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作者一起感受民主教育 --读《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是一本让你拓宽教育视野、反思教育现状、展开教育想象的好书。本书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学期间,和美国教育专家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的经历。 这36天是智慧激荡的36天,也是作者深入思考、审问的36天。这些思考极有价值,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精髓的极好的视角。特别适合我们师范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在阅读中,我们欣赏作者能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欣赏作者放下局长身份,以务实的态度对中美教育的探究和审问;佩服作者对教育的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读这本书,欣赏着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聆听着作者的教育心语,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每读一篇,不由驻足停留,既和作者一起感受美国的教育,也不停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美教育反差很大,各有千秋。美国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浓厚的民主氛围,令人羡慕。也是阅读之后的最大收获。 在本书中李先生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着自己的教育旅程,也以日记的方式来梳理着自己的教育观察、教育反思,教育感悟。每篇日记的标题都很有趣,从这些标题里不难看出,李先生所思考的问题的核心,更能够看到李先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提问性质的标题。提问性质的标题不多,但都很有趣,并且这些问题也都是教育一线的教师们经常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培训能给教师留下什么?"、"靠什么可以记住学生?"、"为什么让孩子都在课间挤厕所?"、"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纳税人的钱该花在哪里?"等。这些问题说有大有小,从中不难看到李先生对教育的观察入微。听一节课、吃一顿饭、谈一次话,这些问题就在李先生的头脑里一直旋转不停。只有日记写完了,思考也就暂时止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一些篇目,从标题也大都可以看到作者在关注什么,在思考什么。象"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让教师了解课堂生活以外的东西"、"对强势学生说‘不'"、"教师是学校的生命"、"阅读不等于看书"等。从这些篇目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生动新鲜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别。当然,作者是以学习的态度来看待美国教育的,因此,书中主要提及的是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或者是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中国的教师上课时不断变换教室,学生一直是呆在同一个教室里;而美国的教师是固定在一个教室里,学生则走班上课。令人奇怪的是,美国的学生不论走到哪间教室,都感觉是自己的教室;而中国的学生总在一间教室,却感觉教室是老师的。一些在课外口若悬河说话自信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讲话却唯唯诺诺,噤若寒蝉,刚才在课堂上思维迟钝、表情呆滞,走出教室立刻又说又笑,活跃异常。 美国的学校从来不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他们的班级里根本没有学生干部,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定期轮换。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平等,给他们同样的机会,锻造他们骨子里的平等意识,不让孩子带着等第进入社会,为美利坚的共和与民主奠定永固的基石。 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背后是强烈民主的意识,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的教育理想,是激发孩子创造性、责任感、合作精神、公民意识的教育目标。无数这样的细节所塑造出来的人,必然是不同的。 关于对教师的培训,作者说当前的形势是我们热衷于:我做了,我请来专家了,大家集中在一起听课了、鼓掌了,于是培训完成了......至于培训的效果如何,那又另当别论了。就类似我们的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从来不是我们教师需要的,教师只能应付着报名,勉为其难把学分修完,总之这继续教育成了有一种生财的方式罢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培训能够如书中所介绍的有这样的关注点呢: 1.通过培训,教师的思维是不是更开阔? 2.与培训之前比较,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更具体? 3.遇到事情是不是先提问题,而且能否提出更好的问题? 4.通过培训能否使教师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 5.培训是否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关于"yes"和"no"之间这段,它告诉学生和我们很多事情没有绝对,不是"是"与"不是"就能解决的,中间还有很多等级,你的度在哪里。另外关于教育资源的使用这一段,真是佩服美国人的智慧,它把校园的一切,包括学生、老师、甚至老师的孩子都当成了一种资源,更何况是一草一木?真真正正地说明了"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你会不会用。 顺便说一句,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我不是一个认为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圆的人,也不想得出中美教育孰优孰劣的结论,我只是觉得,如果我们过分的追求形式的华丽和口号的鲜亮,那么肤浅和空洞必定会乘虚而入。因为我希望大家自己去读,同时,你不能指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什么改变,但是,它可以给你丰富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读了之后,我觉得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自己的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呢?如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像有些人一样,一直等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一生像没活过一样。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我也想对自己说,人的一生不可以放弃梦想,不论身在什么环境中,不可以因为环境不利而失去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我读完《36天美国之行》的最大共鸣。人生如同旅程,有高山有低谷,不会有永远的高山,也不会有永远的低谷,只要不让自己迷失在低谷中,抬起头,光明的坦途总是在前方。 附作者简历: 李希贵,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 《学生第二》、 《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等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 从二十多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