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伟大的诗篇从人类生活汲取力量,假如我们认为它来源于个人因素,我们就是完全不懂它的意义,每当集体无意识变成一种活生生的经验,并且影响到一个时代的自觉意识形态,这一事件就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对每个生活在那一时代的人,就都具有重大意义。一部艺术作品被产生出来后,也就包含着那种可以说是世代相传的信息。因此,《浮士德》触及了每个德国人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
荣格这段论及《浮士德》的话,不仅适用于歌德的这部伟大作品,同样也适用于那些表达了一个民族或人类深层集体文化心理的伟大艺术史诗。如古希腊时代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文艺复兴时代但丁的《神曲》,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国曹雪芹《红楼梦》等,我们可以在广义上把这些作品统称为史诗性作品。
这样的伟大史诗作品,之所以能触动人类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乃是因为其超越了个人生活的领域,唤醒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原型意象,“这种集体无意识不是由个体发展而来而是经由遗传得来。它由现在形式——原型组成,这些原型仅能间接地被意识到,赋予某些心理以确切的形式。”因此,其才可能向整个民族和人类的心灵说话。作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之艺术表达,大多是以神话及其变形来表现的。《荷马史诗》取自古希腊神话,《神曲》的基本结构来源于基督教神话,《红楼梦》的故事的开端于中国古老的女娲补天神话。文学批评大师弗莱指出:“其实神话就是原型,尽管当只指向叙述时我们用神话,当说明意义时用原型更方便。”原型是无内容的形式,而只有当和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原型才可以推开一切理性和意志以获得自身的通畅,进而显现出来。
二、
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人的伟大史诗《尤利西斯》,例来被批评家视为天书,深奥晦涩,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揭示和展现的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纷繁复杂。我们试图从原型的角度,来对小说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进行分析。
《尤利西斯》的书名是从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斯的拉丁名而来的,作者意在表明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结构上同荷马史诗的对应关系。文本由三部分组成,共18章,故事时间开始于1904年6月16日8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40分。
全书人物众多,但中心人物有三个:斯蒂芬、布鲁姆和莫莉,他们分别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奥德修斯和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但是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他们代表了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基本的角色:儿子、父亲和母亲。
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结构,无论历史如何演变,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但是家庭这一基本结构“父亲——母亲——孩子”并没有变化,斯蒂芬是一个青年艺术家,在生活上穷困潦倒。精神上备受折磨,尽管有时思想中会出现虚无主义。行动上愤世嫉俗,但仍然怀有崇高的理想,他是艺术家形象的集中体现。布鲁姆是全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个广告承揽员,既有普通人平凡庸俗的一面,又有对儿子的神情和对他人仁慈爱戴的一面。他不是一个大写的“人”,而是一个最普通和平凡的现代人,是现代人的缩影。而莫莉的形象包含一个女性和母亲的全部含义,乔依斯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时,并没有把他们做符号化的简单处理,而是通过他们独一无二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意识把他们呈现的栩栩如生。
三、
虽然结构主义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但是在现代主义小说中,结构思想就已经初露端倪。简单的说,结构主义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整体性,如结构人类学的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所指出的那样,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诸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复杂整体,只有将其中一个方面对其他方面相连接,组成一个关系复杂的网络,才能把握结构整体。
而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共时性”,也是现代主义小说文本深度意义的根据之一,用“共时性”的观点来看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处于时间之外的关系网络,结构的演变不是一个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或同一结构的不同的外在变体。因此,历史并非是一个在时间上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而是被看作是一个特殊系统特有的发展方式。
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是最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小说中,人类历史的“共时性”在一个包罗万象的结构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宣告19世纪的末日”,“标志着人类意识新阶段”的到来。
乔伊斯通过《尤利西斯》精妙的结构,将各章的不同重点各自构成一个整体,然后在全书中将这些不同的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文本中有大量的象征和意象,主题不能简单的加以概括。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部小说既是犹太人和爱尔兰人的史诗,又是永恒的男性和女性的象征,既是古希腊英雄的历史现代版,又是传播《圣经》的福音书。
小说通过布鲁姆这位现代奥德修斯的“漂泊”,展现了都柏林城市的特色、风貌和人情。布鲁姆的一天足迹遍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报馆、图书馆、医院、商店、妓院、咖啡馆、酒吧、音乐厅、银行、教堂、邮局、殡葬仪式、城市供水系统当,在其中贯穿了现代社会的各色人物的形象和活动。小说的中心部分如同一个螺旋,沿着现代的非现实世界向下旋转,循着报社、图书馆和其它场所前行。直达20世纪地狱的地层妓院,而最后又抵达最终归宿之地——布鲁姆之家。在文本中,以一天的时间作为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示了现代社会的世界图景,可谓“一粒沙中见世界。”
四、
《尤利西斯》被人称为“意识流”小说,这是一种很狭义的说法,从写作手法来看,文本是多种文体的集大成。
不但运用了英国文学历史上各名家的文体,还可以在文本中看到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余,德语、古英语、希腊语、拉丁语,爱尔兰方言等多种语言,而且打破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结构,独创了一些语汇。在这些问题和语言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圣经典故、莎士比亚戏剧、阿奎那神学、德彪西的歌剧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尤利西斯》作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将文学、音乐、神话、典故等熔为一体,有一种百科全书似的结构,意象极其丰富,意义层出不穷,艾略特说:“正是这样一个方式,对那构成当代历史的混乱和虚空的巨大画面加以控制,安排秩序,并给予一个形体,一种意义”。
因此作为现代主义小说经典的《尤利西斯》,最为集中的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的结构特点,作者在对世界经验表象描写的同时,力图向人们展示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含混性。但是小说并未放弃意义,小说气势恢弘的结构层出不穷的意象,关于人和现代社会的象征和隐喻,无不是在表现那无法显现的存在—崇高。
五、
小说的整体结构与荷马史诗的《奥德修纪》相对应主人公也与史诗中的主人公一一相对。在古代英雄史诗人物与小说主人公对比中,大多数研究者倾向认为作者意图表现现代人的“反英雄”特征,即精神虚无绝望,人格平庸卑微,眈于欲望和享乐等。传统社会的英雄主义,完全被世俗的平庸主义所取代,如有些学者指出:“渲染了西方社会的腐败与堕落,突出了人的渺小和卑微。”“把达德路斯虚无主义,布卢姆庸人主义和莫莉的肉欲主义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甚至有的乔学家认为小说是伤感,猥亵和冷嘲热讽的。这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小说表现现代社会,信仰崩溃,文明解体,人异化的一面,但都忽略了,小说作为对二十世纪社会人类生活的原型整体呈现,除了有消极晦暗的一面,也有积极光明的一面。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小说最重要的主人公布鲁姆,作为一个犹太人,中年广告承揽员,身上具有一个庸碌无为的现代人的种种缺点,喜欢吃猪腰子,懦弱无能,庸俗猥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天的游历之中,他想的最多的,是妻子和儿子。尽管他借招聘女助手而与女打字员互递情书,但他明知道妻子与人偷情,还是给她端早餐,并在一个书摊前为她买喜欢的下流小说。而他对儿子的思念和对女儿的关心,显示出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女的深厚亲情。而且他还把父爱扩大到青年诗人斯蒂芬身上。他重视友情,先后去参加已故友人的葬礼和看望医院里的产妇,而且在一群老人为刚去世的故友的孩子们募捐时,毫不犹豫的拿出五先令。与总督副秘书长和副行政长官一毛不拔相成鲜明的对比,表现除了他富于同情心的高尚一面。在沙滩上,他虽然对格蒂的美貌产生冲动的想法,但发现她是一个瘸子时,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可怜的姑娘。”
小说的中心事件,是布卢姆在医院看见斯蒂芬在医院喝得大醉后,因为担心而跟随而出,在街上找到被英国士兵打倒在地的斯蒂芬,并搀扶其回到自己的家中。布卢姆与斯蒂芬的相遇,是两个在现代社会里漂泊无依的现代人的相遇,虽然没有古代希腊英雄父子相遇的惊心动魄,但却向我们展现了一副在信仰失落,道德沦丧的世界里,普通人心中所具有的爱和同情。精神上漂泊无根的现代人,终于依靠自身所具有的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和儿子,构造了精神栖居的家园。
六、
在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虽然聪明过人,勇敢坚毅,但为人诡计多端,自私多疑,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残害盟友,遗弃同伴。其英雄业绩完全建立在诡计之上。相对之下,布卢姆虽然庸碌无能,但他对妻子有情,对儿女有爱,对友人关心,对不幸的可怜人同情。作为一个中年人,有教养,讲礼节,颇具绅士风度,甚至得到少女的垂青。而且知识丰富、有艺术修养,待人真诚宽厚。在一个信仰缺失,道德崩溃,人性自私冷漠,人和人缺少同情和关爱的现代社会中,他虽然有不少缺点,完全算不上英雄和超人,但却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在一个寒冷的夜里,能帮助晕倒在地的斯蒂芬的人,除了他,还会有别人吗?小说有很多情节皆为虚构,但斯蒂芬被搀扶起那一幕,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所写。小说的主题是儿子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现代在信仰失落的年代对上帝和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正是因为布卢姆对斯蒂芬充满父爱的关怀,才使整个小说的结构得以此为心中,层层的被构建出来。在小说的结尾,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朦胧的潜意识中,尽管想到了很多昔日的情人和刚认识的青年斯蒂芬,但想的最多的还是布卢姆,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人,并决定再给他一个机会。
七、
《尤利西斯》作为二十世纪的现代史诗,对现代社会的描写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有虚无和颓废的世纪末情调,道德信仰崩溃的图景,也有对人的庸俗委琐的描写。但其中心原型意象,仍然是人类心中亘古不变栖居之地——家。小说写的是漂泊无根的现代人,如何寻找精神家园的故事,这正是现代人心灵最深处的愿望和梦。
※※※※※※
我的博克:[url=http://blog.sina.com.cn/u/1214982941]儒帅哲师文学殿堂 [/color][/url] 在贫困的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摸索远逝诸神之踪迹.因此诗人能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