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精神支柱。儿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父母将儿女视为掌上明珠,眼中的瞳人,将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们身上,渴望儿女们听话,长大后有出息。 但现如今每当谈起孩子,面带笑容的父母们,如同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笑容不见了,所表露出来的是满心的惆怅,有的父母却以泪洗面。对儿女父母所给予的回答却出乎意料"难"。虽是一个简单的难字,却说明了父母对儿女们的万般无奈。满心的希望,并非按己想而成。 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十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从此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是一位农民,没有多少文化,每日早出晚归,就连阴雨天也舍不得多休息一下,每分每秒在为孩子的将来打算着。省吃俭用将钱攒起来供孩子上学,曾有人劝他,现在还年轻再找一个,但为了孩子他一次次的机会都放弃了。又当爹又当妈的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有出息。 正因为失去了母爱,父亲就格外的顺着他,让孩子穿的好,用的好,吃的好,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为所欲为。常言道"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生而不养为弃婴,养而不教为野人。"养是为身体的需要,教是为人格的培养。只因为他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只供给孩子身体的需要,缺少了人格的培养,一片好心,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正可谓"功效不正,结果反"。 也许是母亲的去世,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撞击,面对现实无法接受。小小年龄竟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仇恨。将母亲的去世都归在父亲身上,嫌父亲不给母亲治好病,使自己成了没妈的孩。父亲一味的惯着他对他的呵护与体贴,反而认为,父亲如今所作的一切是在为母亲的去世向自己表示忏悔,在为自己赎罪。对父亲的种种行为并不领情,原本就与父亲不说话的他,从此不愿回家,也不愿与父亲见面,在社会上接交了一此虎朋狗友,旷课、迟到、早退成了经常的事,学习早以忘在了脑后。
在大伙的帮助下,才慢慢醒过来。躺在床上的他两眼含着晶莹的泪花,他的心伤透了,辛辛苦苦这些年所盼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从晕迷中醒来的他,强撑着身体去找孩子,让孩子回家,他失败了。由于忧伤疲劳过度,虚弱的身体已经不起这么大的打击。 在一旁静坐的堂兄,看到叔叔这样的景况,再也按奈不住,连夜骑车直奔堂弟的栖身之处。他们二人心与心的沟通,让堂弟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回到家中的他,双膝跪在父亲的床前,痛哭欲声,让父亲原谅自己的无知。父子二人抱头大哭起来。人群慢慢散去,屋内只剩下他们父子二人在灯下交谈着。 当听到这个故事,在内心中发出深深的感概:这是孩子吗?分明是仇家。父母那颗善良的心,儿女何时才能体会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这代孩子们,再也不用为衣、食、住、行没有着落而担心发愁,晚上也不用空着肚子睡觉,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一代孩子如同温室的花朵,并不知外面暴风雨的险恶,并不知生活的艰辛。自己所花的每一分钱,吃的每一粒米,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父母用自己的血汗、泪水和生命换来的,父母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并不知是为什么。从十月怀胎到成家立业,为自己负出多大的代价,做出多大的牺牲?父母对儿女一颗什么样的心,儿女根本体会不到,也想像不到。 相反,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生了自己就当供养自己,就应当为自己服务,父母攒多少钱早晚都归自己所用,这是上天所赐予的权力;再加上父母的娇生惯养,七姑八大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依从,无论对还是错,一味的应声附和,更是注长了他心中所认为的这种权利,使孩子产生了错觉,认为自己想的做的是正确的。 今天的父母们,将孩子放在手中怕吓到,含在口中怕化了,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用不好,当皇帝、当公主伺候着,当奶奶当爷爷供养着;长大后再让他孝敬,根本不可能。从小孩子就是被人服侍,够了自己的心中没有他人,长大后怎么可能降卑养你的老。对如今的孩子们来说,什么羊跪乳,鸟反哺,人无良心不如兽等等根本无从可知,也不明白。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娇儿生分子。如今的悲剧,是做父母的亲手造成的;今天的苦果是父母亲手种下的。儿女就是一棵树苗,父母惯什么样,就长什么样。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怎样进步,也不要忘记对孩子的教育,不要忘记前人教育子女所流传至今的古训,那是前人教育子女的经验与结晶。无论何时何地,工作多忙,切莫忽略对孩子人格的培养,道德素质的培养。因为人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有一颗好的心地,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正如一棵好树,才会结出好果。 "做人心不正,有艺也无用,为人心纯正,艺小成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