;让我教别人,我就不愿意,也教不来。"真叫人艳叹此老好一番左右开弓的招术,只不过左手倚天剑、右手屠龙刀舞来弄去半天,自己化解自己罢了。此老接着表示,自己被浙大聘为终身教授,自己想做学问的愿望已经达到,如果要教学生,以教授的身份还是随时可以去上课,不一定非要以院长和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才能给学生上课。金老混淆了真正做学问与顶着块教授招牌的区别,想想八十多岁的人了,不聋不傻的,着实不该犯这样的概念错误。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文章,是经金庸和浙大双方同意可以亮给受众的说辞。据学校内部人士透露,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按说阅世2/3世纪,阅人更是无数,半辈子写的又是人间江湖题材,金老对人性、世事的把握不会不深,这回竟是栽了。在浙大五年,金老玩得也是忒当真了,有一句话叫作"放鹰的却叫鹰给啄了",用他身上竟是合榫合卯。老头子笑傲江湖颇有了一些年头,此一番却以苦笑收场,正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也。
这一节说的是金庸在他的武侠创作长项之外的最新造化,以及如何弄成出不尴不尬的结局。
四
这些年,媒体提到金庸,总是亲热地唤做"金大侠",仿佛真的是救苦救难南海观世音般解民于水火的大侠客级别的人物。想想也犯不着跟媒体闹别扭吧,那就给这个好听的名称再装饰点材料,叫做"镀金大侠",这样就更切近于人物实质了。要问镀金成色几何,不妨以此老几年前把《笑傲江湖》的改编重拍权售给中央电视台的一口价作参考:1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