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别做了隐形杀手的俘虏 下一主题:《汶川谣》
功臣的悲哀
[楼主] 作者:兴良书屋  发表时间:2008/05/30 14:10
点击:453次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差不多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老爷子,你参过军?"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您老是哪里人?"
  "安徽金寨的。"
  "哪年入伍呀?"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队一战成名。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  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2596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别做了隐形杀手的俘虏 下一主题:《汶川谣》
[楼主]  [2楼]  作者:兴良书屋  发表时间: 2008/05/30 14:14 

这是我在群里看到一篇文章,特转发给大家,值得深思!!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5/30 14:27 

这一刻,我泪流满面!

真是令人心酸透顶了!

哦,有多少泪流不完啊!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4楼]  作者:诺诚  发表时间: 2008/05/30 16:55 

这时代供养着很多贪官腐史,却无法扶养前辈功臣,悲衰!

※※※※※※
描述精彩人生,记录美丽画面
 [5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08/05/30 18:36 

无言!这篇文章足以说明几个问题:
一个是老红军的风格
一个是饭店老板的情操
一个是国家政策的缺陷
还有那两个年轻人的尊老和铭记历史
 [6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8/05/30 20:04 

主要是政策没落实到位。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7楼]  作者:59.41.248.*  发表时间: 2008/05/30 20:22 

也许,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传谣者!!!!!!!!
批《南方周末》——岂能仰仗反华谣言伤子弟兵军心为台独张目!



刀锋



2008年1月24日,《南方周末》23版“记者记事”栏目刊出了一篇题为《一个老乞丐说的一句话,感动全中国人!》的文章,该文章凭籍一个因村委会无力供养,而被迫流浪东北,奉“纸”乞讨的安徽金寨籍因抗美援朝伤残的老新四军士兵形象,为流浪乞讨者进行善意辩护,同时以该文作为舆论炮弹攻击国家民政部。而该文另一层实际意义却是暗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子弟兵在新中国建立后被共产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关于“乞丐老兵”的原文,最早由设于境外的博讯网(该网站主要从事业务为制作和销售攻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娱乐网站正常运转的软件)于2003年编造刊登,其目的是为了借此故事和人物的悲惨生活摧毁我人民军队的斗志,瓦解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该文曾于2004年底被南方某刊摘转,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省份的高度重视,随即国家民政部联合安徽省委省政府就此报道进行核查,在经过深入调查多方取证,对整个安徽省进行地毯式排查,逐一入户重复调查,得出结果仍然是“查无此人”。另外在该文所描述人物在黑龙江省活动地区仔细摸查,依然无一人知晓文中的老兵乞丐。就此,国家民政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该文章涉及内容纯属子虚乌有,随即组织工作人员放下手头工作针对谣言进行批驳和澄清工作。



2007年底,台湾地区陈水扁势力再次开始新一轮分裂活动,国际、国内和台湾岛内均引起强烈反对声音。但在2008年初,《南方周末》却将此一已经被澄清事件如获至宝,稍加删减和修饰即作为攻击手段抛了出来,其目的到底是为什么?



文章中用煽情的手法叙述,看似在写一个老军人的悲惨遭遇,其实却不声不响地玷污安徽金寨老区乃至整体国家形象,难道偌大的中国,连一个为国负伤的老军人都养不起?难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竟然坐视让一位经历炮火洗礼的功臣流浪到几千里之外东北乞讨度日?《南方周末》为了增加该文的煽动性,将真实的历史细节与编造的虚假故事情节搀杂在一起,例如华野六纵、“老兵”的上级王必成、抗美援朝志愿军等事件和人物,都是真实的,但关于老兵的姓名、地址、子女等个人信息却不询问和提供任何线索。



2008年2月底,当相关调查人员与《南方周末》责任编辑马莉取得联系并说明详情后,这位大编辑马莉竟然辩称:“即使人物不存在,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可以以报告文学刊登”。



可是笔者却要问问《南方周末》,记者的职责是记录,作家的职责才是创作,记事的功能是还原真实,文学的功能才是虚拟构造,其二者从职业道德和功能划分上有着天壤之别。并且,《南方周末》是在“记者记事”栏木刊登该文,岂能以虚构的,尤其是境外反华单位的污蔑内容为蓝本,炮制一份胡说八道的文章出来,编辑的责任态度在哪里?《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在哪里?南方报系的主管态度和爱国心在哪里?



另外,为什么《南方周末》的“记者记事”栏目,打着记者深入第一线详细调查的幌子,却从境外反华网站转抄这篇文章,骗取社会公众的信任。莫非《南方周末》的记者都是如此这般,坐在办公室内却深入到千里之外的中原和北方去采访,进行所谓的“真相”、“调查”的报道吗!



公众有权利质问这样一个报刊:《南方周末》,你们的职业操守在什么地方?你们曾经声称自己是“中国的抗旗者”,你们抗的是什么旗?



附新华网文章:

揭开“老兵乞丐”真相 探访我军老兵幸福晚年

  多年前,一篇有关“金寨老兵在东北乞讨”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一时间,上到国家民政部、下至安徽省金寨县各个乡村都开始了一番认真细致调查,最终,这位令人揪心的“老兵乞丐”被证实根本不存在。


  2004年9月,某杂志又刊登了“老兵乞讨”一文;同年10月,又一杂志全文转载,并使得此文在网络上再次广泛流传。有关部门不得不再次组织人员针对谣言回帖澄清,此事才渐渐平息下去。


  然而前不久,又一国内比较知名的报纸再次将“老兵乞丐”一文从故纸堆中翻捡出来刊载,并引起众多读者、网友的广泛关注、评论。为此,记者深入“将军县”安徽金寨实地调查,一点点地揭开了所谓的“老兵乞丐”真相,并借此机会近距离探访了共和国老兵们的幸福晚年。






  “老兵乞丐”,确有其人还是纯属虚构?


  在这篇主人公是位“老兵乞丐”的短文中,作者用动人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共和国老兵的形象:安徽金寨人,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1946年在家乡入伍,左腿木头假肢,因为村里无力供养而手持一张村委会开出的乞讨介绍信流落东北,沿街要饭。然而,苦难的生活和辛酸的经历并没有磨灭掉这位“老兵乞丐”的尊严,他坚持只要饭、不要钱,始终努力地让自己的行为对得起共产党员和军人的身份。


  “这就是2003年流传于网络上的一篇看似像纪实性质的短文。”金寨县民政局副局长奚立新一边从文件柜中拿出一摞厚厚的相关调查资料,一边详细地向记者解释道,“这个文章最早出现在境外的博讯网上,后被国内的网站转载,直到惊动民政部,时任民政部部长的李学举专门就这个帖子做了批示,要求彻底查清。民政部、安徽省民政厅、金寨民政局、黑龙江省民政厅等都参与了调查,最终证实查无此人。没有想到啊!一个4年前就已经查清的问题,竟然又被不负责任地报道出来了。”

  奚立新告诉记者,金寨县1946年参军入伍的一共有6人,在抗美援朝中受伤致残的有14人,但是两个条件都符合的人则一个也没有。“任何一个参军入伍、复员转业的军人都有详细的登记造册,不可能有漏掉的。而且,文章中提到村委会开证明让老兵出去乞讨,村委会没有这个权力,也从来没有过这种做法。”他说。


  但是,金寨县、乃至整个安徽省还是开始了“地毯式”的调查、寻找,结果却一无所获。随后,金寨县委、县政府将情况以文件形式上报给了安徽省民政厅。民政厅优抚处慎重地再次对金寨县重点对象逐一登户、再次调查,得出结果仍然是“查无此人”。至此,省民政厅才将有关情况上报给国家民政部。


  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又对此事进行了核查,并委托文章所述的“老兵乞丐”乞讨所在地黑龙江省民政厅优抚处调查,也没有查到任何情况。直到2004年2月26日,民政部才在网站上以公告形式刊登了对整个事件的调查经过和结果,并明确指出此文所反映的事件和人物都是不可信的。


  是什么让“老兵乞丐”真假难辨?


  一篇主要事实和细节均站不住脚的短文,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掀起舆论的热议?记者不禁产生了疑问。


  奚立新副局长分析说,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混淆视听,首先在于它把真实的历史细节和虚假的故事情节揉合在了一起,着实让人难辨真假。比如,文章里提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华野六纵、王必成等事件和人物,都是确有真人真事,可信度极高,让人初次看过后很容易自然而然地相信整篇文章的真实性。


  “但是,只要涉及到这位来自安徽金寨的复员老兵本身,文章却都巧妙地做了模糊处理。比如,始终没有指出老兵的姓名,没有直接点出给老兵开乞讨证明的村子名称,作者也没有继续表示自己如何对老兵乞讨问题继续关注,或是给予帮助,而仅仅限于传播其境况的可怜。总之疑点重重,我们根本无法依靠这篇文章找到这位老兵本人,更别说解决什么问题了。”


  “事实上,就这篇文章本身而言,民政工作者一看就知道与事实不符、甚至是荒唐。”奚副局长补充道,“比如文中说那个老军人安装了木制假肢,其实金寨所有伤残军人的假肢根本没有木头制成的,就连整个安徽省伤残军人需要安装的假肢都是由省假肢厂统一配制并免费安装的,而且所有假肢都是由铝或树脂制成。”


  至于“村委会乞讨证明”,金寨县民政部门则认为更加荒谬。理由是1946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的生活全部都是由人民政府负责解决的,老红军、老志愿军这些优抚对象的优抚金则大部分由国家拨款、少部分由县里解决,根本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钱,自然也不存在村里无法供养而介绍其外出乞讨的可能。
 [8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8/05/30 20:41 

对【7楼】说:

看来

我们都被蒙骗了。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9楼]  作者:59.41.248.*  发表时间: 2008/05/30 20:57 

2003年的流传于网络上的一篇看似像纪实性质的短文也早已被调查确定为谣言的文章至今还被转贴,为什么?
 [10楼]  作者:学会省略  发表时间: 2008/05/31 16:02 

也许是因为我们对社会和ZF的信任不够,偏爱揭露社会黑暗面哈
[楼主]  [11楼]  作者:兴良书屋  发表时间: 2008/06/02 09:55 

谢谢了!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孤陋寡闻了,见笑了,请原谅!!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78109550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