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爱情进行到底
有一幅漫画,作者给它配的说明文字是:"我记得我穿了衬衣,我记得我打了领带,我记得我穿了袜子,我记得我穿了鞋子,可是,我忘了什么呢?"天知道你忘了什么,反正你没穿着裤子。现实生活中这类幽默的翻版之一,是追悼会上配着哀乐宣读的悼词,它从头到尾把德高望重的那位主儿的道德、文章包括七岁的时候搀老奶奶过马路而受到老师表扬的陈年谷子都提了个遍,惟独落下了爱情不提。对这事我有两种理解:一,这人一辈子未曾经历过爱情;二,爱情这玩艺儿之于人生,根本不重要。第一点对于个别人来讲是可能的,但不具有普遍性。由此可以认定:爱情对于人生并不重要,起码比不上裤子重要,甚至连条裤衩也不如。
这样的判断跟主流思想显得有些不合拍,我觉得在这里有必要交待一下我对爱情的理解经历。就目前情形而论,在一切文字的、音像的文化载体里面,爱情分明占了那么大的份量,而在我小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小时候喜欢读些名人名言的书,也在小本子上抄一些。但与爱情有关的属于例外,无知、蒙昧是次要的,主要是觉得那玩艺儿暧昧,属于少儿不宜之列。其时正当20世纪70年代前后(稍读过一点儿中国现代史的人就知道,那是一个举国上下假惺惺的年代),在那时的书本里面,即使涉及了爱情,也是同志加友谊式的感情,特革命。写得露骨的只有"反面教材"《水浒传》中发生在潘巧云、潘金莲、阎婆惜身上的几桩充满血光之气的风流案,以正人君子的眼光来看,她们很难跟爱情的概念挂上钩。所以,在我的意识里头,"爱情"这一概念来得很晚。生于60年代的人,正是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一代,前没有知青们津津于口的"孽缘"经历,后又没有"70年代生""用身体感受生活"的生猛劲儿,这种履历的人要在这里谈什么爱情,实在不易啊。但另一方面,这也决定了我这类人在对爱情发言时的冷静和清醒,而这又正是要达成正确结论的必要前提。
谁都知道,眼下咱们赶上的是个浮躁又混乱的年代,刚刚过去的上世纪末最甚嚣尘上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是《把爱情进行到底》,炒得很热、王朔为之作序的王艾的一本小说是《这个圈子不谈爱》,那么,爱情还是不爱情?对当代人来说这似乎真是个问题。同一时段,曾被诉强奸罪的港台名嘴胡瓜成了电视名档"非常男女"上牵纤搭桥的红娘,领导起在电视上公然谈情说爱的新潮流。大陆迅即跟风,"玫瑰之约"啦,"今晚我们相识"啦,"相约星期六"啦,一水儿的是衣冠楚楚的未婚先生和未婚女士们被编成数字或字母面对面地大作爱情之秀,按钮选择1、2、3或是A、B、C,众目睽睽之下小学生做速算一样速战速决,爱情变成高效而富表演性。这样的"按钮秀"或曰"按钮姻缘",说它是爱情,是不是显得太过滑稽?
眼前的现实是,这个样子的作秀就是爱情,或者说爱情已经被规定成了这个样子,那么,世易时移,我们谈论、分析问题的眼光也得随之修正才对,否则,难免迂腐之讥。孔老夫子那句"必也正名乎",要是做一下变通理解的话,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我费劲巴力地做了这么长的开篇,下面才谈到正题上来,实在是有此必要。
这里限定的范围是谈婚后的爱情,我的观点是:对于婚姻生活而言,"爱情"两个字太轻飘。婚前的情有几分打广告的意思,它总是完美的或力趋完美的,扬长而避短,爱情嬉戏中的男女选手连拍合影都喜欢罩上一层柔光镜,表现的是阴阳之间的朦胧之美,因而也是比较表面化的东西。婚后的情,是一种较为沉潜的东西,不再花拳绣腿,经年累月之后,它变成更近于亲情的东西,如果仍要名之曰"爱情",总有几分轻薄的感觉,叫人觉得似乎婚前那种花前月下的"爱情秀"尚未落幕,又演到了家庭生活的门槛里面。当然也有的选手是置身于婚姻之中,总觉得不显摆显摆自家正在进行着的爱情,恐有落伍之嫌,这就有几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意思了。其实,这都是周围社会环境濡染的结果。
那部国际大片,被捧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的《泰坦尼克号》,在赚足了中国观众的眼泪的同时,更将大把大把人民的币赚得盆满钵盆,这且不说;那里面发情的一男一女在船上发了疯似地又追又抱的,我不敢不承认那就是爱情,可你要是拍上一部反映美满婚姻生活的片子,也让男女当事双方这样疯狂,观众准得骂导演神经有毛病。因为诚实、本分的人们知道,婚后的成熟的夫妻之情拒绝作秀,拒绝颠狂。
不少平常百姓婚后不说沉下心好好过日子,而是一根筋儿地奢谈爱情,这其实是大众媒介集体诱导的结果。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常在报刊上读到的婚后爱情,绝大多数是娱记们将浓墨落笔在娱乐圈内的明星夫妻身上,--在生存压力日益繁重的今天,平常人的生死歌哭还有谁爱去关注?艺人则一方面抱怨没有个人的隐私权,一方面又通过娱记们的生花妙笔往外可着劲儿地抖落生活中的私密情感,其实还不就是他们这一行惯用的商业宣传手法?可以说,人家明星夫妻的爱情花絮是时刻算计着商业价值的回报率来批发或零售的。真实生活里面,男星女星关起门来操练什么绝对不会让你窥到一星半点儿,鬼才知道他们婚内生活的原生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反正跟你芸芸众生在报刊上拜读到的内容笃定不重样儿。
这些天我忽然佩服起一位女明星来。报载,一对搞喜剧的明星夫妻不久前还打电话约了位写手去采访两口子如何相互呵护、关爱,采访过程中两人还不避人眼目地彼此放电、弄点亲昵的情趣出来,再加上可爱的小儿子穿插其间,那种美好的爱情表演足可以打动所有的人,连随写手同去的摄影记者也艳羡不已。两个月后文章刊登出来,写手再次登门去送杂志,女星已孑然一身矣。原来,两人刚于一月前离异。女星对着一脸迷惑不解的写手,说出一句深得我赞赏的话语:"爱情就像在烧开水,水烧开了,过程就完结了。"这是多么警辟而又直白易解的格言啊,叫你想不佩服她都不行。
如果不嫌麻烦,翻翻经典作家的文字,同样能明白许多东西。司汤达的《论爱》中写道:"爱情就好像是热病,它来去的全过程都不容意志参与。"爱情是主观的,而婚姻是现实的。在婚姻生活中高扬起爱情的大纛,会使夫妻双方的真情实感也变得华而不实起来。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热衷于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向往,现实却是在污浊不堪的空气之中,除了喜欢冷不防在人身上叮几个红疱的蚊子,再难见到别的活物了;同样道理,当人们开口闭口爱情如何如何的时候,真正存在下来的爱情的细胞又有几何呢?
黄安唱的那首《新鸳鸯蝴蝶梦》有一句歌词:"‘爱情'两个字好辛苦。"它曾让我听后再三击节赞叹:像人家这样用语简练、直达肺腑的文字,大陆写手们起码是二十年之内写不出来!那是几年前的事了,现在我的看法变了,我觉得它除了矫情(王朔那本《看上去很美》里头写作"嚼情",亦别有味道)和虚张声势之外,再没有别的有意味的东西。
前不久,从青春美文写家的集子上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银发老人每个周末夜晚总要准时到某餐馆共进晚餐。显然这是一对恩爱夫妻,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于是他们便有闲心与闲情寻找浪漫了。老先生总是回忆曾经的过去,讲起来慷慨激昂:自己浪迹天涯,四处打拼,自然多的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传奇。这时,他的太太总是幸福地谛听。服务小姐不时发出笑声为他喝彩,太太总是微笑着,不插话,也不附合什么......
一天,服务小姐问老太太要果汁还是啤酒,她茫然地摇摇头。这时,老先生才告诉她们,妻子是个聋哑人。
大家十分激动,为他们播放了苏芮的那首《牵手》。一曲终了,那位老先生大声地说:"我认为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她一起慢慢变老。"
这,就是婚后的爱情吗?或许是,我更愿意把它视为人间最沉潜、凝重的感情,亲情一样的感情。如将爱情比作一件插花作品,夫妻间的亲情则是枝叶蓊郁成荫的大树。至于说它浪漫,我楞是从字缝里也没能读出来。
时下,咱们还常常从电视、报刊上看到为金婚、钻石婚夫妻举办庆祝仪式的画面及报道,看着鹤发童颜或鸡皮乌面的寿星们身披白婚妙一对对鱼贯登场,在主持人的指挥下做着年轻男女的洞房游戏时,我看到的木偶操纵者们娴熟的提线手法。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发现这类活动的名称前面多是冠以某家大企业的名称,是商业企划人员的手在演绎着台上那似乎动人的一幕又一幕。展望未来,等我和妻子一起慢慢变老,我们也会有幸进入德高望重之行列的话,我是不会愿意出席这类被人指挥来指挥去的所谓庆典活动的,给多少钱给多少只钻戒也不去。我会对妻子说:诚实的人不会拿亲情来做秀。要戴,咱们自己到商店去买。
爱因斯坦在他的一封无聊的情书结尾写道:"写信是件蠢事。"本郎在文章的最后也来东施效颦一回:作为寻常百姓,婚后而做陶醉于爱情之状而不能自拔,实在是蠢得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