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不裕 国难安
作者:张洁 (笔名咖啡茶1234)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时常萦绕在心头。 也许现在50岁以下的人,没有这样体会,因为最近的大荒年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灾人祸是那一次灾害的主要成因。那一年,就是计划经济都难以维持人们基本的生存。食品严重匮乏,金钱甚至都不重要了。你有钱也无处买到所需要的食品,一个人的薪水也许只能买一、两只母鸡或一两斤水果糖。也许城市很少有饿死人的,而农村就不一样了,情况相当糟糕。一面是挨饿,一面还"左"得出奇。那时,我们只是怪老天和老修。 如今国民已有十三亿,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一日三餐不能少。吃的东西哪里来?小时候上语文课时就知道:"要靠农民伯伯种出来!"农民不种地,城里就得喝西北风。 现在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城打工了,地谁来种呢?靠那些少有文化而又年迈的父老乡亲吗?我们的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来实现呢?有时一想到这问题就有许多困惑。 昨天朋友从欧洲小国比利时归来,就现在物价上涨问题聊了起来。欧洲的工资水平远高于我们的国民收入,譬如一个家庭清洁工一小时工作薪金为8欧元,也就是80元人民币,是我们家庭保姆的十倍。也许我们会说他们的生活水平是非常高的,其实却并不高。朋友举了一些具体的物价做了比较:在布鲁塞尔肉类是分级分类出售,最优质的牛排十一欧元一公斤,而诸如排骨等却出奇地便宜,相当于人民币几角到五、六元一公斤。番茄每公斤五、六元。鸡蛋相当于人民币七角一枚。而我们现在鸡蛋也要四角一枚,番茄每公斤也要六元。如果拿房价作比较,那差别还要巨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万事就怕比较,一比就明白了,我们农业水平落后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很低下的,3个农民也难养一个人。过去总说自己地大物博,而且还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今,小农经济也许无法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要,使农副产品的经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该是解决国内食品供给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改革二十多年,农民的收入看似增加了,大多也是减免了一些农业税才得以实现,而物价水平却在提高,又使得一些增加被冲淡了。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587元。这样的收入也只是每月300元的平均数,而这点钱还要承受医疗、教育 、住房、赡养等支出。有个笑话:有人是个千万户,九个邻居穷光蛋,以一当十去平均,人人都是富百万。"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来讲确实是一个很低的水平,但是跟我们过去农民的收入相比,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高了。"这是国家统计局长谢伏瞻的讲话。农民难富,是人太多的缘故吗?在三农问题上,我们的投入还是太少了吧? 种地不是赚钱的买卖,看不到前途所在。农民们只能离开了自己的土地,寻找另外出路。但是,涌进城市的农民尽管收入比在农村增加了,但他们的境遇也并不是美好的。另外,上亿农民的大流动,对社会冲击也是巨大的。 政策对农民的倾斜还是太少了,要让这片土地上留得住人,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做农民也能富裕起来,也能生活的很好,农民才会安心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养生息。这次猪肉事件就是因为此前一段时间上游饲料涨价了,养猪成了赔本买卖,谁还去养猪呢?国家的投入确实很不够,想一下,一个农业大国,把大多数的钱都投在城市建设上,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去盖楼堂馆所,真不知这些农村干部在想什么?!到时候天灾加人祸该怎么办呢? 其实人祸比天灾更为厉害,饥荒远比其他灾害更为可怕。想一想,农民为何要背井离乡去四处打工呢?是因为土地上的简单劳动已经无法承受他们的需求和希望。想一想,当城市职工可以加薪时,农民们在那块土地上能加多少钱财呢?虽然国家一直减免农民的负担,但是贫困依然主要存在于农村。想一想,中国有八亿多的农民,他们不富裕,国能安吗? 如今有很多社会问题都与农民有关系:大批农民流向城市,给原本就脆弱的城市体系带来更大冲击。我不反对人的合理流动,但是缺乏有效控制的流动,使社会体系遭受的破坏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反映出来。每当看到年轻的拾荒者背着蛇皮袋走街串巷收购破烂时,我都会想:他们的家乡怎么了?也许他们流浪在城市间,永远只能成为城市的贫苦阶层。也许是他们那里可供耕种的地太少了而无处劳作了?也许好地都建了楼房在炒房产了?农民不种地,在哪一国都会发生问题,何况中国有那么多人都需要吃饭。农心不安,国难安啊! 记得计划经济时,农业毫无生气与活力,农民的积极性被压抑着,而城市又是限制消费的状况。上世纪60年代每人都是定量供应,食用油只有二两半,我和父亲二人只有半斤食用油,生活艰苦程度可以想象。现在开放了,食用油随便用,真是天壤之别。过去的一段历史值得去反思。农业要抓紧,不可有偏,一点失误就会给人民生活带来麻烦。 时闻政府正在为农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行动。我们应该把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农民一起共同享受,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让农民富裕起来,国之安,民之安,不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吗?期盼着!
转载:获奖幕后 国际在线消息:由全国188家具有新闻登载资质网站共同主办和参加的"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已经圆满结束,国际在线选送的作品《农不裕 国难安>》(作者 张洁)荣获文字类作品金奖,另两件金奖作品分别来自TOM网和北国网。 "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是在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和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的指导下进行的。大赛倡议网民紧扣"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的主题,以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2007年8月3日启动到9月20日结束,大赛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情响应,各网站所征集到的作品数量巨大、题材丰富。在经过各网站内部进行的初评程序后,大赛组委会专门成立了四个由专家和网站负责人组成的评委会,按照文字、图片、DV、Flash这四种类型,对各网站推荐上来的作品进行了严格规范的定评,最终共评出文字类作品金奖3个、图片类作品金奖3个、DV类作品金奖2个、Flash类作品金奖2个,以及银奖、铜奖、优秀奖若干。 在文字类作品的定评过程中,评委们按照既定程序,对参与定评的154件作品进行了两轮评选,最终确定《农不裕 国难安》(由国际在线网选送)、《身高>》(由TOM网选送)和《大山里 做了34年民办教师的妈妈>》(由北国网选送)三篇文章获得金奖。 对《农不裕 国难安》一文,多数评委认为,该文说理透彻,感情饱满,既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作者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刻理解,虽有些词句稍显过激,但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佳作。 此外,国际在线选送的作品《热恋故乡醉人的一抹新绿>》( 作者 宁宝柱)、《让真情在和谐社会永驻>》( 作者 郑潇)分获大赛文字类、图片类作品优秀奖。 按照大赛组委会要求,自11月8日起,各类获奖作品将在各主办网站显著位置进行为期30天的展示。 [本帖已被咖啡茶1234于2007年11月9日9时13分47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咖啡茶1234于2007年11月9日12时4分46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咖啡茶1234于2007年11月9日12时6分12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咖啡茶1234于2007年11月9日12时7分39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