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之一 柳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入声韵词。句尾“切,歇,发,噎,阔”和“别,节,月,设,说”为韵脚。这个词牌富于伤感情绪,从格律上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平仄起伏较大,使用仄声韵,并有的句子整句仄声,比如“便纵有”句,词牌规定三连仄,在即将煞尾处出现如此激烈的格律,足见其悲凉使处。 这个词牌本来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进斜谷,雨连下十数日,人的心情本就焦躁,忽闻栈道中有铃声,由此想念玉奴,就其事而制曲《雨霖铃》。 这首词本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十大宋金名曲”之一,所以我选它作第一篇赏析文字。柳永,婉约派鼻祖人物,一生不志,厮混于烟花巷,但词作却毫无委靡之感,实属难得。这首词是感叹爱怜歌妓和悲叹羁旅生活思想感情交织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词一般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这首词也不例外。它的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则是写离别后的情景。那么,这么说来,下片便是以情为主了。 诗词虽然字数有限,却也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的。清秋,长亭,作者与爱人,离别。虽然简单,却有无穷的内涵。词的开头:寒蝉凄切悲鸣,骤雨初歇,正是作者与爱人离别在长亭,此时此景的心情写照。 柳词一般都有个很好的“冒头”,造势能力很强,煞尾有力,大有言尽意不尽之感。全词别绪愁肠,却无一愁字,把全部的哀愁都寄托在景物之中。有道是“不得一字,尽得风流”,这便是写词乃至写文章的最高境界。同时,作者抓住我们身边最寻常的事物,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我曾说过,汉字本身没有美与丑的功能,只有经过作者的加工所展现的意境,才具备深与浅,美与不美的区别。假如我们看到的词句和描绘的景物是我们所不熟知的,那么,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它内在的美。也许我们可能看梦窗词感觉词句优美,但具体美在哪里呢?可能也只有说到词句上了。这首词,语句的组织上非常到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长亭,会出现在所有送别的场合,都门,才是明确地指出地点。作者在与爱人离别之际,胡乱地饮酒,兰舟催人快发,而柳,又是古人送别时常用来寄托依依不舍之情的事物,因其与“留”谐音,所以便有“折柳赠君”之说。所以,作者也不例外地提到“杨柳岸”。都门,指京城之门,作者与爱人在此作别。无绪是心神不安,正在留恋时,兰舟催发!此几句,达到“黯然消魂”的效果。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字,在此平用。手相牵,泪眼相向,竟然相对无语。正所谓“真正的情是道不得的”。 下片稍有转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之意,以此重叠来产生效果。此几句使读者在自然景色中感觉到一种茫无边际的愁情。下片最具亮点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把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把这个特殊的现象提高到合情合理的地步,这种现象,凡是多情之人都可以有或者理解,极大地扩张了词本身的意义。 词的结尾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一点一点地过度到全词的结尾,但却不是作者心绪的结局。在此时,良辰好景形同虚设,心中有再多的情感,又能跟谁说呢?词,凡煞尾处,最为吃紧,无论从声律上还是意境上,都是如此。本词调平仄起伏,在结尾具现无遗。而作者在运用上,也看得出是个中里手,艺术境界很高。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作者对声律的掌握:从“便纵有”三个连仄看。作者前两字使用了去声,而尾字使用了上声,使声腔委婉,再引后面两句: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千种,种字上声。更与,更字去声,起加重语气作用,与字却有收住,复营造委婉效果,加上说字,入声,短促紧急,使人的气息在此戛然而止,大有气哽之感。其实。词的结尾处不光有点明主旨的作用,对于词调也是最吃紧部位。“如上去互易,虽格律正确,则调难振起,便成损腔。尾句尤其吃紧!”比如我们分析一下辛词的“尚能饭否?”嫁轩本是豪放词人,于格律上本不十分重视,却也十分注重煞尾,足以说明其重要。此四字,如以上去互换,我们读着就感觉不出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所以,我本人在写词之时,一直注重“四声四元法”的运用,而不是以简单的平仄分之。
(石三公子)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11月6日1时13分59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