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快乐关系》前言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谦谦君子"的解释是:原指谦虚、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现多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对"大家闺秀"的解释是:旧时指世家望族或富贵人家的女儿。与此相近的一个词是"淑女",意指"美好的女子",看着忒过简单,加上些读古书得来的印象,淑女大概就是笑不露齿、裙必过膝,再加温文尔雅、谦恭有礼这几个礼仪性指标,如果还有天生丽质、细腰纤纤、柳叶眉杏核眼什么的,那就是君子们修来的福分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不少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者纷纷祭出"谦谦君子"和"大家闺秀"两大标准来作为一众小DD小MM们的培养模型,这类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和电视屏幕,想来是上下各级主事者所提倡或起码认可的。各类报道中对这两性的教育目标并未多说,依本郎的臆测,大概是指的一种进退有据、修养有度的气质特征吧?在这层意义上塑造人格,我赞同。如果从大众普通理解、词典公开收入的词义来说,"谦谦君子"、"大家闺秀"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意思,不知教育者意欲何为。 据开设"孟子研究"课程的某中学的调查,说这门新课一开设,便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本郎敢打赌这是校方一箱情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教导小DD小MM们如何做君子、淑女,绝对不如开设"怎么才能做大款"、"如何才能成为伟人"之类的课程更能聚敛人气(包括孩子和家长两个层面的人气)。现代教育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增进修身和修心的内容,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负责任的体现,如果一味将古人的正统理念照单全收,便难免胶柱鼓瑟之弊了。 传统标准并不一味全好,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与正版纯粹的"大家闺秀"相比,倒是崔莺莺、史湘云这些生长在十分规范家庭却有着三分另类的女子来得更可爱。谓予不信,不妨找一些契合百姓传统标准的说法来打量一番:"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女性的普遍性要求,"大门不出,二门不到"、"男女授受不亲"也是昔日大家闺秀的行为规范,要不要在今日的中学课堂上一一训授?还有那影响中国民间文化及道德信仰几百年的"二十四孝"呢,生当21世纪,你愿意彩排一出王祥"卧冰求鲤"、庚黔娄"尝粪心忧",还是打算实演一场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且慢说古人净是傻不愣登的货色,像董永卖身葬父之后,不就混了个七仙女下凡求嫁么?不过这种由埋葬老爸开始而以"关关雎鸠"、混成食色一体化结局的模式,好像还是离培养谦谦君子和大家闺秀的初衷忒远了一些...... 其实做成真正的君子和淑女,是一种尊从自我意愿的选择,是气质品位的自然流露。他/她并不在意是不是被发现、被认可,他们隐没在茫茫人海中,内心开阔而明亮,如同海里的珍珠,沉静中透出典雅柔和的光芒,同时又为我们的时代增添几分祥和、高雅的气质。一句话,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不应拿过时的、尤其是今日已有异义的做人标准来规范今天的小儿女们。别忘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名言可是孟子的祖师爷孔丘先生说的!是取法"孟子研究",还是依从"孔子语录",要不要给个选择先? 如果试着挪回到施教者的立场揣测其本意,当不外是要培养精神健康、心地快乐的男人女人吧!那么本郎说,虽然养成途径大有问题,出发点还是很正当且有着最为广大的社会基础的,试观于丹MM所作"论语心得"竟能大受当代人群追捧,便是她由孔子思想宝库提炼出的快乐人生的思想分子在发生作用。 "事实上,最让人快乐的还是男女关系。" 海峡彼岸的李敖GG如是说。 这句名言着眼点虽偏,但"男女"、"快乐"、"关系",三个词汇实在涵括了世上一切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所需所要。 男女,发乎情而止乎彼此倾心给予,是人生最基本需要,质量高下因人而异,不偏离正轨的人之本能的健康释放,是最切身的快乐和幸福感受,是故近年衍生"性福"一说。"快乐",关乎做人做事的精神状态,弹性极大,人生不快乐,活着何用?"关系",天地之间,工作和人际来往无所不包,林林总总的关系,经纬交织成一张大网。 不局限于古人腐朽教条,有能力达成人生快乐、共建社会和谐的人,方是现代积极意义上的淑女和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