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未遂
曾有一年,一开春就跟朋友高兄相约,要找一处有意思的地方出去玩玩。不久,他们单位计划五月上旬游九寨沟,我正好自费搭车,省了去参加旅行社的麻烦。钱呀身份证呀诸事俱备,只待东风,不料临到出发,他们单位领导层变动,原计划取消。那段时间倒像交了"旅游运",现在想起犹觉纳罕,--只隔一天,兄弟出版社要游黄山,这正是自己一直想去而未至的胜地,朋友尹兄说可以捎上家属,于是用表弟的身份替我报了名。接下来遍寻有关黄山的资料、图片,夜以继日地研究、品玩不已。等到出发的前两天,朋友面带潮红羞答答地来了,他借了一个妇产科术语,说:计划流产啦。具体原因一说大家都明白,那时美国刚刚"误炸"了咱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大家正忙着抗议呢,游山玩水不合时宜。
以上两次旅游未遂的经历,也算是一段曾经渴盼外出旅游的心路历程吧。事情已成前尘梦影,但那股激情犹在眼前。七八年过去,其间除了因公外出、办完公事顶多逛几家书店,旅游则未再想过,道理很简单:没了激情。
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将至,喧闹甚猛的是旅游话题。静下来想想,这年月,旅游并不是件容易事情。当然我上述情况属于例外,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国内旅游条件不够完备。全国消协的统计报告说,去年上升最快的就是有关旅游质量的投诉。试想,当你计划着旅游时,却每天从报纸、电视上看到游客被宰、意外伤害一类资讯,还能有出门的的激情和勇气么?
另一方面,上上下下老拿"旅游文化"来说事,也是阉割旅游激情的一柄利刃。在陆游、徐霞客的年代,细雨骑驴入剑门曾经是那样的透着一股文化味道,可现如今风光也能拿来一门心思卖钱,它还是文化么?就算里面有文化的成分,就非得来一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么?古代还有青楼文化呢,今天何不为三陪外带着洗头房先立一牌坊?经济唱戏,说白了就是卖钱,各位老远老远奔风光绝胜之地而去,赶到后面对的是一张张笑得发木的脸,脸的后面写着两个黑字:要钱。接受了服务要付钱,天经地义,可是当地主一方将挣钱作为第一要义来弄,事情就变得不正常了。我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最后结果是,用于搭架子的所谓文化行为抹杀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对金钱的过于直白的渴求成为谋杀旅游激情的第一杀手。
旅游,最需要的其实是一股激情。保护好消费者的激情,才能真正地发展旅游。不然,"旅游未遂"事件多了,再多再好的设计最终也难免鸡飞蛋打。这是我反思后得出的结论。
按: 这是2000年前后的旧稿。 不好意思,多是拿旧文字来掠朋友的眼皮,很失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