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音画】女人花 下一主题:昨夜无眠——母亲入梦
[诗词赏析]之一 柳词《雨霖铃》
[楼主]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2007/11/06 00:50
点击:1996次

     



     


 

[诗词赏析]之一    柳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一首入声韵词。句尾“切,歇,发,噎,阔”和“别,节,月,设,说”为韵脚。这个词牌富于伤感情绪,从格律上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平仄起伏较大,使用仄声韵,并有的句子整句仄声,比如“便纵有”句,词牌规定三连仄,在即将煞尾处出现如此激烈的格律,足见其悲凉使处。
        这个词牌本来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进斜谷,雨连下十数日,人的心情本就焦躁,忽闻栈道中有铃声,由此想念玉奴,就其事而制曲《雨霖铃》。
         这首词本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十大宋金名曲”之一,所以我选它作第一篇赏析文字。柳永,婉约派鼻祖人物,一生不志,厮混于烟花巷,但词作却毫无委靡之感,实属难得。这首词是感叹爱怜歌妓和悲叹羁旅生活思想感情交织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词一般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这首词也不例外。它的上片主要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则是写离别后的情景。那么,这么说来,下片便是以情为主了。
        诗词虽然字数有限,却也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的。清秋,长亭,作者与爱人,离别。虽然简单,却有无穷的内涵。词的开头:寒蝉凄切悲鸣,骤雨初歇,正是作者与爱人离别在长亭,此时此景的心情写照。
         柳词一般都有个很好的“冒头”,造势能力很强,煞尾有力,大有言尽意不尽之感。全词别绪愁肠,却无一愁字,把全部的哀愁都寄托在景物之中。有道是“不得一字,尽得风流”,这便是写词乃至写文章的最高境界。同时,作者抓住我们身边最寻常的事物,给人以心灵的触动。我曾说过,汉字本身没有美与丑的功能,只有经过作者的加工所展现的意境,才具备深与浅,美与不美的区别。假如我们看到的词句和描绘的景物是我们所不熟知的,那么,我们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它内在的美。也许我们可能看梦窗词感觉词句优美,但具体美在哪里呢?可能也只有说到词句上了。这首词,语句的组织上非常到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长亭,会出现在所有送别的场合,都门,才是明确地指出地点。作者在与爱人离别之际,胡乱地饮酒,兰舟催人快发,而柳,又是古人送别时常用来寄托依依不舍之情的事物,因其与“留”谐音,所以便有“折柳赠君”之说。所以,作者也不例外地提到“杨柳岸”。都门,指京城之门,作者与爱人在此作别。无绪是心神不安,正在留恋时,兰舟催发!此几句,达到“黯然消魂”的效果。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字,在此平用。手相牵,泪眼相向,竟然相对无语。正所谓“真正的情是道不得的”。
        下片稍有转折。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之意,以此重叠来产生效果。此几句使读者在自然景色中感觉到一种茫无边际的愁情。下片最具亮点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把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把这个特殊的现象提高到合情合理的地步,这种现象,凡是多情之人都可以有或者理解,极大地扩张了词本身的意义。
         词的结尾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几句,一点一点地过度到全词的结尾,但却不是作者心绪的结局。在此时,良辰好景形同虚设,心中有再多的情感,又能跟谁说呢?词,凡煞尾处,最为吃紧,无论从声律上还是意境上,都是如此。本词调平仄起伏,在结尾具现无遗。而作者在运用上,也看得出是个中里手,艺术境界很高。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作者对声律的掌握:从“便纵有”三个连仄看。作者前两字使用了去声,而尾字使用了上声,使声腔委婉,再引后面两句: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千种,种字上声。更与,更字去声,起加重语气作用,与字却有收住,复营造委婉效果,加上说字,入声,短促紧急,使人的气息在此戛然而止,大有气哽之感。其实。词的结尾处不光有点明主旨的作用,对于词调也是最吃紧部位。“如上去互易,虽格律正确,则调难振起,便成损腔。尾句尤其吃紧!”比如我们分析一下辛词的“尚能饭否?”嫁轩本是豪放词人,于格律上本不十分重视,却也十分注重煞尾,足以说明其重要。此四字,如以上去互换,我们读着就感觉不出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所以,我本人在写词之时,一直注重“四声四元法”的运用,而不是以简单的平仄分之。

                  (石三公子)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11月6日1时13分59秒修改过]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1333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音画】女人花 下一主题:昨夜无眠——母亲入梦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1/06 01:03 

君子一诺千金的背后

 

是足够的底气,丰厚的积蕴,偶服!

不想这么点功夫就出得如此解读,佩服!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11/06 01:32 

这种解读无论懂词与否的都可轻易入路,可谓雅俗高低共赏

 

  公子做了一件大好事,首先,读完你的这系列,我本人就会因此提高很多

  难得公子在诗词解读的过程中,随时、及时融入一些诗词写作和赏析基本知识,你这样让那些不懂诗词的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懂呀”呵呵,不懂?没什么,那多读几遍石三的解读啊。

  还别说,读了公子解读,再去读原词,感觉就进去了一些,那么,再度几遍解读呢?这几天我先试试!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br>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br>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3607265 border=0>
 [4楼]  作者:绿窗眉妩  发表时间: 2007/11/06 08:06 

回复:问好石三老师!
拜读大作!

※※※※※※
<embed src="http://flydragon.ccnt.com.cn/upload_files/news//304_2005_09_26_00_34_02_222.33.130.87_.swf" width=300 height=200></embed> <br> <a href="http://danqingzh.bbs.xilu.com"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br>http://danqingzh.bbs.xilu.com/欢迎光临静
 [5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11/06 17:35 

好教材

感谢石三讲解,学习中:)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P><IMG height=120 alt="" src="http://www.mypcera.com/photo/65/animal/fowl/hawk/1.gif" width=160 border=0></P> <P> </P><br><br><font color=#ff0000>
 [6楼]  作者:野火。  发表时间: 2007/11/06 20:16 

学习了

 

我虽对诗词不太了解,但中国文字语言的丰富表达那是在世界占第一位,如果聊起来又是没完没了引用一段介绍初略的讲解一下,对中文肤浅的了解:

汉语是论人口世界上最大的语言,有十多亿人以汉语为母语:这包括在台湾的二千万、马来西亚的五百万、泰国的五百万、香港的五百万、新加坡的二百万、印度尼西亚的一百万、越南的一百万等。汉语是联合国1945年成立时的五种工作语言之一(1974年又加上了阿拉伯语)。
汉语有七种主要的方言:北方方言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所覆盖的地域包括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山东、河南、湖北和安徽、江苏的长江以北部分、四川、云南和贵州的汉族人聚居区,在另外还有一些北方方言的"孤岛"在福建、广西和海南;吴方言,通行于江苏的长江以南部分、浙江和上海市,人口有七千万,是第二大方言;粤方言,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海外华人中间,约有六千万人;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台湾和东南亚诸国,约有六千万人,其中情形十分复杂,到了互不通行的程度,可能是汉人在秦汉时代南侵时与当地的语言交互的结果;湘方言通行于湖南;赣方言通行于江西,这两种方言的特征不太突出,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较大;还有客家话,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这些"方言"之间差别常常是很大--比如北京人听广州人讲话,决不比英国人听法国人讲话轻松,台湾人去听陕西话,也会听得一头雾水。是什么理由语言学仍把这些方言统统归为一种语言?除了长期以来的统一民族、统一文化和统一国家这些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字--汉字。
从商朝的甲古文开始,汉字有三千多年的连续历史,三千多年来汉字的字形、字义的变化都是连续的。与大多数其它语言不同的是,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一条象形-表意-形声的途径。这条道路产生了两个主要效应:第一,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不断增加,使得汉字拥有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字符集(虽然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增加字符来表达新的概念,而是创造新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使用的字数)。汉字的庞大的字符集使它显得非常复杂:难学、难记、难用;第二,历史上的汉字作为表意文字(ideograph),文字与语音没有直接关系,无论用哪种语言或方言去读,意义没有变化。这是几千年来各种口语分化交熔变迁,而汉字一直作为一种统一的文字被所有人认同的原因。这一优势甚至体现在当它被别的语言借用的时候:哪怕不懂日语的人也能读懂一半意思吧。汉字使操不同口语的人互相交流成为可能,而隔膜是统一的主要障碍。
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已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的9353字里面,"形声字"占了80%以上,"会意字"不到20%,而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多。特别是近年来多音词的比例急剧上升,汉字已向表音文字方向发展。(关于"形声字"、"会意字",后面还要提到。)
现代汉语的文字仍有几万字之多,但是使用频率极不平衡。据北京语言学院1985年的统计结果,最常出现的前十个字及其出现频率为:
  的   4.16%   (你每说二十五个字就要说一个!)
  一   1.84%
了   1.71%
是   1.52%
不   1.37%
我   1.28%
在   1.08%
有   0.98%
人   0.97%
这   0.93%
  累计 15.85%
前100字的累计字频已达47.34%,500字到了79.76%,2000字覆盖了98.07%,如果你认识4000字(就象我一样),你读一万个字只有四个不认得(当然读我写的东西再多你也不会有不认得的字,因为我认的字和你一样多)。
语言学院还统计了词:共计出31159个不同的词,其中单音节词(一个字的)占12.2%,双音节词73.6%,三音节词7.6%,四音节词6.4%五以上的占0.2%,平均词长2.09。前100词的累计频率为41.7%,2000词为82.2%,9000词为95.85%。不同汉字的构词能力(与别的字组成新词的能力)也不一样,最多的是"子"字,构词668个。
汉字是怎样起源、怎样演变的?据汉代纬书『春秋元命苞』:"仓颉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虽美,实无所据。传说仓颉为黄帝的史官,而黄帝的生存年代及其事迹都属传说史的范围,具体内容多不可究,"仓颉造字"实在太玄了。又『易经』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卜易之以书契。",意思是说从前的人结绳记事,后来有"圣人"把这改造成了文字。绳结与文字差距甚大,不以为然也。
后世的汉文字学家一般持两种看法: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陶器符号,或起源于原始图画。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三千三百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二千年,汉字学家因而不服,他们认为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所以文字的出现应当比那时早得多(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54),因而推断说例如山东龙山文化中的陶器符号可能是原始的文字(龙山文化据今四至五千年)。这些目前仍缺少考古证据和足够的研究。顺便提一句,至今共发现了五千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一千七百字。
总之不管从哪儿来、来了多久,从"帝盘庚迁殷"(约在公元前1312年)时开始,汉字开始了它的长达三千多年的连续发展史,中华文明史也开始了连续至今的文字记载。可以想象,一开始的象形文字(hieroglyphs)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汉语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怎么办?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玛雅人(美洲印第安人)开始借用那些画得出来的同音字来表达它们(例如,借用画得出来的"eye"来表示画不出来的"I",汉语中叫"通假字");而中国人则想出了一种叫做"形声字"的"中庸之道":用两部分拼成一个字,一半表示发音一半表示意思(属性),象"中-盅-忠-钟-种-肿,羊-洋-痒-样"之类。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既能表达大量的新概念又与旧的文字体系"兼容",于是大喜,到秦篆时形声字大增,汉字总数已数万,每当出现一种新概念我就发明一个新字来对付你,一字一意,文章简短,节约用纸。汉字的表达能力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文字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大发展与此不无关系。
原来我们从小学习表意文字,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汉字非常自然,觉得从象形文字演变到拼音文字很不可思议:现在看来后者比前者好象更自然一点。拼音文字的演变想在讨论中、近东语言的时候再提。
作为语言发展历史的一部分,会意字、表音字和通假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汉语中。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这类字是在原始象形文字基础上意义的扩展,但是因为表达能力仍受限制,所以它们占的比例也不太大。通假字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比现代汉语多得多(如"说-悦"),说明当时人们也想从这方面想办法,后来认识到这不现实。试想,如果所有的抽象概念都用同音异字表示,那文章读起来大概是太累了,而且多半读不懂。事实上没有一种文字能纯粹用这办法解决问题,最多是部分地采用这技术,多了就不灵了。汉字也有少量的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自春秋时期开始形声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这可能反而抑制了向表音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表音文字在汉语中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结束汉-藏语言的讨论前,再看一眼我们的邻居们。在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北方的语言多属阿尔泰语系,有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语、塔塔尔语(鞑靼语)、撒拉语(青海境内的撒拉族);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和土语(青海土族的语言);还有印欧语系的俄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等等。南方的语言多属汉藏语系,除了上文提到的汉-藏语系诸语言外,尚有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语和德昂语、布朗语,以及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台湾高山族)。
中国境内文字的种类同样多种多样。除了使用(或部分使用)汉字的语言以外,还有许多使用罗马拼音文字,如壮文。这其中又有不少是原本没有文字的,"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政府依照本民族人民的意愿,为他们创造了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还有使用梵语字母的如藏文,使用阿拉伯语字母的如维吾尔文,使用"十三世纪维吾尔文"的蒙文、满文、锡伯文(维吾尔人后来丢了自己的文字用了阿拉伯文,呜乎),有些民族使用自己的表意文字,如彝文。还有用象形文字的纳西文(可能现在已经不用了)。至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都借用了就近的大语种文字。

 [7楼]  作者:一代天骄  发表时间: 2007/11/06 21:10 


 

野兄这也是给我们补课呢,且更基础 :)



※※※※※※
<A href="http://vipbbs.xilu.com/cgi-bin/bbs/bbs?forum=deichun">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06210215765 border=0> <br><FONT size=4>欢迎光临: 一代天骄</FONT> </A>
 [8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11/06 22:45 

汉字本身没有美与丑的功能,只有经过作者的加工所展现的意境,才具备深与浅,美与不美的区别

 

是的,我评价文字的好坏就是这意境,或者艺术性的意境,或者作者思想或情怀的意境

没想到,读一遍有一遍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今晚向丫头推荐了,石三很有能力给高中生的课本中古诗词编本赏析书。

试试?

 



※※※※※※
<img border=0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4204468">
[楼主]  [9楼]  作者:s石三公子  发表时间: 2007/11/07 00:29 

很高兴看见你
你的诗词写得好,石三喜欢!
 [10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11/07 22:42 

配合公子赏析找来点资料——关于唐玄宗《雨霖铃》

 

    唐玄宗之《雨霖铃》-历史的悲歌

《雨霖铃》


              唐玄宗


叙风凄雨
古桡岹峭
暮雨未歇
巴山怅望无际
方肠断处
风铃悲切
袅袅疏疏密密
似子规啼血
不忍听
如恨如怨
多少怨情与谁说
人间最苦伤别离
更那堪
玉魄永湮灭
今宵魂在何处
冷雨里
碎铃声咽
点点滴滴
心似寒泉落飞雪
便纵有
万里江山
愧对荒莹月

《雨霖铃》创作于天宝十五载,是唐玄宗为悼念杨贵妃所作的曲子。
李杨二人相遇于开元盛世之末,当时河晏海清,天下太平。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一见倾心。于是,度为道冠,号太真。在大明宫中置太真院,将心上人安置在身边,出入相随,形影不离。天宝四载,册为贵妃,待遇同于皇后,宫中称为娘子。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情到底有多深呢?举个例子 ,"妃以谴还铦第,比中仄,帝尚不御食,笞怒左右。高力士欲验帝意,乃白以殿中供帐、司农酒饩百馀车送妃所,帝即以御膳分赐。力士知帝旨,是夕,请召妃还,下钥安兴坊门驰入。妃见帝,伏地谢,帝释然,抚尉良渥。明日,诸姨上食,乐作,帝骤赐左右不可赀,由是愈见宠。"(《新唐书

  • 杨贵妃传》)可见二人之爱已到了难舍难分的境界。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暴发。十五载,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行进到马嵬驿时,军队哗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包围了驿院。唐玄宗惊慌失措,出门慰问士兵。士兵们不肯离去,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敢回去见杨贵妃,躲进驿站旁的小巷中,久久不肯进院。他思忖再三,拿不定主意。京兆司录参军韦锷劝他:"乞陛下割恩忍断,以宁国家。"(《杨太真外传》)玄宗又犹豫了一会,终于走进院子,"抚妃子出于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以罗巾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 唐玄宗在乱军中终于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但夫妻二人也自此生死两地。
唐玄宗继续他的征程。他在失意中行进,在沉默中行进,在思念中行进,在悲伤中行进。"行至扶风道,道旁有花,寺畔见石楠树团圆,爱玩之,因呼为端正树,盖有所思也。又至斜谷口,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杨太真外传》)我们可以从《雨霖铃》的内容中,想像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是唐玄宗对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中二人形影不离生活的思念,是唐玄宗对开天盛世中二人恩恩爱爱情感生活的思念。
《雨霖铃》曲就成为唐玄宗对贵妃思念的爱情见证物。
唐玄宗是个谱曲的高手,他一生曾创作过《得宝子》、《紫云回》、《凌波曲》、《阿滥堆》等多首曲子,皆名闻天下,为当时宫廷乐坊所传唱。那时,天下太平,他心情轻松,创作的曲子也多为喜剧色彩。而《雨霖铃》则为他人生中的低谷所创作的,这应该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折。政治生涯中的重大打击与爱情生活中的重大挫折,给他所造成的双重打击,是他创作《雨霖铃》的感情背景。这首曲子才应该是他的代表作品。
唐玄宗以《雨霖铃》表达了对贵妃的思念,以泪水洗去了自己失家亡国的耻辱。但他的贵妃却永远的离开了人间,离开了朝朝暮暮的相随,离开了耳宾斯磨的爱情。
大唐江山,并非亡于唐玄宗一时之荒废朝政,也并非亡于唐玄宗之好女色,而是积百年之弊而积重难返造成的。中央集权的下放使他被地方官员所蒙蔽;军事重心的外移使造成尾大不掉之势;长安远离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维系国脉的运河暴露达数千里,可谓命悬一线......面对种种社会变革前的冲击,唐玄宗失去了驾驭的能力,才造成了千古遗恨,这才有了《雨霖铃》这首曲子。
《雨霖铃》寄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对开元盛世的思念,对伟大功业的思念。

 

附:

 雨霖铃,唐教纺曲名。据王灼 《碧鸡漫志》引 《明皇杂录》及 《太真外传》所记,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连日霖雨,栈道中听到铃声。他正悼念杨贵记,便作 《雨霖铃曲》以奇恨,叫伶人张野狐吹奏,因此流传于世。一百零三字。前片九句五十一字;后片八句五十二字。各五仄韵。调见柳永 《乐章集》。平韵则见 《阳春白雪》,杜龙沙词。
    又名 《雨霖铃慢》。双片一百零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前片第二、三句可看作一句,句法可作上四、下四或上三、下五;前片第七、八句可看作一句,句法可作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后片第八句可作上二、下六或上四下四,也可分为两个四字句



※※※※※※
<img border=0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4204468">
 [11楼]  作者:我心若云  发表时间: 2007/11/07 22:55 

公子文中提到的“十大宋金名曲”:

 

1、苏小小《蝶恋花》

妾本钱塘江上住,
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
燕子衔将春色去,
纱窗几阵黄梅雨。

斜插玉梳云半吐,
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
梦断彩云无觅处,(歌罢彩云无觅处,)
夜凉明月生南浦。(梦回明月生南浦。)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穿空),惊涛裂(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晏殊《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4、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6、吴彦高《春草碧》

几番风雨西城陌。不见海棠红、梨花白。
底事胜赏匆匆,正自天付酒肠窄。
更笑老东君、人间客。

赖有玉管新翻,罗襟醉墨。
望中倚阑人,如曾识。
旧梦回首何堪,故苑春光又陈迹。
落尽后庭花,春草碧。

7、蔡伯坚《石州慢》

京洛三年,花满酒家,浮动金碧。
友云缥缈清游,春笋新橙初擘。
天东今日,枕书两眼昏花,壶觞不果酬佳节。
独咏竹萧萧,者云团风叶。

愁绝。此身蒲柳先秋,往事梦魂无迹。
一寸归心,可忍年年形役。
上园亲友,岁时陶写欢情,糟床晓溜东篱侧。
手把一枝香,作萧闲闲客。

8、张先《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9、朱淑真《生查子 元夕》(或谓欧阳修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0、邓千江《望海潮》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 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 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
瓯脱昼空,兜零夕举(解), 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
<img border=0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512124204468">
 [12楼]  作者:西冷如锶  发表时间: 2007/11/11 19:47 

平仄方面说太多了,没有多从作者角度以及时代背景中去说。我的文章白夜星河不敢选,我亦写有诗词赏析。

※※※※※※
<font color=#8000FF> <font color=#8000FF> <font color=#8000FF> <img src="http://photo.xilu.com/pic.aspx?id=200612192947171"><p></P> <A href="http://www.winsir.xilubbs.com/"><font color=red size=5><b>欢迎光临春风花园http://www.m1m2.com/wenzhang/default.a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3963103294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