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旅游名胜,如果宣传力度不够,其妙处不能远达,即使位置不偏僻,交通等各方面足够方便,也难以为人所知。不过也因此会使得名胜遭遇破坏少,保持原始风貌。我游过的河南栾川的龙屿湾就是如此,那里是国家4A旅游区,有两千多种植物,万亩国家森林,有中国独有的高山植物多多,可两次去游都了无几个游客,当时既为龙屿湾的客观被保护高兴,又为附近靠它吃饭的人们感到悲哀。游过朱家峪,也是这种心情。
我本人比较喜欢旅游,也很注意有关信息,特别喜欢接触旅行社的人们,这几天才得知朱家峪是最近刚刚开始做宣传的省内景点,而且也仅仅是在济南和本省的部分地区的旅行社之间宣传。难怪乎我们看到的朱家峪时隔600多年来依然古朴原始古色古香古韵悠悠,无疑,人迹少的地方景物自然容易被保护得好。
由于景区游客不多,我们乘坐的三辆大巴车子一直开近进入村子的圩门旁。圩门是19世纪中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村民们自行修建的。当时的村民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东北的东山之间筑起一道长一公里高约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间筑了东西两个圩门,门楼上有了望台和箭垛口,下为拱形门洞可行人通车。石圩内还有第二道防线,设东、中、西三座哨门,可谓戒备森严。如今石圩已坍塌损毁,仅剩残墙,但圩门(礼门)和东西两哨门保留下来,成为独特的景观。我们刚下车,当地导游就把大家交给景区专门培训的导游小姐,于是我们就随着对朱家峪村史和现状了如指掌的当地导游开始游古村。
朱家峪村属山东省章丘市官庄乡,位于明水城东南五公里处,胡山东北角下。古村为梯形居落,上下盘道,高底参差,错落有致。三面环山,南接胡山,西连胡山森林公园,北临齐鲁世博精品园;域内面积七千亩。村子原名城角峪,后改名富山峪。明洪武二年,朱氏进村,因当时朱元璋为帝,据考证进驻此村的朱氏先人也确实与朱元璋有亲缘关系,因系国姓,故名朱家峪。走进古村,感受古村风韵,我们是通过一条被称为"义路"的古道。从进村的第一道门--礼门开始,我们脚下行的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铺就的古道中央,嵌有两溜大块青石,形似铁路,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双轨"古道。这条古道南北走向串起了整个村子。游人就是踩着它观览古村,在这条古道上,我和同行的女儿穿过同行的人群,紧紧跟随导游左右仔细地听着她的讲解,并不时做些记录。
中国本是儒家文化占主流,古村朱家峪尤其具有儒家文化气息。第一印象就是带领我们参观的小导游了。但见她朱唇慢启,从进村第一道礼门就开始向我们娓娓而谈儒家文化对村子每个角落每处古迹的铭刻。于是我们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了朱家峪的厚重历史。进入村子的第一道门--礼门就是村人尊尚儒家礼仪而建,再往里的"彩云桥"则蕴涵美好祝福和希冀,给进入村子的人以平步青云的吉祥祝福,也是对村人生活的美好希冀。接着,沿着那条稳固如初的青石古路,我们一 一参观到了文成阁,关公祠,一定规模的古校,建于民国初年的女子学堂,古立交桥,古井,古泉,众多古民居等。方圆7000亩的朱家峪拥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九十九座,井泉六十六处,自然景观一百余处。因此才被专家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我本人对旅游的重视是从里到外方方面面的。每到一处尽最大力找导游,不是自己出资就是跟在旅行社组织的游人后面紧随他们的导游仔细听讲解,也总不忘索要宣传资料。每处景点无论需要多久,很少会发生自己掉队的情况,自己的好问一般也会把导游问住。可这次朱家峪之行我和女儿却发生了掉队,而且很久。何也?我们被村里最大的那座学堂的四个院落牵住了脚,尽兴后才发现大队人马不见了。让我们留恋往返的古校有四个院落,都是四合院形式的。第一个院做了景区的管理办公室,其他三个有的被辟为古村的"古代木制工艺品展",有的被辟为"明清科学文化展",还有的被辟为"明清清花瓷器展"和玉石,石刻等珍贵手工收藏品展室。理学家朱熹,儒家宗祖孔子的塑像也被供奉在古校内。我对那些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研究和审美价值的手工艺术品不了解,因此走马观花看了下,真正吸引住我脚步的是古院里再现的儿时的记忆:白发苍苍但健康矍铄的老婆婆依然伸动胳膊灵活得转动着纺车挥动着手中的棉花在纺线。那古老的纺车,那收放的动作,那不大不小的嗡嗡声声,唤起了我心中最温暖的记忆,我彷佛看到了小时候母亲在我家窗前的炕上纺线的样子。同行的一位男性居然喊出了婆婆们手中抽出线丝的从大块棉花取来一小块搓成的"布机"(谐音)。"布机"接在线轮上。它大约拇指粗细,一般20cm左右,"嗡嗡嗡嗡"女人们一支手不慌不忙地转动着纺车,另一支手从线轮上缓缓地往身边抽拉"布机"出棉线,线长过头顶双手一停顿,转动的车轮就用惯性把纺好的线缠在了线轮上。小时候曾经入迷地看着母亲这熟悉的动作。随着生活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老家人早就过上了与时俱进的生活,算起来母亲起码30年不纺线了,今日无意中看到这一慕感觉特别亲切。
院子东面是两架纺车,院子中间摆着的是古时候手工织布的"机"。似乎不见织布的时间还要长。母亲有个大她十岁的亲姐姐,即我姨。我从小爱走姨家。我母亲这么大年龄的人,比如我家的邻居和我的婆婆就只是纺线都不精于织布。可我姨是织布的好手,小时候住在姨家经常看到姨在飞梭。我小时候人生得特别小巧,住在姨家的日子尽管看到姨天天在织布,但却看不到那么多的丝线如何变成布的。今日亲眼看到老婆婆拿着三四个梭子动作灵活和谐地交替着,不时用那个"篦子"紧紧织上的彩线,不一会儿就成了那些方格图案。面对多如牛毛的线头和很难显示的进度,我怀疑地小声嘟囔"需要织很多行才能完成一个图案,能保证图案均匀么"我想起了从小看到的各样粗布的图案似乎都很均匀,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旁边一位比我大点的男性说她们会在心里数着。这么原始的方式?哦......织布要专心,我想。
母行女效,女儿在我的影响下也好问了,不知何时女儿已经了解了情况来:她告诉我老婆婆们每日织两米布。我天,一线一线的好大的耐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往往就是农业和手工业者,他们的劳动或许创造的价值微薄,但坚韧勤劳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院子西面是两个在分线理线的年轻点的女人,看上去也得五十岁左右。女儿拉住了我说"妈呀,这么乱的线头需要多大的耐心来理好?"我望去,乱线理好不到一半,其余的线头很乱,有的打成了结,有的拧成了绳。看上去线头多得几百甚至上千根。一位同游的女人边看边摇头嘴里说着"不行了,我一看就头疼了"边走开了。面对那纷乱头绪,我也感觉头疼,想走开,才发觉不知何时我们已经掉队。
出得古校我们奋起直追队伍,很快就找到了导游他们。其时我看到了属于朱家峪这特殊地势的奇景--不知何时那条傍路而上的小溪肆无意耽地流在脚下一直行着的那条青石古道上。奇怪地问导游,得知自古以来就是如此。青石板路的西边有溪水未经的石路,人们都从那上面走,可我却欣喜得穿行在流水的古道上,水流就浅浅地从街面流过,鞋子居然不湿。低下头仔细看去才看到石缝分化了水流。这让人惊叹古道的600年不惧沧桑,也明白了朱家峪三面环山的坚硬地表。
古校,古屋,古庙,古井,古桥,古泉,古树,还有那建在坚硬石壁上的栓马拄,那石碾,石磨等等,行走在这条古道上,随时可以遭遇朱家峪的古色古香。古道西面有包公祠,两层的小楼,东面还保留着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正对着主人的居室的则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它的主人朱逢寅,因为教出了两个有名的举人,被皇帝赐予了明经进士的荣誉称号。建于民国30年的女子学堂也在古道右边。像朱家峪这样三面环山当时比较闭塞的小山村,居然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可见朱家峪的浓郁文化历史。古校就在古道右边,古校的规模之大也可说明朱家峪的文化气息,早在明末朱振典五岁考取贡生,精理学,有文望,著有"三字经注疏"一书行世。两座被我们看了惊叹的立交石桥也在古道东面。那两座石桥建于康熙9年和27年,桥上桥下都能走车和走人。简直跟现在的现代化立交桥构思一样。这可说是立交桥的早期模型了。
在村子南,有一景让我们驻足良久。那是古井和古桥的奇妙组合--坛井七折。坛井因为口小肚大得名,井水深达18米,据说雨水充沛的年份水井溢出的水就会沿我们一路走来的古道顺流而下。坛井周围有七座密集的小桥,关于七座小桥有个民间故事:话说七个懒汉因为馋吃懒做讨不到媳妇去拜月,被得知跪拜七七四十九天可以娶到,于是他们真的跪拜了49天,到四十九天夜,七个懒汉各抱得一美女归,一夜鸳鸯美梦后七个懒汉醒来看到裸睡在七块青石板上,就羞得藏起来,这七块青石板就是这七座小桥。当然,这是当地村民赋予坛井七桥的传说。
让我难忘的是我们还参观了2001年拍摄电视剧《红嫂》时"红嫂的家"。那是个四合院,民居我们就进了这一家。每个房间比较小,我特别注意了下正房,想象着演绎了经典战争军民鱼水情的红嫂肯定把伤病员放在正房休养。想起了小时候看到的有关舞剧剧情和年画上的红嫂形象,想起了红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伤员的情景......
往回折的时候途径一座比较富丽堂皇的大院,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红嫂》中土匪头子赵队长的家,这座房子大门紧闭,也没人有兴趣进去一看。土匪头子的家附近有棵古老的歪脖子树,一边茂盛一边光秃,人们说是上吊的树。这棵大树曾经一度几近枯死,后来却起死回生并枝繁叶茂。也是,朱家峪这样的水源丰富的地势,"全村共有圣水灵泉、长流泉和半井龙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余处,雨水丰沛时泉涌成溪、成河,顺势而下,向北穿过整个村子",树木缝旱年干枯,缝好年景起死回生也是容易的。
一路经过处,遇到了些借着假期来写生的孩子们,古村风貌在孩子们笔下立体描绘下来。也时时可见路边摆着各种土特产的村人。栗子,山楂,山菜等各种物品正是时令,游人们多数买了村人串起的大串红山楂,挂在颈上踏上归途。女儿也买了几串,女儿买的山楂不如别人的鲜亮个大,因为女儿总是看到比较孤单摊前人影零落的老婆婆或者老公公才过去买他们的,每每看出了她的意思,我会意地微笑。不用我说,女儿在我身边说"这些老人们估计一天也卖不出几个钱。"是啊,几斤的山楂才五毛钱,串了半天能卖多少钱呢?导游告诉我们村里的山民已经不多了,小村毕竟三面环山比较闭塞,很多人渐渐外迁。现在整个朱家峪也已经卖给了山东鲁能集团。
朱家峪这个小村子尽管有着600多年的历史,紧靠309国道,离省会济南仅仅45公里,但村子上下一体的统一布局和特殊地理,浓厚的儒家文化熏染,古朴的民风,全村人的珍惜家园,全村处处是景但处处无豪华艳丽之景的特点,使得整个村子的魅力就蕴含在貌似平常的一切中,因为不耀眼,而得以长久。村子里的景区导游言下之意是朱氏的低调谨慎使得村子得以保护好。
想起了导游说过古村已经属于鲁能,心中不知为古村高兴还是担忧。鲁能的先进管理和广告效力可以使得朱家峪扬名,可将来的日子能否如我们今日看到的这样"原汁原味"的古村?再说即使鲁能充分认识到古村的原生态保护之重要性,一定的宣传效力必定引来省能外众多的游者光临一睹古村风貌,游人们也都能做到对古村的环保游览么?
礼门就在眼前了,古道尽头将到。回转身,我的眼睛顺着古道远去,想多看几眼,想把这条古道上的风景摄在眼里,存在心里,并点击某个按钮,使得"此文档将永不修改"。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