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母)",细细想来,并不只是教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是铭刻在老师骨子里的责任与义务!如何为师,师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也!非也,为师必须有为师的底线和本钱;何叫为父呢?为父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而且为父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为父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为孩子的一生负起为父的责任。 任何一个人都是普通人,但在特定场合下,就必须担负起特别的责任。具体的情景规定了哪些人不再是普通人,这样的时候,你必须把责任担当起来。士兵是普通人,上了战场就不是;警察是普通人,面对出警任务就不是;消防员是普通人,到了火场就不是;官员也是普通人,在必须担当公务使命的情况下就不是。这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职责所在。教师也不例外,当在上课的时候觉察到了地震,自顾跑掉,把学生丢在一边,这跟士兵听见枪响就开溜,警察遇到有人行凶杀人就逃跑一样。这是职业责任使然,与你愿意不愿意无关。 教师有责任保护学生,记者有责任在危险的地方报道新闻,警察有责任保护公民,士兵有责任守住阵地,官员有责任遇险而上。这都是基本的职业准则。一个船长,沉船时不可以扔下船员和乘客率先开溜;一个将军,战败时不可以扔下士兵率先撤退。这既是船长和将军的荣誉所在,也是其责任所在,他必须做出荣誉的行为,因为他必须承担责任,没有选择。 有一位很年轻的特级教师异地献课,在授课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上课的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观摩教师,大家都想一睹这位年轻特级的风采。上课铃响起,从观众席上站起一位相貌平平、腋下夹着讲义的小个子教师,他快步走向讲台,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儒雅倜傥",台下一阵嘘声。 年轻人站在讲台上,平和友善的环顾有些躁动的人群,宣布"上课",全体学生起立,有一些观摩教师斜着眼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教师示意大家坐下。当他要放下讲义时,发现讲桌上有一层淡淡的粉笔灰尘,他迅速走下讲台,转到背对学生,面朝黑板,用嘴轻轻的向前方吹灰尘,之后开始上课...... 这一细微的动作,使全场师生立即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一细微的举动,闪现着一位特级教师处处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认认真真地干每一件事。这位教师的所为也是对学生尊重需要的满足。 教师的成长要目标明确,要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具备了这个前提条件,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就成为了必然。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 有句俗话说得好: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有个故事,在这里简略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位名人在他的墓志铭上刻着大致是这样的一段话:年轻的时候想改变整个世界,到中年的时候发现这是做不到的,就下决心要改变他周边地区的状况,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发现这也没有做到,就下决心只去改变自己的家庭,到七八十岁的时候,发现这还是很难做到,于是,他感悟到,一个人能够改变的只是他自己。 同样,那些困境和艰难不会在我们的怨声中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和行动。 我们不能只是怨天尤人,一则在困境和艰难面前你能做的应该是如何走出困境和排除艰难,而不是坐在那里"发发牢骚";二则任由你如何牢骚满腹和理直气壮,那些"外因"都风吹不动、雨打不掉。简而言之,就是怨天尤人没有任何作用,我们不应该再做那些怨天尤人的无用功! 曾经有人说:"烦恼者,会把小事变成复杂,好事变化成坏事;智者,会把小事做成大事,坏人感化成好人。" 懂得尊重,才能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态度谦和、宠辱不惊,懂得尊重,才能相处融洽、民主和谐、忍让宽容、雍容大度、和蔼可亲。古人云"经师可求,人师难遇",愿我们为人师者都能坚守师德的底线──尊重,进而去构建师德的高楼大厦,成为教书育人者中高风亮节的一代长者,一辈宗师。 曾有个教育家说:世界上有四种老师。 第一种是讲课能深入浅出,很深奥的道理,他能讲得浅显易懂,很受学生欢迎,这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种是深入深出,这样的老师很有学问,但缺乏好的教学方法,不能把深奥的学问讲得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就费劲,这也算是好老师; 第三种是浅入浅出,这样的老师本身学问不深,但却实事求是,把自己懂的东西讲出来,这也能基本保证质量,也不乏是个好老师; 最糟糕的是第四种老师,浅入深出,本身并无多大学问,却装腔作势,把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讲得玄而又玄,让人听不懂。 那么,如何做一位好老师,正如一则故事讲得那样:三位砌砖的工人正在工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砌砖",一个说是"赚工资",而第三个则自豪地说:"我正在创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正是有了这一远大的理想,后来这个人成了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而另两位工人则一生默默无闻。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标。 所以,一个教师如果仅有了目标,没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也是无法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更不可能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充其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教书匠而已。可以说,一个合格得教师不仅爱自己的职业,爱学生,更爱教育这项事业。只有这样不断进取,积累本钱,才能有能力成为一代宗师。那么如何成就一代宗师呢? 《伐木工人》这个故事说得好: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厂找到了工作,报酬不错,工作条件也好,他很珍惜,下决心好好干。第一天,老板给他一把利斧,并给他划定了伐木范围。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树。老板说:"不错,就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但是他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工人觉得很惭愧,跑到老板哪儿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象力气越来越小了。老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诧异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那里有工夫磨斧子!"当工人感觉吃力时,就应该想到磨斧子,同样,当我们做教育觉得吃力时,就该想到有多久没充电了,而不是抱怨教育,教育的要求高是教育走向开放与发展的必然。教师充电、磨刀,读书是积累本钱的最好方式。 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都有关键的时段,关键的人物,关键的事件。关键的地方,一般也是产生机遇,获得成功的地方。努力抓住关键的一点、一次、一项或一个方面,很可能你就抓住了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机会。每一个青年教师须牢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寻求突破。一个教师成长不看你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你所朝着的方向。 首先、读书引领。阅读是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也不例外。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缺乏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肯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人的精神像人的躯体一样,躯体需要食物,精神也需要食物。如果你每天没有水,没有牛奶,没有营养,你的身体发育就会成问题。那么,你的精神,如果没有水分没有牛奶没有营养也会成问题。我们从来关注的是物质的水,却没有人关注精神的水。人类几千年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文明、伟大的智慧就是书籍,这些书放在图书馆它就是物质的书,不能成为我们精神的食物。这个东西没办法复制到我们的头脑里去,没办法遗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每个个体都需要重新开始。这些最伟大的文明不能遗传和复制,只能通过我们这些个体去学习,去读书。这是"新教育实验"书香校园建设的总结,也是我们构建学习型学校的基点。 那么一个人的精神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关键是聆听大师的声音,阅读经典。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以教师的的成长来带动学生的成长,把书香校园建设做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什么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佛洛伊德。所以,美国人讲全世界的钱在我们口袋里,我们美国人的口袋在他们犹太人的脑袋里。试想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民族,没有一个精神境界的民族,教师亦如此。 阅读是任何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你必须要跨越,你不跨越就很难发展。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学,按照这样说我们大多数教师根本就没在做教育,是在做什么?在做训练,而不是在实施教育。只有教育才能够使人走向崇高,才能让我们懂得生命的价值、懂得自然、懂得友谊、懂得很多我们应该懂得的东西。 其次、践行反思。实际上已经不是什么新事物,古人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师生共写随笔,写就意味着思,写的过程就是思的过程。是使自己思想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也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凡是自己思考的东西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很多精彩的东西就会瞬间而过。如果今天不记下来,可能明天我还会从这里继续思考。但是,如果我记录下来了,我思考了,明天就又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展开更重要的思考,让你学会盘点生活。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盘点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写得精彩、思的精彩,你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例如李镇西、李希贵、魏书生。李镇西从中学教师起步,硕果累累。一开始,大家都担心李镇西教书行,做校长能行吗?事实证明行,只要有这样一颗心,他有这样一股进取的力量,做什么都会做好。你看他把一个农村学校搞的如此轰轰烈烈,那么一群如痴如醉的人跟着一个校长。做班主任是最好的班主任,做语文老师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他靠是什么?靠的就是勤奋的反思。 李镇西无论在做什么工作都坚持写随笔,做班主任时间,他就出了两本厚厚的书《心灵写诗》。因此,我们说,阅读是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去提升。反思,是你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不断的提升,这个就是反思的力量。 优秀教师十分重视思考,其特点是: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思考使他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特级教师、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模范教师王西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才是真正的教育。" 重视反思自己。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特级教师徐斌说:"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是一种实践的趋向。 再次、合作创新。在现代社会,同行间互助、合作,或者用国外的时髦话来说就是生态力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相互独立的,可能达到的境界也不一样,现在我们所走的路基本上是一个个体发展的过程。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日常繁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广州市名教师曲天立首先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特级教师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 但是,在这样一个网络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交流合作,没有团队精神,你就走不远。所以作为学校你应该组建自己的团队,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路径。这是一个靠个人的打拼走不远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合作的时代。群体的力量,相互的提携,集体的共勉,才会让我们共同进步。优秀教师是一个极有特点、值得研究的群体,他们是广大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他们不仅引领着广大教师队伍前行,而且随着他们刻苦、执著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将创造和发展教育理论,他们当中将涌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 教师的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们采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课题实践中,教师们遇到了许多问题,而不得不广泛阅读,相互探讨、互相推荐参考书目,从最初的只重视教学技能转变为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重视教学知识点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教育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教师通过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使自己不断成熟起来。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认为教育科研能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有力的翅膀。 总之,无论是师德修养,还是业务提高,都要不断反思,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