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七律-逢秋 下一主题:一场雨的湿
“诗圣”的忧世情怀
[楼主] 作者:大地在颤  发表时间:2007/09/12 11:09
点击:562次

 

“诗圣”的忧世情怀

 

         在历代画家为大诗人杜甫所造的画像中,最能打动我的,是现代画家蒋兆和先生的这幅作品。画幅中弥散开来的那种悲凉情调,诗人瘦削的脸庞,缭乱的须发,忧伤的眼神,硬朗的气骨,都让我感到这就是真实的杜甫的样子。

                                1

        我还曾经在河南新郑拜谒过杜甫的诞生窑,并且凭吊过他的陵墓。坐落在邙山一片荒凉的高地上的杜甫陵园中,矗立着一座低头沉思着的诗人雕像。那座雕像的神情,也充满了忧伤。

        杜甫是一位忧伤的诗人。这位诞生于盛唐时代的大诗人,虽然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生活体验,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大唐帝国的由盛转衰,诗人的命运便和整个时代人民的命运一样,被连年的战乱裹挟进了漫长的痛苦和不幸之中。

        杜甫对大唐帝国的振兴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年少时“读书破万卷”,就在梦想着辅佐皇帝取得超越"尧"、"舜"的功业,并改良时代的风气,让百姓过上一种淳朴而富足的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在诗中自认为并非等闲之辈,一定能够占据高位,有一番作为。("自为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有了这样的胸襟与抱负,24岁时第一次考进士不中的经历,并没有对他造成什么打击。落第后,二十五六岁的杜甫游历了今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登泰山而作《望岳》,就在此时。

        诗人在这首诗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登泰山时的感受。连绵雄伟的泰山,贯通齐鲁两地。它那苍翠挺拔的姿态,令人在远处就充满了向往和敬畏。诗人渐渐走近泰山,沿着曲折的山路不断攀登,越发惊奇地感受到了泰山景象的奇伟瑰丽。他甚至认为泰山乃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元素的结晶。高大的山峰,竟然让山南山北好像分别处在白天和黑夜中,它那种遮天蔽日的气势,让诗人感到的是怎样的震惊啊!站在高峰上,云气舒卷,仿佛从胸中流出。诗人只恐饱览不足,不由睁大了眼睛,而此时天色已经傍晚,归巢的鸟儿轻盈地翻飞在诗人的视野中。八句诗中,观察点不断变换,诗的境界也随之变化。“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是“应当”“"一定要”的意思。当年孔子登上泰山时,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杜甫自然也很乐于体验那种登上顶峰,俯视群山的风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杜甫坚定的志向和毅力,令人心胸开朗,顿生积极进取之心。这慷慨激昂,俯视一切,充满了少年精神的诗句,似乎也隐隐预示着诗人将登上诗国的顶峰。

         一切都似乎显示着一种上升的态势,然而现实很快就让这位诗人尝到了辛酸。公元755年的冬天,杜甫谋得了一个小的官职。他离开京城赶往奉先县去看望他的家人。北风呼啸,百草凋零。在寒霜中奔波的诗人手指都冻僵了,竟然连断裂的衣带也无法系上。就是在这次行程中,诗人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的社会对立。更让诗人感到悲哀的是,到家后,他的小儿子已冻饿而死了。这一切不幸,正像是强烈的地震到来之前的凄风苦雨,预示着盛唐大厦即将在剧烈的社会动荡中走向颠覆。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六月,杜甫举家搬迁到了鄜州。七月,逃出长安的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在今宁夏)即位。已经45岁的诗人只身前去投奔肃宗,不料途中遇到了安史的叛军,他被强行押解到了长安。《春望》就写在诗人第二年的春天。饱经忧患的诗人困居长安,这时才46岁,却已经像一位衰弱的老人了。战后的长安城一片荒凉,到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和灌木,虽然城市还在,但它却掌握在叛军手中。这时,绽放的花儿和啼鸣的鸟儿再也无法给诗人带来欢乐,倒更多地引起了他对国事和离别亲人的担忧与痛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从诗人斑白稀疏的头发,不难想到他无限忧伤、憔悴不堪的神情。

         政府军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这年的冬天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叛军的势力仍然在威胁着唐王朝。758年冬,为了平息叛乱,扭转败局,郭子仪等唐朝将领率领20万大军,围剿安禄山的儿子占领的邺城(今河南安阳县)。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叛军将领史思明却带领援军赶到。唐朝军队内部充满矛盾,迅速瓦解,被叛军打散。郭子仪的部队向南退缩,政府军开始到处抽取壮丁来补充军力。漂泊的诗人杜甫这时从洛阳赶往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目睹了当时的情况。

        《石壕吏》就写在这次旅途中。“有吏夜捉人”,说明这次征兵并非出于人民的自愿,而带有强迫的性质。安史之乱完全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造成的,而现在,他们又把战争的重担强加在了劳动人民的身上。老妇一家人中,三个儿子参军,两个战死邺城,家中只剩下了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儿媳妇、老翁和一个年幼的小孙子。老妇掩护老翁逃跑,自己却被军队抓走了。诗人只掠取了生活中的两三个镜头,透过对这一家人的不幸的描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同时,从这家人所表现出的坚毅和献身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平息叛乱的希望。

        安史之乱,让杜甫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让他的思想从对个人身世浮沉的感慨,转向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杜甫和人民一起经历着生活的各种苦难,这使得他的诗作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而具有了史的价值。所以,他才被后人尊称为“诗史”。同时,由于他用诗歌充当了人民苦难的代言者,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所以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忧伤,乃是他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忧伤。他对国家与人民的关注和热爱,让他成为了世界诗史中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9月12日13时58分29秒修改过]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209203.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七律-逢秋 下一主题:一场雨的湿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9/12 11:11 

河南和天骄有个“红树林子”和“大地在颤”,两位胸怀美好文采斐然的才子

 

 真不枉偶对河南和河南人的看好,呵呵

 先做饭,等会给小弟排版并细细拜读大作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3楼]  作者:诗剑无邪  发表时间: 2007/09/12 11:51 

不为物喜,不为己悲

 

此所以诗圣之成为诗圣。杜甫从对个人身世浮沉的感慨,转向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忧国忧民之心昭然,才造就了一代诗圣!

闻君高歌,大地在颤!

问好大地在颤君,愉快 :)

 



※※※※※※
 [4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07/09/12 14:05 

紧扣主题“忧世情怀”组织材料

 

 脉络清晰地读到了杜甫忧世的思想轨迹和作品的强烈思想性

 小弟这类文字确实很适合中学生结合课本参考阅读,这种写作很有意义

 加油哦 :)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
 [5楼]  作者:61.163.246.*  发表时间: 2007/09/12 15:38 

:)
不应该是在河南新郑吧?是巩义
 [6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07/09/12 21:50 

敬佩诗人
忧国忧民的情怀 :)

※※※※※※
飞翔需要体魄和毅力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1239185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