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的乐趣 (说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是一名道士,他吸收儒学和佛教的内容,制定出了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构造出了道教的神仙谱系;他还结合自己的修炼实践,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理论。同时,他又是一位对中医发展多有创获的医学家,他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至今还受到中医学者的关注。他著有《孝经》、《论语集注》,又俨然是一位大儒。他身体轻捷,喜爱寻访山水,在那些偏爱武侠小说的人们心目中,又堪称是一位武林高手。他的书法作品《瘗鹤铭》,萧散淡远,也历来受到书法家们的推崇......他的身份实在是过于复杂,以至于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医学史、书法史,以及讲述古代养生术和政治谋略的书中,都难免要提到他。 而《南史》中记载的陶弘景,更突出的身份却是一位充满了神奇色彩的高明的隐士。他隐居在句曲山,沉醉在自然的山水之间,却并不完全与世隔绝。梁武帝常常派人去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他也参与谋划一些政治方面的事情,但却始终不肯到朝廷里去做官,被称为"山中宰相"。据说梁武帝多次催促他出山,有一次他画了两头牛托人捎给梁武帝。其中一头牛悠然自得在草丛中吃草,而另一头虽然头戴金笼头,却被人牵引拘束,很不快乐。梁武帝立刻便知道了他的心意。 陶弘景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梁武帝写信问陶弘景山中有什么,以至于他那么眷恋山林而不肯出来做官,陶弘景便用这样的诗来回答梁武帝。他说,山中多的是悠然飘荡的白云,这些轻盈的云朵只能他自己在山中愉快地欣赏,却无法拿来赠给梁武帝。那言外之意是说,只有他才能够深深体悟到隐居的乐趣,这种悠然自在的生活,梁武帝是无法理解的。 在《答谢中书书》这封回复谢中书的短信中,陶弘景更细致地罗列了山中的各种美景。他那种自信而骄傲的姿态,一如他写给梁武帝的回信中所表达的那样。他在篇末写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的弦外之音就是,自从谢灵运(封康乐公)以来,除了他自己之外,再没有谁能够真正地沉醉在这些奇山异水之中,体会大自然的种种乐趣了。也只有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能和他相仿佛,可见他的自豪与得意。 在陶弘景的眼中,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俯仰之间,最足以寄托自己的怀抱。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是一个充满了色彩的世界:溪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山中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常青。同时,大自然又是一个充满动感的世界: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儿们此起彼伏的啼叫声;夕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又争相跳出水面。陶弘景看来,这一切"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前面的描写与这句结合在一起,把陶弘景陶醉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而又怡然自得的姿态鲜明地烘托了出来。 陶弘景是深谙养生之道的。这篇短信中,把大自然写得山水融洽,动静结合,仿佛揭示了天地间神奇的自然规律。我们似乎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一点养生的道理。 陶弘景生活的时代,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往往隐居山林以保全自己,并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现在,城市的污染、工作学习的压力等等,也让人们更强烈地向往着山林。即使不能够亲身到自然的山水间去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如果我们能坐在教室里,让心灵安静下来,默诵一遍这篇《答谢中书书》,那感觉也是无比美妙的吧。
[本帖已被大地在颤于2007年10月6日10时50分19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