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为了民生厚积德缘着力构建人文政... 下一主题:《推开天空的月亮门》(廿一行童...
郑州诗词文化之九:一群诗人和一座城
[楼主] 作者:红树林子  发表时间:2008/05/23 18:38
点击:2396次

 

一群诗人和一座城

 

        郑州山川秀美,她铺嵩山之云,研黄河之水,莽莽山景,滔滔水势,引人入胜,诱人遐思;郑州自古繁华,她居中国之中,为天心地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一直是商贾云集、名流汇聚之地;郑州历史悠久,她育中华文明,绘灿烂文化,幽雅寺院,远古城池,讲述着世事风华、历史风云。于是,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元好问......一位又一位诗人来到这里,留下了一片又一片华丽诗章。历史之中,没有到过郑州的著名诗人凤毛麟角。诗人们因这座城的存在而充满灵感,这座城因诗人们的吟咏而独具风韵。吟咏郑州的诗词,大致可分为写景、游历、怀古、行旅、寄赠等类。

       

        一、写景诗

        "日出蒿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牧羊曲》让人心如潮水,嵩山的秀丽景色也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有着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的嵩山,坐落在郑州登封市,她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1.7米。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而嵩山据五岳之中,又有五岳之尊之称。《诗经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藩,四方于宣。"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共有72峰。太室山,嵩山之东峰,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太室山共有36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36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唐代光启年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登封八景同赋诗以赞:"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嵩山除"八大景"以外,还有"十二胜景"即:"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熊山积雪稍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高僧名道及骚人墨客等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之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宝地。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全山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迎风送雪,生机昂然,鸟瞰山麓则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于是,一位又一位优秀的诗人的来到这里,留下了一篇又一篇吟咏嵩山美景的华丽诗篇。

        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述志,同年又在嵩阳书院前建坛。为了纪念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当年,武则天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携群臣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望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名塑罪名。"之后,携文武百官到石淙河欢宴,设宴于一巨石之上,史称"石淙会饮"。宴会中,武则天写下了《夏日游石淙》一诗:"三山十洞光玄篆,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崖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筵尝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然后,令李显、李旦、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昌宗、姚崇、李峤、苏味道、崔融、阎朝隐、徐彦伯、薛曜、杨敬述、沈铨期>、于季子16位宰臣""咸赋七言"。之后,命大书法家薛曜书写,让工匠刻于崖壁上,最前是武则天的《夏日游石淙序》,其后排列的是她的诗与16位宰臣的《侍游应制》诗,共17首。现在,这块石碑被誉为"唐诗圣碑"。"石淙会饮"不是一般的吟诗弄文、吟花弄月,它是中国"七言律诗"的一次奠基工程;"唐诗圣碑"也不是一般的纪念碑,它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

         武则天在《夏日游石淙序》中要求群臣"咸赋七言",她则带头赋出平生唯一一首七言律诗,16位宰臣相继"奉和圣制",赋出"七言律诗"。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赋出"七言律诗",这是平生第一遭。中国诗歌关于律诗的探索,在武则天时代之前已经开始,但律诗在武则天时代的诗人沈铨期>、宋之问手里才得以定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唐代评论家孤独及的《唐故左补阕安定皇甫公集序》:"五言诗生于《国风》,广于《离骚》......历千余载至沈铨期、宋之问,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也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初唐是诗歌发展由乱而治、由衰而兴的转型期。隋陈的绮丽之风已经过时,盛唐的雄浑之象还在路上。到了武则天时期的沈、宋,才让五律趋于精密,完全定型,并开始了对七律的探索。沈、宋都是宫廷诗人,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他们的重要贡献不在诗的内容,而在探索出律诗的粘对规律,并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循,奠定了唐诗的发展基石。沈、宋是"石淙会饮"的参与者,也留下了以赞美嵩山美景和武皇功德的两首七律。沈铨期诗云:"金舆旦下绿云衢,彩殿晴临碧涧隅。溪水泠泠杂行漏,山烟片片绕香炉。仙人六膳调神鼎,玉女三浆捧帝壶。自惜汾阳纡道驾,无如太室览真图。"宋之问诗云:"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晓音先生曾经说,如此大规模的君臣会饮,各题彩翰,在唐诗史上还是第一次。七律在武则天时代尚未发展成熟,这次活动无疑刺激了律诗的发展;而皇帝的提倡与喜爱,对七律走出宫廷,在全国推广,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石淙会饮"17首,一方面赞美了嵩山美景,一方面也书写了诗歌历史。  

        石淙河地处玉女台下,两崖石壁高耸,险峻如削,怪古嶙峋多姿,大小别致。河中有巨石,两崖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故名"石淙",又有"水营山阵"、"天中胜景"之称,是嵩山著名景点之一。武则天之后,石淙这个地方历来没有被诗人遗忘过。中唐诗人孟郊来到此地,接连吟出了十首关于石淙的诗,总题《石淙》,其第一首:"岩谷不自胜,水木幽奇多。朔风入空曲,泾流无大波。迢递径难尽,参差势相罗。雪霜有时洗,尘土无由和。洁冷诚未厌,晚步将如何。"

        开元十四年(726),王维从济州回东都后曾在嵩山居住,嵩阳东溪有其故居。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再次来到嵩山,隐居于此,写下了《归嵩山作》一诗:"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这首诗>写出了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从容不迫。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

        嵩山景物众多、景色优美,自古以来就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关于嵩山的诗歌更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入诗较多的有石淙、九龙潭、天池、面壁洞、钓鱼台、观景台、少林寺、许由庙、汉柏等等。明朝举人傅梅是河北邢台人,以才见称,政文兼擅,在登封作知县时,广搜博览,纂集有关嵩山地理、历史、人文等史料,撰写《嵩书》十三篇。并且,他还为嵩山72峰其中60峰作诗,诗作大都清新自然,精巧有致。如《望洛峰》:"山头瞻洛水,滔滔曰向东。洛京兴废事,都在逝波中。"《石笋峰》:"山形真似笋,谁赐以嘉名。常作含苞色,不闻解箨声。"《明月峰》:"山本无消长,月自有盈亏。此中觅少趣,月明山静时。"《紫霄峰》:"高峰连紫霄,转眄别昏晓。因见曰月流,方知天地小。"《灵隐峰》:"有山无人隐,山灵转自骄。我向山林语,山林亦市朝。"

       

        二、游历诗

        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现存的各类文物古迹达14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43项。其中,嵩阳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少林寺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寺院,这些人文自然景观历史上就非常著名,引来了很多人的参观参拜,并留下了很多游历诗。

        嵩山有72峰,72峰有72寺,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其中以少林寺最为出名,游历少林寺的诗词也非常多。现存最早的当数武则天的《从驾幸少林寺》:"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其后一千多年,到少林寺游览者络绎不绝,留下的诗歌也汗牛充栋。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三十日至十月初四,清高宗乾隆皇帝率众臣游历嵩山,留下了很多诗文,其中《少林寺》云:"少林千载寺,少室一房山。禅悦偶重叩,秋岩此乍攀。树姿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轘辕云外关。"当晚,乾隆皇帝在少林寺住宿,并和方丈畅谈,留下了《夜宿少林寺》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做阴。应教半巅雨,发我夜窗吟。"

        在众多留下墨宝华章的诗人中,白居易的诗歌情最切、意最浓,因为这个极富才华的诗人游历的不仅是山水景物,还是自己的家乡。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正月,出生在郑州巩县的伟大诗人杜甫去世后二年,在郑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诞生了一个伟大诗人,这就是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的白居易。德宗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北方,吐蕃乘机入侵中原,十二岁的白居易被迫离家远游,先是跟随父亲到徐州,不久避难越中,远游苏北江南,过着"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的流离生活。贞元十六年(799),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中第四名进士,十八年(801)又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踏入仕途,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指陈时弊的讽喻诗和记述人民疾苦的诗歌作品,成为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誉为唐诗三大家之一。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上书"急请捕贼",而受到旧官僚的攻击诬谄,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后,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由积极用世转入归隐出世,常常以游山玩水、参禅学道来掩盖内心的痛苦,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和"感伤诗"。正是在他文学创作的后期阶段,他先是在河阴县(今郑州市荥阳)创作了怀念友人的诗篇,又重回新郑创作了二首充满感伤的诗作,以后又在登封嵩山写下了十余首山水诗和闲适诗。
      穆宗长庆四年(824)五月,白居易由杭州刺史改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月末离杭,过常州,宿淮口,经汴河路,就到了河阴县,怀念起在浙东观察史任上的老朋友元稹,写下了七绝一首《河阴夜泊忆微之》:"忆君我正泊行舟,望我君应上郡楼。万里月明同此夜,黄河东面海西头。"
      敬宗宝历二年(826)九月,白居易被罢去苏州刺史之职。文宗大和元年(827)早春,白居易从苏州返回中原,途经新郑故里再入洛阳。阔别四十余年回到故乡,历经战乱之后,故乡已是一派凋败景象,人去物非,儿时的美好回忆恍如隔世,使诗人十分伤感。《经溱洧》云:"落日驻行骑,呻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诗歌说,太阳落山时分,我回到阔别的家乡;停下所骑的马儿,哼一曲怀旧的诗章。郑地的古老风俗,如今已是大大变样;静静的溱洧河水,仍似当年清彻明亮。士与女互赠芍药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那《诗经》中的美好诗句,只能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想。这首诗带着几分感伤,这既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自然感慨,也是罢官后苍凉心境的自然流露。夜里,诗人留宿家乡,儿时嬉戏处所尚依稀可辨,然而故居和亲族却已无处寻访了,诗人又写下了《宿荥阳》一诗,记述这次还乡的真切感受。诗人把新郑称做荥阳,是因为新郑隶属于郑州,郑州在开元初之后曾一度改为荥阳郡,所以这里按地望大而言之。诗云:"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亲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文宗大和三年(829),白居易已经五十八岁,被封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来到洛阳,第二年年底又代韦弘景任河南尹,成为河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登封县隶属于河南郡,又去洛阳不远,这使白居易有更多机会游历家乡。太宗大和五年(831),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去世,三岁幼子阿崔夭亡,六十岁的诗人心情沉郁,这一年诗人再次登临嵩山,由几位道士陪同在嵩山游历,创作了七言律诗《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谭作》:"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
    大和六年(832)夏,白居易再次到嵩山,游览了龙潭寺、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还在嵩阳观聆听了一场音乐晚会,诗人每到一处留下诗作,兴致勃勃地记述自己的这次旅行:《宿龙潭寺》:"夜上九潭谁是伴,云随飞盖月随杯。明年尚作三川守,此地兼将歌舞来。"龙潭寺在登封城东北10公里的太室山东侧,原为唐武后离宫,开元时改为寺。白居易这天夜里留宿龙潭寺,乘着月色,在九龙潭边饮酒作诗,留连很久。第二天,白居易告别龙潭寺,来到太室山西麓的少林寺。一路上,六十多岁的诗人,兴奋得象个小孩子,一会儿摘几朵山花,一会儿捧几掬溪水,一会儿在青草坪上蹦蹦跳跳,觉得自己俨然是逍遥自在的神仙。《从龙潭寺至少林寺赠同游者》写道:"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踏翠弄潺湲。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这次游旅,诗人还游览了法王寺、嵩岳寺等寺庙。法王寺位于登封城北约5公里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隋文帝仁寿二年(620)在寺后建舍利塔。此处被古人称为"嵩山第一胜地"。嵩岳寺又名闲居寺,位于登封城北6公里的太室山南麓,原为北魏皇室离宫,大约始建于北魏永平年间(508~512),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又建15层40余米高的寺塔一座。嵩岳寺在唐代盛极一时,有僧徒七百余人,堂宇一千余间,主要建筑除北魏的风阳殿、八极殿、逍遥楼外,还有唐代的七佛殿、定光佛堂、无量寿殿、禅师浮图等。白居易一行在法王寺兴致勃勃地游览一天,夜晚灯火初上的时候回到嵩岳寺住下来,乘着寺舍的灯光,写下了《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双刹夹虚空,绿云一径通。似从忉利下,如过剑门中。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可怜狮子坐,舁出净名翁。"第二天晚上,诗人留宿在嵩阳观,欣赏了一次音乐晚会,诗人印象最深的是晚会上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嵩阳观夜奏〈霓裳〉》云:"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处在嵩阳。迥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子晋少姨闻定怪,人间亦便有霓裳。"
    文宗大和七年(833)四月,白居易以头风病免河南尹,再授太子宾客分司京都。大和九年(835)九月,白居易又被改放外任同州刺史,称病不赴,十月改授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六十四岁的诗人白居易,早已厌倦了官场生涯,看淡了宦海沉浮,更加乐天知命起来。这一年,他在嵩山写下了一首五律《看嵩洛有叹》,以饱含哲理的笔触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新理念,象晋代隐士陶渊明那样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诗云:"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荣华急如水,忧患大如山。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

文宗开成元年(836)初春,六十五岁的诗人再游嵩山,在少室山东坡山岩上,写下了《早春题少室东岩》一诗:"三十六峰晴,雪消岚翠生。月留三夜宿,春引四山行。远草初含色,寒禽未变声。东岩最高石,惟有我题名。"

文宗开成五年(840),六十九岁的诗人白居易再次登临嵩山。此时诗人的世界观更趋复杂,一方面,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更加强调明哲保身;一方面又忘怀不了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他在嵩山写了五首咏物诗,称为"山中五绝句",在题下自注:"游嵩阳见五物,各有所感,感兴不同,随兴而吟,因成五绝",这五首绝句分别是《岭上云》:"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石上苔》:"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尘埃。路旁凡草荣遭遇,曾得七香车辗来。"《林下樗》:"香檀文桂苦雕镌,生理何曾得自全。知我无材老樗否?一枝不损尽天年。"《涧中鱼》:"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佛天池。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洞中蝙蝠》:"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武宗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退休致仕。年迈体病的诗人已经不能再上嵩山了,但在梦里他却最后一次矫健地攀上嵩山,游览了千岩万壑,《梦上山》云:"夜梦上嵩山,独携藜杖出。千岩与万壑,游览皆周毕。梦中足不病,健似少年日。既悟神返初,依然旧形质。始知形神内,形病神无疾。形神两是幻,梦寐俱非实。昼行虽蹇涩,夜步颇安逸。昼夜既平分,其间何得失。"
       白居易在嵩山还有一些诗作,如《送嵩客》:"登山临水分无期,泉石烟霞今属谁。君到嵩阳吟此句,与教三十六峰知。"又如《王子晋庙》:"子晋庙下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除此而外,他的《哭孔戡》、《晚秋有怀郑中旧隐》、《送张山人归嵩阳》等诗,也都与郑州有着密切的关系。

        少林寺今日依然香火繁盛,但同样是诗人不断吟咏的夕阳楼却已不复存在。人已去,楼已坠,但诗歌还在。李商隐《夕阳楼》诗云:"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此诗有李商隐的自注:"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肖侍郎牧荥阳日作矣。"肖侍郎,即肖浣,曾于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出任郑州刺史,夕阳楼乃肖所建。李商隐当时在家闲居,结识肖浣,并由肖荐达华州刺史崔戎,肖对李有此知遇之恩,故题注称肖为"所知"。后肖因党争被一再贬官。此诗写于肖贬官之后,李商隐亦仕途坎坷,迷惘失意,前程未卜,故地重游作以抒怀。如果说,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是泱泱大唐强盛向上气象的反映,李商隐的《夕阳楼》诗则是晚唐衰败颓弱的挽歌,是诗人所处那个时代社会的投影。"夕阳夕照"是古代郑州八景之一,从现存诗歌来看,夕阳楼不但风光动人,而且存在长久。明朝诗人冯振亦有《夕阳楼》:"下舂林杪拂红绡,嵩华西看半寂寥。十二阑干吟独倚,三千风月坐相邀。长天秋水悠悠静,孤鹜残霞缕缕飘。古往今来多送别,不堪烟景晚萧条。"清朝诗人王士祯亦有《夕阳楼》一诗:"野塘菡萏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古时郑州还有一浮波亭。宋朝诗人陈尧佐《浮波亭》一诗前有一小序,描写了浮波亭的风光,序云:"建宇出于波心,开轩屹尔空际,沦涟荡漾,势若浮焉。"诗云:"碧玉波光四面寒,虚空檐宇出林端。尘埃不到交游绝,绕座扇舟与钓竿。"浮波亭在宋时应该游人众多,鼎盛一时,留下了大量诗作。宋朝诗人吕夷简>有诗《浮波亭》:"清波环绕地无尘,榜署嘉名得意新。若问经纶康济术,亭中兼有钓璜人。"范雍《浮波亭》诗云:"亭飞彩翼千波绕,桥引晴霓一道端。武帐公余弄澄澈,城头斜日两三竿。" 王随《浮波亭》诗云:"潋滟波光入座寒,翠翎雪雨下云端。林花四绕余何称,好种青青竹万竿。"到了明朝,浮波亭依然存在,明朝诗人冯振《浮波亭》描写了当时的风光:"前条临水构高亭,渺渺波光入望平。潋滟偏宜沙鸟浴,澄深应许海鲸行。凉生枕簟回微闰,影晃城楼见底清。何日乘闲邀皓月,放歌持楫击空明。"有人考证,浮波亭当在今管城区内,大致可在今紫荆山公园南。

 

        三、怀古诗

        郑州地处中国之中,十省通衢,咽喉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黄帝建都、大禹治水、商汤灭夏、诸侯争霸、韩郑兴亡、逐鹿中原、官渡大战、陈胜揭竿、楚汉争霸、三英战吕布、李世民擒王、黄巢兵败、岳飞破金、闯王定计、蒋冯会战、二七大罢工、花园口掘提......有史以来,这里上演了无数的历史传奇,很多左右中国历史的事件就在这里上演。掩卷长思,多少英雄发出过"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感叹。

        打开郑州市地图,虎牢关的战略位置便跃入眼底。它东控开封,西扼洛阳,南连嵩岳,北临滔滔黄河,真可谓"控东西之咽喉,挟南北之桥梁","致黄河无用武之地,望雄关而彷徨。草萋萋,天苍苍,蕞尔崤关固金汤"。正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山川之险,虎牢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自西周设关至清末,这里大的战争就经历了30余场。虎牢之名始于周朝,传说周穆王射猎于圃田,将猎获的老虎豢养于此,因而得名。此地有大伾、浮戏、广武三山绵亘,群山为壁,大河为壕,山壑沟峁之中,一条官道蜿蜒其间。大自然造化的伟力,铸就了虎牢泥丸封关之势。"天锁中枢,控地四鄙。"历代王朝也十分看重虎牢关,春秋秦汉唐宋明清均在此设关置隘,戍兵把守,只是叫法不同,有武牢关、成皋关、汜水关、古崤关、旋门关等异称,虎牢关也由此成为帝王逐鹿图霸业的干戈沙场。说虎牢关是浓缩的古代中国战争史册并不为过。

        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虎牢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大的地方,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想领略当年的战争场面,以发古之幽思。晋潘岳《登虎牢山赋》曰:"辞京辇兮遥迈,将远游兮东夏,朝发軔兮帝墉,夕结轨兮中野,凭脩坂兮停车,临寒泉兮饮马,眷故乡之辽隔,思纡轸以郁陶,步玉趾以升降,凌汜水而登虎牢,览河洛之二川,眺成平之双皋,崇岭(三马)以崔崒,幽谷豁以窙寥,路逶迤以迫隘,林廓落以萧条,尔乃仰荫嘉木,俯藉芳卉,青烟郁其相望,栋宇懔以鳞萃,彼登山而临水,因先喆之所哀,矧去乡而离家,邈长辞而远乖,望归云以叹息,肠一日而九回,良劳者之咏事,爰寄言以表怀。"唐朝诗人柳宗元来到此地,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大破窦建德的丰功伟业,写下了《鼓吹铙歌战武牢》:"战武牢,动河朔。逆之助,图掎角。怒鷇麛,抗乔岳。翘萌牙,傲霜雹。王谋内定,申掌握。铺施芟夷,二主缚。惮华戎,廓封略。命之瞢,卑以斫。归有德,唯先觉。"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光深深理解此地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他到了此地,没有了战争的虎牢关却一片安然,他在《虎牢关》中写道:"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余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金代诗人李汾是在一个寒冬经过虎牢关的,《雪中过虎牢》:"萧萧行李戛弓刀,踏雪行人过虎牢。广武山川哀阮籍,黄河襟带控成皋。身经戎马心愈壮,天入风霜气更豪。横槊赋诗男子事,征西谁为谢诸曹?"李汾是太原人,太原古称并州,此诗写得极其壮烈,后人评价此诗"并州豪杰未凋零"。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王铎是河南孟县人,对虎牢关应该非常熟悉并深有感慨,他在《重过虎牢关》一诗写道:"浊浪滔天隔太行,荥阳割据势分张。并吞三国谁归汉,犹见寒雕泣战场。"能让凶猛的大雕抽泣,那场面一定壮烈至极。

        与汜水镇虎牢关相比,广武镇的鸿沟遭受的战争磨难要少的多,但它的名气却一点也不比虎牢关小。因为在这里进行过的一场战争,成就了刘邦的汉王朝,也曾让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一步步走向末路。而更重要的愿意,恐怕还是因为刘邦和项羽在这里中分天下,汉王城和楚王城分立东西两座山头,中间一道"鸿沟"。多年后, "楚河"、"汉界"永久地固定在了在中国象棋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鸿沟也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障碍。走在鸿沟两侧的汉霸二王城上,一低头也许就能发现古代的兵器铜镞,站在黄河岸边,一抬头又会很容易地看到那匹仰天长嘶的战马,仿佛又进入到那个左冲右突、互相撕杀的年代。

        多年之后,唐朝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诗:"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李白以他天马行空的笔触再现了很久以前壮烈的一幕,而他之后的唐朝诗人杨浚>则多少有点忧伤,他的《广武怀古》写到:"河水城下流,登城望弥惬。海云飞不断,岸草绿相接。龙门无旧场,武牢有遗堞。扼喉兵易守,扪指计何捷。天夺项氏谋,卒成汉家业。乡山遥可见,西顾泪盈睫。"之后,被韦庄称为"字字清新句句奇"的江南才子许浑来到这里,写下了《鸿沟>》一诗:"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打此经过,写下了《过鸿沟》:"龙疲虎困割川原,亿万苍生性命存。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直到宋朝,吕蒙正>写下了《行经鸿沟》:"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王禹偁写下了《过鸿沟》:"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只见源沟分两处,不知垓下有重围。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在关于广武鸿沟的诗歌中,唐朝诗人张祜的《登广武原》名气最大,诗为:"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作者登上广武原,自西北向东北方向眺望,但见山川辽远广阔,气势雄伟,因而发出由衷的赞叹。下四句是对"华夷此浩然"的景观的具体描绘。"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黄河自广武原西北向东北流去,纵目远眺,群山起伏回环,地势随山盘旋,直至渤海湾的黄河入海口;而黄河曲折流过的沿岸,又有无数城邑栉比鳞次座落在天际。"远树千门色,高樯万里船。"诗人将目光从遥远的东北天际收回来,扭头看见了西南近处的荥阳县城,但见城郭掩映在一片树荫之中;城北黄河中,一片桅杆林立,那是东下万里的航船。"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上句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思乡心情更为迫切,下句直言"犹在楚城边",进一步点出身处异地的怅惘。诗人见景生情,触动乡愁,发出漂泊外地不得还归的慨叹,同时又回扣题目,与首句相呼应,可谓珠联璧合。

        郑州中牟县东北约2.5公里处,曾有一隘口名叫官渡。此处位于浪汤渠、官渡水和济水三条河道的交汇处,是由河南北部平原通向许昌的要道。公元189年,曹操意欲刺杀董卓,事情败露后仓皇逃往陈留,途径中牟县被人发现,被绑了个五花大绑,眼见就要押回洛阳问斩,但中牟县令陈宫却弃官与之一同逃走,曹操命未休,反而得一良臣。公元200年,袁绍率领10多万军队越过黄河,浩浩荡荡杀往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叫嚣"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而曹操手里可用之兵只有3万,眼见前方城池纷纷落入敌手,情势万分危急。但在最后关头,又是在中牟官渡镇一带,曹操布下营垒,依凭险隘顽强地阻止住了袁军前进的脚步,并与袁绍摆开战阵,最后一把乌巢大火烧了袁绍补给,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后大败袁绍。官渡之战打稳了持续百余年曹魏基业的根基,成为东汉天下大乱后北方统一乃至中国统一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步。时人缪袭写下了《克官渡》一诗来赞扬曹操官渡之战的功绩:"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塠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唐朝诗人胡曾对官渡之战进行了理性的解读,他的《官渡》一诗说:"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国历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然是文人墨客们发微阐幽、抚今怀古的好地方。嵩山曾有许由庙。许由是登封人,尧帝的老师,曾拒绝尧的禅让,入山作了隐士,成了中国隐士的鼻祖。唐朝诗人罗隐>《许由庙》云:"高挂风瓢濯汉滨,土阶三尺愧清尘。可怜比屋堪封日,若到人间是众人。"许由没有到人间,所以它不是"众人",所以他的名字让后人膜拜了几千年。唐朝诗人钱起>有《谒许由庙》一诗:"故向箕山访许由,林泉物外自清幽。松上挂瓢枝几变,石间洗耳水空流。绿苔唯见遮三径,青史空传谢九州。缅想古人增叹惜,飒然云树满岩秋。"新郑马陵岗有孙膑、庞涓庙,唐朝诗人胡曾来到这里,写下了《咏史诗马陵》:"坠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周襄王避子带之难,曾居襄城,即巩县周固寺,后人为之修周襄王庙,宋朝诗人晏殊有诗《题巩县西南周襄王庙》:"人来人去市朝变,山后山前烟雾凝。萦带二川河洛水,寂寥千古帝王陵。"宋朝诗人宋庠有《过列子观》一诗:"雨作朱轓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屡,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崆峒。"列子观位于郑州市东郊圃田乡圃田村北,前有潮河,后有丘陵,四周枣林丛丛,村东南1公里有1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列子墓。到了明朝,诗人冯振还有《列子观》一诗:"杖藜徐步访仙原,观隐樵苏见败垣。籁振林峦疑剑佩,雨余庭砌隐苔痕。长生有术?聃史,汗浸多游鄙漆园。独运刚飙九天去,清风千古咏高原。"

        冯振是郑州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举人。历史上对冯振的传记并不清楚,但冯振却留下了大量的诗作,以"郑州怀古"的内容居多。《仆射陂》:"荡漾平湖拒古陂,官名器重竟如何?文章犹识前朝宠,雨露应沾北魏多。荷芸分香花在艳,鲸鳌伴月水无液。怀贤吊古高人事,凉月清樽试一过。"《候月台》:"经秋城郭散凉飙,台上无云月可邀。把酒高歌来此夕,刻珉闲玩想前朝。影移桂魄?娥下,轮隐山河境界遥。坐对清光重回首,中原氛?光全消。"《管叔城》:"此地曾封管叔来,败垣残垒古城隈。荆榛芜秽樵人取,林树阴森野鸟哀。击壤已闻周重赐,流言欲动上多情。登临莫问当年事,且酬尊前酒一杯。"《祭伯城》:"力顾成周籍宠荣,分茅如郑筑高城。林莺啼客追前事,衰草迎人感旧情。台榭荒凉卿士去,沟渠横错野农耕。时逢郡志追封事,贤相长留万古名。"《大夫祠》:"子侨相郑七雄尊,一见遗祠愧宦情。都鄙利功今未改,溱洧桥月夜还明。人思旧惠椒觞酬,雨积空阶兔麦生。乡校至今留不毁,可知郡邑足书声。"《郑州怀古》:"管叔东封土一丘,不知何代却为州。大夫庙古人犹祭,仆射陂颓水漫流。草满荒郊裴相冢,烟迷故址夕阳楼。嗟余好古生来晚,在在名邦细访求。"

 

四、行旅诗

郑州地处中原之中,被称为十省通衢。南来的、北往的、东奔的、西走的总要经过这里。诗人们打此经过,除了留下了足迹和身影,还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传说。

南朝诗人何逊《巩洛上东门》:"巩洛上东门,薄暮川流侧。浑浑车马道,行人不相识。日夕栖鸟远,浮云起新色。寸心空延伫,对面何由即。飞轮倘易去,易去因风力。"从洛阳到了巩义,这就算进入了郑州。唐朝诗人祖咏>《过郑曲》:"路向荣川谷,晴来望尽通。细烟生水上,圆月在舟中。岸势迷行客,秋声乱草虫。旅怀劳自慰,淅淅有凉风。"是夜,在圃田住宿,留有《夕次圃田店》一诗:"前路入郑郊,尚经百馀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祖咏和王维关系甚好,王维有《赠祖三咏》,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不知道这一次王维和祖咏是不是结伴而行,王维也留下了《宿郑州》一诗:"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一路走来,就进入了荥阳,《早入荥阳界》:"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可以看出,王维是乘船从郑州经过的,同样乘船经过郑州的还有储光羲>,他的《夜到洛口入黄河》云:"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暂停舟。中宵大川静,解缆逐归流。浦溆既清旷,沿洄非阻修。登舻望落月,击汰悲新秋。倘遇乘槎客,永言星汉游。"

韦应物和储光羲>一样,也是乘船,也是从洛阳而来,也是到了巩县,也是从河洛汇流处进入了黄河,他的《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是一名篇:"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诗人顺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不绝,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滚滚黄河与天相连,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闪烁不定。那种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                 

韦应物和储光羲>的两首在巩县河洛汇流处写的诗都较为伤感。同样也是在这个地方,刘禹锡的《酬李相公喜归乡国自巩县夜泛洛水见寄》就写得潇洒欢快些,毕竟从此经过,是为了归乡回家,心情自是不同。诗云:"巩树烟月上,清光含碧流。且无三已色,犹泛五湖舟。鹏息风还起,凤归林正秋。虽攀小山桂,此地不淹留。"刘禹锡祖籍洛阳,他所说的归乡可能是回洛阳,而白居易和李商隐都是郑州人,他们少小离家,路过郑州会什么心情?白居易《板桥路》:"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李商隐《板桥小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位于中牟县城东7公里处,跨古渠有板桥,旁边有一村名叫板桥店,唐代在此设立驿站,名板桥驿。古人跋涉于路途,常在此休息或住宿。如宋朝诗人宋祁就有《去郑暮次中牟》一诗:"暮投京县宿,气象已纷罗。菀树道旁密,侯田关内多。高城切星斗,秋水似天河。自问还台马,犹馀几子珂。"

宋祁是河南杞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与北宋另一个大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一起合修《新唐书》。欧阳修是江西吉水人,少年时代一直居住在南方,直到青年时代才到了北方,从洛阳沿洛水一路走来,在巩县河洛汇流处第一次见到了黄河。欧阳修看了一眼黄河就被惊呆了,留下了《巩县初见黄河》这一吟咏黄河的名篇:"河决三门合四水,径流万里东输海。巩洛之山夹而峙,河来啮山作沙嘴。山形迤逦若奔避,河益汹汹怒而詈。舟师弭楫不以帆,顷刻奔过不及视。舞波渊旋投沙渚,聚沫倏忽为平地。下窥莫测浊且深,痴龙怪鱼肆凭恃。我生居南不识河,但见禹贡书之记。其言河状钜且猛,验河质书信皆是。昔昔帝尧与帝舜,有子朱商不堪嗣。皇天意欲开禹圣,以水病尧民以溃。尧愁下人瘦若腊,众臣荐鲧帝曰试。试之九载功不效,遂殛羽山惭而毙。禹羞父罪哀且勤,天始以书畀於姒。书曰五行水润下,禹得其术因而治。凿山疏流浚畎浍,分擘枝派有条理。万邦入贡九州宅,生人始免生鳞尾。功深德大夏以家,施及三伐蒙其利。江海淮济洎汉沔,岂不浩渺汪而大。收波卷怒畏威德,万古不敢肆凶厉。惟兹浊流不可律,历自秦汉尤为害。崩坚决壅势益横,斜跳旁人惟其意。制之以力不以德,驱民就溺财随弊。盖闻河源出昆仑,其山上高大无际。自高泻下若激箭,一直一曲一千里。湍雄冲急乃迸溢,其势不得不然尔。前岁河怒惊滑民,浸漱洋洋淫不止。滑人奔走若锋骇,河伯视之以为戏。呀呀怒口缺若门,日啖薪石万万计。明堂天子圣且神,悼河不仁嗟曰喟。河伯素顽不可令,至诚一感惶且畏。引流辟易趋故道,闭口不敢烦官吏。遵涂率职直东下,咫尺莫可离其次。尔来岁星行一周,民牛饱刍邦羡费。滑人居河饮河流,耕河之坝浸河濆。嗟河改凶作民福,呜呼明堂圣天子。"

 

五、寄赠诗

郑州厚重的人文精神,养育了很多充满传奇色彩的名人名家。特别是有一些人,他们的故事可能已经被历史遗忘,他们的名字却因为诗歌的存在而鲜亮如初。关于郑州的诗歌,寄赠诗占了很大一部分。

杜甫是郑州巩义人,少小离家,思乡心切,颠簸途中,遇到了老乡郑州荥阳的郑广文,自是欢喜,摆酒开宴,一醉方休。并留有一诗《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然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留连春夜舞,泪落强裴回。"杜甫在外流浪,终生没有再回到家乡,比杜甫小三岁的南阳人岑参>却在杜甫的家乡呆了很长时间,精研学业,遍访名家。当时有一李处士,岑参前去拜访并留有一诗《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先生近南郭,茅屋临东川。桑叶隐村户,芦花映钓船。有时著书暇,尽日窗中眠。且喜闾井近,灌田同一泉。"现在已经不知道常十九这个人是谁了,但常十九的名字却因为刘长卿>的一首《送常十九归嵩少故林》而被后人念叨:"迢迢此恨杳无涯,楚泽嵩丘千里赊。歧路别时惊一叶,云林归处忆三花。秋天苍翠寒飞雁,古堞萧条晚噪鸦。他日山中逢胜事,桃源洞里几人家。"郑州还有一个严员外,名字都没留下来,却曾经被唐朝诗人罗隐称作"文星",《送郑州严员外》:"欲将刀笔润王猷,东去先分圣主忧。满扇好风吹郑圃,一车甘雨别皇州。尚书碛冷鸿声晚,仆射陂寒树影秋。从此文星在何处,武牢关外庾公楼。"高适>有一篇《送杨山人归嵩阳》:"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杨山人这个人应该是个奇人,除了高适的这一篇,李白也有一首《送杨山人归嵩阳》:"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李白还有一首《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也是送给这个人的,诗云:"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朱紫盈门的境遇里,与之言行契合的只有这位杨山人,可见两人情谊之深。

李白和嵩山很有缘分,曾多次到嵩山观光旅游、遍访高人、寻道炼丹,并盘桓良久。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主义风格根植于中国的道教。他自幼在西蜀向往道教;出蜀后,在洛阳嵩山踏实学道;最后,在齐州加入道教,完成了学道的归宿,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上特殊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出生前后的唐朝现状是"初唐三帝崇道抑佛",道教逐渐成为国教,天下风行,士庶人等,皆以学道为荣,并成为当时仕进的重要手段之一。五岁的李白启蒙教育即接受了道教的"六甲"内容。李白在后来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五岁诵六甲"。"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它既是道教专有的术数技艺,又是道教修炼的符箓功法,初、盛唐时,特别盛行。二十岁后的李白,开始了他的道教社会活动。他访道到过戴天山,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在二十岁后的四、五年中,通过自己的学习、访问和修炼,在人品、文品和道品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他不满足,他在后来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忆当时的心境是:"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于是,李白按照自己的思想开始行动,来到嵩山开始了修行。李白嵩山学道,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时期。二十五岁的李白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顺江东下,到达江陵。遇上了年近八十的天下名道司马承祯,二人一见如故,李白即写了一篇《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李白与司马承祯这位在洛阳嵩山修道成名的道人,结为至密道友,为司马承祯在天下所结的"仙宗十友"的第十位。受到司马承祯的影响,李白32岁时,开始北上到嵩山学道。山中传道的就是他十分羡慕的司马承祯的三传弟子嵩山道士元丹丘。元丹丘,字霞子,自号丹丘子,为茅山派第七代嵩山传人,从学胡紫阳。

李白之所以特选嵩山学道,他的第一印象是从司马承祯那里得到的。他知道嵩山古今出过不少仙人,在嵩山北的缑山,曾在周朝出过仙人王子晋,他在《感遇四首》(之一)中歌颂道:"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诗中李白对古代二位仙人是多么的向往,但诗的末二句,描写出诗人只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望心情,因为毕竟是古代的事了。他当然知道嵩山还出过不少高道,如晋代的鲍靓、葛洪,北魏的寇谦之,更知道当朝茅山一系在嵩山的传承情况,所以,他对嵩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

李白甚是欣羡元丹丘的神仙生活,他特作《元丹丘歌》一诗:"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李白不但对元丹丘人品的向往,还对元丹丘的栖居地异常陶醉。他《题元丹丘山居》一诗中云:"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这仙人、仙居,李白羡慕得五体投地。李白对元丹丘在嵩山的修炼处,一直耿耿于怀,他离开嵩山多年,久居庐山,仍念念不忘,特又写诗《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以寄意,序云:"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岩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诗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曾落。沉情丹丘志,冲赏归寂寞。揭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返潮海,偃蹇陟庐霍。凭雷蹑天窗,弄影憩霞阁。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沧诺。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颍,高义秉丹。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这首诗的序,说明李白深怀嵩山元君山居,他希望元君长住此处,自己也可同热爱仙道的妻女去那里长住学道。诗共二十八句,前四句写自己从小学道,又从元君学道后,对道教更加热爱;五至十二句,写自己离开嵩山元君后,南游山川,寓居庐、霍,随心所见的快意心情;十三至二十句,描写元丹丘在嵩山一心修道炼丹不事人间烟火的高品德;二十至二十八句,描写自己不但能与元丹丘志同道合隐居修炼,而且还能偕引爱好道教的妻子和爱女一同到嵩山学道与炼丹。

李白对嵩山的历史神仙故事也很感兴趣,他特意写了《嵩山采菖蒲者》一诗:"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这是李白根据《神仙传》的记载所写的一首诗。《神仙传》载:"汉武帝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仲舒、东方朔等,斋洁思神。至夜,忽见有仙人,长二丈,耳出头巅,垂下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之人也。闻中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可以服之长生,故来采耳。'忽然失人所在。帝顾侍臣曰:‘彼非复学道服食者,必中岳之神以喻朕耳。'为之采菖蒲服之,经三年,帝觉闷不快,遂止。时从官多服,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教武帝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邻里老少皆云世世见之,竟不知所之。"李白用这个古代神仙故事,是想说明嵩山出过神仙,而且,这位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味,不与凡人沟通,哪怕他是皇帝。所以,汉武帝毕竟成不了仙,最后死了葬在茂陵。再者,他相信凡人要想成为仙人,只有诚心修道而持续服食抛却人世的人,才能成仙。言外之意,只有自己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仙人。

李白在嵩山修道,选择了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玉女峰作为炼功场地。他与元丹丘常在各峰间漫游,并时合时离,各自修炼。他的《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诗,说明了这个情况。李白在嵩山除了从学元丹丘外,还自己寻师访道,几乎嵩山传说有高道修炼的地方,他都走遍了。据说,嵩山有位焦姓女炼师,已经几世几劫,而神通广大,功法高超,仍驻留嵩山。他听说后,踏遍嵩山,一心寻访,终究未晤,但仍然抱着满腔崇敬的心情。为此,他写了一首《赠嵩山焦炼师并序》的诗,序言:"嵩山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长胎息、绝谷,居少室麓。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诗云:"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时餐金鹅药,屡读青苔篇。八极恣游,九垓长周旋。下飘酌颍水,舞鹤来伊川。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瓢摇,风吹转绵邈。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鸣骨誓相学。"李白通过这首诗,表明了他在嵩山学道的真诚之心,他清清楚楚了解自己学道的目的,所以,静下心来,身居嵩山,从师修炼。

李白在嵩山学道究竟学到了什么呢?他自己作了一次思想总结。那就是《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诗:"茫茫大梦中,难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似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这是一首李白在嵩山学道最重要的诗,诗中援引了释家修炼的哲理。全诗共十八句,首二句,写自己是先觉入道者,三至八句,结合自己对释道两家功法的理解,写出自己修道炼功的层次体会,他炼的是内丹功法,可以说是周天大法,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是他的体会写照;九至十二句,写与元丹丘在方城寺遇到禅人相互交谈后的感受;后四句,写与禅人交谈后的环境和自己要坚守修炼的怡然自得的心情。

三十五岁的李白,已在嵩山学道三年多,得到元丹丘无微不至的关怀,元无私地将道教高级秘诀,传给了李白,李白深深感受到天地间的手足之情。但他为了想得到更高的道境,只有忍痛离别元丹丘,跟元的老师胡紫阳学道。他在《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一诗中畅述了这种感情:"吾爱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辕契,素以烟霞亲。长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松柏虽寒枯,羞逐桃李春。悠悠世朝间,玉颜日缁磷。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渐秽芜,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他在胡紫阳处停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胡紫阳也确实传给了他道教的高级功法。李白感激之余,特作了《题随州胡紫阳先生壁》一诗:"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复闻紫阳客,早署丹台名,喘息餐妙气,步虚吟真声。道与古仙合,心将元化并。栖疑出蓬海,鹤似飞玉京。松雪窗外晓,池水阶下明,忽耽笙歌乐,颇失轩冕情。终愿惠金液,提携凌太清。"这首诗共十六句。前四句,说明紫阳大名早已名扬天下,并形成社会风气;中八句,描述胡紫阳的功法内涵、操作、渊源和功效;后四句,写胡紫阳在官署奏乐炼功,是否有碍作官形象的耽心,但愿能授我金丹,共登太清仙境。

这年冬天,李白与元参军在胡紫阳处正热心学道的时候,元参军提出要到仙城山隐居,无奈,李白只好为他送行,并特意写了一篇《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文,表示了他与元丹丘、元演,同向胡紫阳学道的极其亲密的特殊情感,他道:"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胡公身揭日月,心飞蓬莱,起餐霞之孤楼,练吸景之精,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从上引《序》文来看,李白学道之诚心,也只有如此而已矣。

正当李白跟胡紫阳学道极其热心的时候,第二年的五月,元演忽发奇想,从仙城山来邀李白北上太原去探亲,李白也就完全同意了。于是,李白与元演一同北上,到嵩山与元丹丘话别。谁知道,他们见面以后,元丹丘也产生了外访之意。有关这一段奇妙的经历,从后来李白写的《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盝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一诗中,找到了原委。他们当时商定:丹丘子西访峨嵋山,数月后,重与李白在洛阳会面。诗中是这样写的:"仆在雁门关,君为峨嵋客。心悬万里外,影带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第三年春天,李白只身从太原回到洛阳,与提前从峨嵋回洛的元丹丘预约相会,不差毫爽。这种惊人的诚信行为,可为世代楷模。李白与元丹丘见面之后,对所见所闻感慨万千。接着,便南下安陆。五月,又携家小迁往东鲁任城。此后六年,就一直在山东、安徽、江苏一带浪游。第七年(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末、冬初,身兼道教威仪的元丹丘,奉诏入京都长安,就玄宗询经问道。元丹丘向道门至友持盈法师(玉真公主)陈述了李白的情况,持盈法师便郑重向其兄玄宗皇帝,奏报了李白的优良行迹。于是,玄宗即下诏,四十二岁的李白被召入京。李白得到元丹丘的举荐,入宫后,供奉翰林。据记载,李白在宫廷的言行,招致了玄宗所有近臣,甚至包括杨贵妃在内的不满与反对,玄宗也逐渐淡薄了他。第三年的春天,李白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上疏玄宗,请求还山。玄宗便顺水推舟,遂赐之金,"优诏罢遣"。

李白怀着极度的愤懑心情,离开了长安。春末到了洛阳,天作巧合地遇到了比他小十一岁的诗人杜甫。接着,李白东去,到了梁园、陈留。后来,李白到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李白入道后,把自己此前学道的经验收获,认认真真地作了一次总结,写下了长诗《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从上所引在嵩山交游情况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嵩山促成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情趣。



※※※※※※
<img src=http://xz5.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101019046486.gif>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2557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为了民生厚积德缘着力构建人文政... 下一主题:《推开天空的月亮门》(廿一行童...
[楼主]  [2楼]  作者:红树林子  发表时间: 2008/05/23 18:50 

到此,关于郑州诗词文化的资料已基本编撰完毕。
请期待下篇:总论。
后:郑州诗词文化简稿、关于郑州诗词文化开发的调研报告

※※※※※※
<img src=http://xz5.2000y.net/admin/uploadpic/2004101019046486.gif>
 [3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8/05/23 20:40 

为诗人的郑州自豪.
林子辛苦了.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4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08/05/23 23:13 

河南本身人杰地灵
又处中原之地,黄河水养育了优秀儿女。
 [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8/05/23 23:40 

林子整理这些文字,功劳大大的
不仅是对河南的大贡献,这是教科书一样的东西,值得收藏,特别值得大小学生们阅读。

辛苦了林子,好事!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6楼]  作者:亘古男儿  发表时间: 2008/05/27 08:46 

郑州确实是个诗歌之乡。记得在航校学习的时候,到第二砂轮厂、药厂和电缆厂参观的时候,在工人们的黑板报上,居然看到许多宝塔诗、棱形诗。那些在古代文人墨客才喜欢把玩的文字游戏,居然出现在大老粗的黑板报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要知道,那可是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年代啊!怎么会有人喜欢玩这既无人赏识又担风险的游戏。看了红树林子的文章,才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郑州这片土壤,就是诗词的故乡,家喻户晓的底蕴,必然酿就出八面诗歌的雄风。久仰了!

※※※※※※
亘古男儿敬放翁,摹诗万首更从容。纵横网海寻欢乐,踏遍诗山得放松。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70670986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