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质本洁来还洁去 下一主题:彩民故事 彩民张三的故事
千古一哭唱绝情,红销香断有人怜!——以此悼陈晓旭(此帖不参与万元帖主贴,只作为原创回帖)
[楼主]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2007/05/18 23:47
点击:392次

   

 

             千古一哭唱绝情,红销香断有谁怜?--我所喜欢的越剧唱段"黛玉葬花"    (文:单纯女人)

 

                 王文娟演绎的"林黛玉"

 

        记忆中能将《红楼梦》中林黛玉演绎得举世认可的,首先是老越剧演员王文娟。

        那不是八十年代初,就是七十年代末。那时的一个夜晚,我和小伙伴们随了哥哥姐姐们渡过小清河,步行几里地,去我村北几里地外的高青县的一个村子里第一次看到了王文娟和徐玉兰主演的电影《红楼梦》。那是我的小小少女时候,也是我这个北方人第一次听到吴侬越语。情窦将开的我,那时不仅很快被令人叹息的爱情悲剧打动,并且从此喜欢上了那段长长的越剧唱段--《黛玉葬花》。

        记忆中我从小并不爱看戏剧影片,但首次看越剧《红楼梦》还是被深深剧情和演员的细腻表演打动了,可见越剧这一剧种有着揪人的魅力。

        想起后来看的一些越剧《追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我真想说出自己对越剧的最直观感受--哭剧。越剧的唱腔和吐字特点以及声音效果那么适合人们的悲痛哭泣,而事实上,最出名的越剧唱段《化蝶》,《葬花》等也都是那些哭腔的。越剧唱腔中哭腔的表现力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著名曲作家王立平在创作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表现黛玉葬花《葬花》时,也不得不融入了不少的越剧唱腔因素。在何占豪和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中,从引子,间奏,到各部分更是大量使用越剧唱腔的元素,有的段落甚至完全越剧化,比如呈示部的"长亭相送",发展部的"楼台相会"以及再现部的"化蝶"等乐段都主要由越剧唱腔组成。

        像我当年那样生在红旗下天天哼着"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不谙世事的小丫头都能被越剧演绎的四大悲剧之一深深打动,可见,悲情更容易打动人心。

        越剧《红楼梦》让我和几代人走近了《红楼梦》记住了林黛玉,记住了王文娟。

 

                  越剧唱段《葬花》

 

         而将越剧的哭功淋漓尽致地发展到极点的当推为我所特别喜欢的越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唱段了。

        我对"黛玉葬花"唱段于年少时候一听钟情后,又在整个姑娘和少妇时期将这种钟情进行了下去。未踏入幼师行业没学音乐之前,那是安静入情的欣赏,等学了点识谱等音乐知识,立刻活学活用,从那时十分流行的歌本上完整誉抄下词曲,天天视唱并结合脚踏风琴弹奏,硬是把那婉转到极点的葬花唱腔给啃了下来。

        现在比较乐观的我年轻时候却那么多愁善感,那么喜欢一些悲情的音乐。这《葬花》我常常自己弹着,哼唱着就进了角色,似乎那荷锄伤感,哭断柔肠葬花的人就是自己。常常会哼出满口的哭腔,挂了晶莹的泪滴。

        要说最容易表现越剧唱段哭腔的,要算每个乐句的尾部了。那些结尾,它们不是长长的单音符,就是长长的颤音和婉转的小和弦变奏音袅绕着一个尾字缭绕不绝,像极了嘤嘤的哭泣和断肠的呐喊。比如葬花唱段的第二句"红销香断有谁怜"中那个"怜"字的旋律,就是如泣如诉的哀怨调子。而到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中的尾字"逼",音高较高,像控诉,像呐喊。到了"他年葬侬知是谁?"和"花落人亡两不知"唱哭的就不仅仅是林黛玉自己了,包括旁边的贾宝玉,也有我们这些一百多年后被沉浸在这悲剧中的现代人们。

        多愁善感不幸早夭的林黛玉为情而死,凄惨绝望而去,香销玉损的她千古一哭"黛玉葬花",却并非红销香断无人怜,相反,怜她的伤情的贾宝玉仅仅是第一个,一百多年来更有无数的后人。

        自古最苦是伤情,为之多愁善感抑郁憔悴的女子数不胜数。"黛玉葬花"属于古代的悲情,现代人上演这种悲剧的不多,但很多的女人依然会怀抱"花非花谢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的情怀。

        人们总是喜欢用"花"来形容女人。是啊,女人的容颜和情怀也确实容易像花一样开期一过,渐渐香销玉损。而只要是女人,无论古今都会为情而生,为情而在。现代的女人,虽然生活给予了足够的个人自由和幸福条件,但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地域和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阻碍以及爱情中种种不可避免的曲折,还有开放多元的爱情观念,使得我们虽然没有黛玉的凄惨结局,但也总有一些无奈的苦楚。我们虽然不会为之伤情到丧命,但骨子深处哼着"红销香断有谁怜"的忧郁旋律。

        黛玉的悲剧和眼泪终赚得千古的怜惜和怀念,而我们一般女子的呢,恐怕要真的唱起"红销香断有谁怜?"了,谁叫我们没有生在曹雪芹笔下呢。哦,正所谓平衡吧,我们没有遭受黛玉那个时代的千古一哭之伤情,当然也赚不得那样的怜香惜玉。那就像现代独立女子那样"顾影自怜"吧。

 

                    陈晓旭,将《葬花》演绎到极致 

 

         戏剧这样明显的表演形式都能令王文娟塑造的黛玉一角深入人心,这一方面赖于王文娟精湛的演技,另一方面则是故事本身的感染力。但无论如何受了感染,由于戏剧这一形式的局限性,我们没法感受到更加丰满真实活脱脱曹雪芹笔下的那个才气女子林黛玉。

         而机会来了,改革开放后文化复苏,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人们正好热衷于影视文化的时候成功拍摄,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以其内外兼具的形神备似简直从古典名著中走了出来。

         果真的是那个尖尖下巴鹅蛋脸型的古典美女!果真的是那个柔柔弱弱一瞥一笑都颇带风流的才女!果真的是那个一颦一蹙都难掩忧郁的悲情佳人!果真的是那个情感细若游丝的多情胚子!果真的是那个性格和心劲都若不禁风的弱女子!

          等我们随着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作曲的那段充满悲愤和哀伤的长长前奏进入剧情,亲眼看到陈晓旭演绎的那个忧花愁月的女子吟着千古悲词《葬花吟》的时候,我们满怀怜惜地感受到:黛玉,这就是黛玉了!

 

                   芳魂已逝,举世《葬花》送佳人

         或许,生活中的陈晓旭和银幕上的林黛玉太酷似,所以才终于让我们形神酷似黛玉的当代佳人在病魔面前拒绝尝试积极的治疗,最终入空门真的一缕香魂随风而逝!

         当年陈晓旭荷锄滴泪唱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时候,亿万观众哪里想得到如今却成了成千上万上亿的红迷们在默默哼着《葬花吟》悼念着她?!

         芳魂已逝,我们哼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该是对佳人最好的安慰了!

          


 

  



※※※※※※
我手写我心,我歌咏我情
我梦抒我爱,我情言我志一代天骄>、

  主 题 作 者 大小 发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