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帅写了很多理论性非常强的文字,引用了很多西方的理论来证明当代小说的现状和走向之复杂和令人困惑,我想我就不谈理论了,尤其是西方的创作理论,因为我对其缺乏研究,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把中国文学和外国的创作风格放在一起来研究,虽然传播学和比较文学也是我的教学内容,文化交流也是我研究的方向,但是我还是更注重文学的源和流的关系,更自然地相信我身边的作家和历史上的作家他们如何写才是我最有利的论据--文学是和时代一同成长的大树。
我不写研究的语言,写点读书的感受吧。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不仅赶上了先锋派创作的辉煌时期,而且清楚先锋派小说家是如何在伤痕文学的基础上打造了他们另具风格的作品。记得那是1978年,经历了十年的文化枯竭期我们走进大学,开始和一代文化名人共同揭开文学创作的新篇章。
第一次写作文,老师说"自由地写吧,这样的自由也许不会太久。"那时侯还不清楚文学是否会在一夜之间和我们一同重新走上断头台。
老师的话好象一颗火种,点燃了240人创作的激情也启迪了封闭十年的创作灵感,于是我们日夜兼程地写起来,同学们把简单的行李搬到公共教室的长椅子上,一个个好象蚕一样在那里抽丝劳作,诗词、小说、剧本、宿舍里教学楼的走廊里到处是展出的作品,那些剧演到了讲台上,老师们和同学们哭着看哭着评论,洪峰也是其中的一名作者,诗人高帆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都清楚感人的作品来自于生活,那时侯我们肯定不知道西方的哪些创作理论和流派但是我们在作家的摇篮中最初的耕耘就有相当美丽的收获,我想这是因为我们除了具备驾驭文字的能力外,唯一富有的就是生活的经历和思考的习惯。
象《人到中年》、《伤痕》那些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就是这样以悲壮的手笔把文化断层整十年的一代人的思考和悲惨遭遇展示在人们面前。但是这样总是面向历史的思考只是文学的一种使命,另外一种重要的使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没有被作家担负起来,那就是引领读者更清醒的准备迎接未来。
先锋派作家是比伤痕文学作家走得更远写得更深刻的一代,余华的转变不是风格的转变更不是刻意追求的流派的变化,那是因为他以敏锐的目光和警醒的思考透视出人的心理走向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他写文学的同时也写人学,他自然也是必然地回归写实,他十分清楚文学的根基何在。
至于残雪的卡夫卡,那就是评论家的界定罢了。
王小波的小说的确是富有更浓厚的神秘色彩,也更具有超越传统创作模式的新意,所以当王小波三个字冲击文坛时,他的小说正经让我挨了不少累,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读懂了他,但是我能证明更多的人没读懂他,当然,他完全具备可以写入史册的资格。
我对韩寒是感受很深的,对新概念作文的很多作品印象极好,因为文学具有感召和预言功能,因为作家具有揭示和评价的使命,所以我偏爱80、90后的文学作品,这是因为我的职业是教师。我更深刻的体验到文学的新生代是如何象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对着传统的一切开火,这是走过沧桑的文人不会再有的品性。至于张扬,那是文人的本色。
韩寒的小说给我国的应试教育敲了警钟,同时以其较大的文学效应推动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新概念作文写了一代人的思考和信念,这不是其他作家可以替代的创作。
儒帅说"中国当代小说在世纪初处于一个转型期,首先网络文学开始繁荣,由于网络上BBS和博客的发展,网络作家和网络小说数量大增,很多新人都是先在网络上发表了热门的小说,才受到文坛关注的。但是网络小说大多具有"大话"和"无厘头"的性质,与纯文学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由于新概念大赛和萌芽的影响日益扩大,由新概念大赛而名声鹊起的80年代后作家开始登上文坛,韩寒、郭敬明等已经在青年一代的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青春小说"几乎成为了畅销小说的代名词。80年代后小说家的创作除了强烈的青春气息之外,大都表现和张扬自我,对于他们来说,社会和历史观念已经被淡化,现实被搁置,而想象力得到强调,个体及其体验与感觉开始成为写作的中心。村上春树、杜拉斯、安妮宝贝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80年代后追求想象的真实,自觉的向唯美靠拢,但缺乏思想的深度,在艺术上也没有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中国当代小说正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困境,思想深度和文化意义的缺失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匮乏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未来在世界文学中无法取得一席之地的结症。"我想这样的评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我们中国的文学面对青少年的作品历来不多,青少年时代我在文学中最初认知的就是英雄,是成年人,是受教育的楷模,虽然读了很多名著,那大多都是古典作品和外国作品,我的孩子赶上了文学的繁荣时代,她不仅读小说还写小说,她的高考作文就是一篇小说,80后因为生活的局限思想深度欠缺但这没关系,他们在长大。青黄不接是现实,但是可不是新老交替问题,文化断层了,年轻的一代成长太快,中年作家徘徊在市场和净土之间,老一代作家苦于无力竞争大多失去激情,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不用担心文学死亡,时代在前进,文学是和时代共存的产物。
还有,纯文学到底什么样,能请教一番不?请不吝赐教。
[本帖已被三窟书屋女行僧于2007年10月14日19时25分56秒修改过] [本帖已被三窟书屋女行僧于2007年10月14日19时51分18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