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江湖 □烟的重量 最近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关于“开发商江湖十种死法”,即:死于关系、死于概念、死于融资、死于拿地、死于速度、死于产品单一、死于多元化、死于研发、死于漠视未来、死于价值观。不管这类拷量是否正确,但至少给了开发商一个重要的启示:谁对死亡的问题想得最多,谁就能让企业活得更久。 应该说,最具“侵略性”的行业就是房地产。我们可以把围绕房地产所衍生和衍延的商业行为、社会环境、产业链等统称为开发商的江湖。 稍稍回顾一下房地产的发展历程,根据各阶段发展的要素及行业成熟的不同,不难发现开发商的成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土地致富的关系时期”,第二个就是“拿地找钱的资金时期”,第三个就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时期”。简而言之,开发商行走江湖的必备装备有三件:土地、资金、管理。排除国策对宏观经济市场的影响力,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区位地段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房地产行业在一个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里,注定要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上扬态势。因为住房永远也不可能像汽车、手机或电视,只要扩大生产规模,量上去了,价格自然会落下来。相反,它一直在作“质”与“量”的飞跃。“质”是指一方面它在改良开发商的开发模式;“量”则是指一方面它又在批量生产新的开发商(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其实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市场的必然。这种环境里,自然也形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饕啖与博奕,对于开发商和银行来说,资金链的品质将直接影响到赚钱的目的,而开发商的管理能力则成为衡量开发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说到管理,需要说明一下:现在的江湖已非个人英雄时期的江湖,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整个产业化时代的江湖。住宅产业化的导向结果,意味着开发商的江湖定位将从一个五脏俱全的开发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资源整合型的企业。有一些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著名的江湖人才管理“四马效应”,即:提拔了溜须拍“马”的,断送了单枪匹“马”的,重用了指鹿为“马”的,累死了当牛做“马”的。另外,我们再看看品牌管理对于开发商的意义,先看一下这个“品”字,对于一个有品牌意识的开发商而言,它包涵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对于房地产市场,它实际上呈现了一种最原始、平衡的江湖结构——开发商、代理中介和业主;对于开发商的江湖地位而言,它又代表了江湖之内飘荡的三种声音——品德要好,品质要硬,品位要高。无疑的,这“三架马车”形成了开发商的价值取向,而幸福感则成为开发商的终极产业。 除了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制造和提供生活的上佳状态和幸福感才是开发商的终极责任,这份责任的维系靠的是一份“江湖契约”。这份江湖契约代表了开发商与政府、代理中介以及银行的合作关系,并让这种关系显影在业主的喟叹与感动之上。所以,这份契约不仅是一份包含幸福指数的公约,同时也隐匿着一句非常巧妙的江湖暗语:想把事业做大,就要把事情做“小”。 因此,不管开发商的江湖多么波云诡谲,无论开发商如何改变开发模式,开发商都必须持有这条信念。 人若要献身于信仰,就不能止步于征途。开发商在江湖征途中,既要有平衡各种利益的精明头脑,又要怀着一颗造福社会的良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商的江湖身份不是目光狭窄的镖局趟子手,而是一名志向远大的武术信徒。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6月3日6时4分38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