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非常感动。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可以说,《俺爹俺娘》这部摄影集,是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一个叫天津湾的小村里,住着俺的爹娘。像千千万万普通夫妻一样,他俩共同生活了近70年。俺把镜头对准了俺爹俺娘,记录了他俩20年间的生活片断,编织出一段两个世纪老人平平常常的故事。
--焦波
这个与沂蒙山毗邻的小山村是我的故乡。爹娘出生在同一个村,一个村东,一个村西,结婚前却谁也认识谁。
每天窗户一亮,爹娘就起床,忙忙活活就是一天。天天如此。
家里这个纺线车还是当木匠的爹结婚时给娘做的呢。那年,爹16岁。娘摇着它,纺了一辈子线。爹说,娘纺的线比买的还结实。
5月中旬,爹摔断了股骨,但还是那倔脾气,吃饭还是不让人喂。
娘在爹的床头放上一个瓢,放上苹果、香蕉和点心,让他一伸手就够得着。
爹在锛木头,我要拍一张照片,娘走过来,站在那里。"娘,你站在那里不好看。""那我给他扶着吧!"娘说着,走了过去。
对爹的"旨意",娘言听计从,尽管有时不情愿。
"往上点!在往上点!你听见了吗?!"
吵架
娘生了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几天,爹又烧水又烧饭,格外勤快。
过小年了,娘又病倒了,外甥方喜赶紧背她去医院。
于是又把娘送到医院,输液输血输氧,用尽了法子
大年初三,娘病重了。家里人用旧婚俗的过门仪式,来为娘冲病消灾。爹身缠花床单,拉着红绸布,在婶子们的簇拥下一步跨过了放在门槛上的马鞍。他喜滋滋地对娘说:"门槛我迈过去了,马鞍我跨过去了,你的病很快就好了。"
正月初六,爹去医院看望娘,
一进门就抹眼泪:"这是咱结婚68年来第一次不再一块过年啊
正月十五娘病重,肺气肿、房颤、肺脑以及带状疱疹折磨得她失去了理智。爹执意要把她接回家:"我伺候她几天,即使她走了我心里也好受。"
正月十八,娘病危,医生说娘再有2个小时就要走了,
家里人赶忙给她穿上寿衣、搭好灵床,邻居也赶来为她送行。
第二天,娘又慢慢醒过来了。
春暖花开的时候,娘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爹说喜欢这张照片。
人在病重的时候,全家人都悲悲戚戚的
,病好了,再看这张照片,又挺叫人乐的,这叫悲喜相生。
爹娘的午睡。按鲁中山区人民的习俗,爹娘通腿而眠,不论住在什么地方,都保持着这一习惯。
这是1985年我用自拍照的第一张全家福。
爹娘一生有8个子女,
死了4个,剩下一个傻儿子、两个闺女和我这个老生儿子。
要过年了,爹娘整理一下像框里儿孙们的照片,也算过个"团圆年"吧
患痴呆病的哥哥又犯癫痫病了。娘常说我哥是她的一块心病。今年,86岁的娘又为我65岁的哥哥做好了寿衣,并嘱咐我:"我要死在他前头,他走时,你一定给他穿得板板整整的。"
大叔去世了,娘在灵堂里哭:"你死得太早了,比我还小呢!"
每次我离家时,都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到了村头,一回头,娘往往就跟在身后。
娘
"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不干活干啥!"
平平凡凡的娘啊,您是儿子心中一尊至高无上的生命雕像。
爹
其实爹想试一下娘的体温
爹是我家第三代木匠,开了几十年棺材铺,
"文革"前剩下这一口棺材。
他对娘说:"你跟着我受了一辈子苦,这口厚棺材你就占了吧,俺再做口薄的自己占。"
对此,娘十分满足。
逢人便说:"俺没白跟当木匠的过一辈子。"
7月4日,是爹娘结婚68周年纪念日,娘给爹擦洗了全身,又给他剪脚趾甲。两个老人要干干净净地度过这一天。
1978年我为爹娘拍下了第一张合影。这一年,他们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
村里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家里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粮食。
爹特意挑了两个几斤重的大地瓜,站在玉米架下,让我给他留个影。
爹是木匠,一辈子这样默契合作的场景不少。
爹说这叫"自产自销"
爹和外甥在责任田里播种谷子和高梁。山区播种还是用耩子,扶耧可是技术活,一边走一边摇动耧把,用摇动的快慢来控制下种的多少。这种活,爹不放心让年轻人干,还时不时地"老将出马"。
一字不识的娘曾说过:"要做成啥事都和推磨一样,一步一步来,反正走一步就少一步......"
年轻时,爹的木匠活干得好着呢,村里谁家盖房子总少不了爹。
上了年纪,爹不再干木匠活了。他一时都闲不住,帮着娘干些家务。他说:"一些活俺年轻时干得少,老了要补上。"
娘说:"俺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能穿这样艳红的衣服呢?""实在好看,实在好看。挺像当年结婚时你穿的那件啊!"爹说。
这是爹娘的近照,爹84岁,娘86岁。住的还是那土坯老房,吃的还是自家种的五谷杂粮,爹娘依然在那小山村平平淡淡地生活着。娘生病了,爹也成了半个赤脚医生
爹摔断了股骨,但还是那倔脾气,吃饭还是不让人喂。
娘心疼爹这把老骨头,扭头哭了。
爹可以坐轮椅了,娘小心地推着爹,去外面晒太阳
病好了,他们还是闲不住,又下地干活了。爹常说,你娘的小脚走不快。可每次走着走着,爹又落在娘的身后。
每年春天,娘都把寿衣拿出来晒一晒。家乡有种说法,多晒寿衣,人会长寿的。
每年在姥姥的祭日这天,娘总是到她的坟上哭几声:"娘啊!你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啊!"记得姥姥去世的时候,娘送完殡,还穿着孝服哭着回家。我当时小,不懂事,只觉得娘穿孝服最好看了。后来读中学了,我把课本上的"女要俏,一身孝"一句话读给娘听,娘说:"死了人才穿孝服,哭哭啼啼,有啥好看的!"
1980 年代末,时兴大美人头挂历。娘说:"看这些闺女长得多俊呀,拆开来并排贴在墙上更好看。"爹说:"城里人家也都这样挂。"
娘过75岁生日,我和姐姐给她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喝完酒了,该吃蛋糕了,娘拿来了切菜刀,划来划去,怎么也切不成块。她嘴里直念叨:"这像豆腐渣,花钱买这个干啥?切不成块反倒搅成一锅粥了,还不如咱家的粘糕呢。"
娘85岁大寿,我和姐姐们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号带"寿"字的生日蛋糕,还插上了花花绿绿的生日蜡烛。孙男弟女们围在一起,拍着巴掌唱了一遍外国歌曲《生日快乐》,然后让娘吹灭蜡烛。娘把嘴凑到蜡烛前,吹了几次都吹不灭,还是大伙围上去才吹灭了。娘又念叨起来:"唉,俺这张嘴火能吹着,灯能吹灭,今天咋就吹不灭这几根蜡烛呢?老了,没牙了,嘴漏风!"
这个柜子是娘的姥姥的陪嫁品,又是我姥姥的陪嫁品,姥姥又把它传了我娘。等到我大姐出嫁时,娘又想把它传给大姐,但大姐嫌它"跟不上形势",让爹给她做了一套新式的。老柜子伴了爹娘近 70 年,里面盛着他们的全部"宝贝"。
我儿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开始的。
"你不吃,给小猫吃了!"为给孙子喂饭,娘使尽了法子。
儿子上了大学,暑假回家看奶奶,非用小铁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转。娘说:"坐俺孙子的小铁车,比坐儿子的小轿车还舒服。"
我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临走时,娘拉着孙子的手,嘱咐了一遍又一遍。
"隔代亲,隔代情!""八十老翁赛顽童。"
"老姥爷,你往那个门扫,我往这个门扫,看谁扫得快!"重外孙女晶晶和爹比赛扫雪。
重外甥女晶晶倒在地上碰着了头。娘一边给孩子捋头发,一边用嘴在孩子头上吸一口气,再转过身去把嘴里的气吐出来,口中念道:"回来吧!回来吧!揪揪毛,吓不着。"这是传统的叫魂的方法。家乡有种说法,孩子受了惊吓,会把魂丢了。
"近一点,再近一点!"重外甥女晶晶让爹和娘亲亲热热照张相。
蹒跚学步的孩子,让最年长的老人用菜刀割断"绊脚线",就能走得快,走得稳。至今,山乡仍沿袭着这一古老的习俗。娘说,在我学走路时,她特意借了一把大菜刀,狠狠地在地上划了一下,所以,在我的兄弟姐妹当中我走得最远。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在择定的日子里,穿上红衣服,抱只红公鸡,头顶红布,坐在一口盖着红布的斗上,吃乡新们送来的"百家饭",再戴上一串古钱,这叫"开锁"。红衣、红布、红公鸡,以示吉祥,吃百家饭寓意长命百岁,戴古钱寓意财运亨通。据说,"开锁"用过的红公鸡不能杀掉食用,只能让它自己死去。娘说,开过"锁"的孩子,就开了窍,聪明。
村里和娘一般大的老太太都是小脚。比她们年轻十几岁的都放过脚,成为不大不小的"解放脚",当地也叫"扁地瓜脚"。娘说:"俺 6 岁就缠脚,想放也放不开了。"
爹娘爬上了泰山极顶,碰上了一对青春恋人......
手挽着手,爹娘来到天安门。
爹娘说,坐在地铁里啥都好,就是弄不清东南西北。
第一次进大城市,第一次吃快餐。
来给孩子们买的"小电影"爹娘倒先瞧上了。
娘心里纳闷,现今的年轻人咋还喜欢穿古人的衣裳呢?
一起生活了几十年,隔着廊柱歇息,动作、神情都快一致了!
一生相扶持,还是老夫妻
"不到长城非好汉,咱登上长城,也成好汉啦!"爹对娘说。
爹娘结婚70周年这一天,到北京游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娘有些紧张,紧握着爹的手不放。
爹深情地拉着娘的手,念了一句戏词:"咱手把手儿把话啦......"
90岁大寿那天,我给爹娘拍了这张合影。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
前一段时间《半边天》做了照片作者的专访。老爷爷已经去世了,就从老奶奶的病房前送走的,虽说没有人告诉老奶奶,但那一瞬间老奶奶仿佛知道了什么......
后来家人告诉老奶奶说老爷爷去了北京疗养,老奶奶只是偶尔问一句"他在那边好吗?"就很安静的看着床单......
※※※※※※
<img src="http://tspl.xzcn.com/res/upimages/book/2006-12-25/093058559170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