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行为艺术的最佳融合
------我看蓝天的《黑壮三章》
"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毛诗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所谓的"志",就是诗人内心的感情的抒发。诗歌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散文(这里指游记)也不例外,同样也是思想的反映,感情的产物。
"言为心声"在蓝天的游记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出身军旅生涯的蓝天阅历丰富,见识广博。无论是他的议论文还是游记都处处体现出一种道义与责任。尤其他的游记,在体现着与山水的交融的同时,你可以深深体会到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读着蓝天的文字,似乎在品读着蓝天的人生;读着蓝天的文字,一种责任感会油然而生;读着蓝天的美丽的图片,心中就会生出一种向往;听着蓝天为文章配的音乐,心中便会生出许多遐想。深情的文字,美丽的图片,美妙的音乐总会使你掩卷深思......
从2005年9月3日的第一篇游记《神秘的大瑶山 --大瑶山系列》开始,到2006年3月的《为了战神不再光顾--厦门游记系列》,2006年12月的《进山 --滚贝侗乡行系列》,一直到今天的《黑壮三章 --中越边境游记系列》都充分表现了作者关心自然环境,关心边陲少数民族,关心祖国兴旺安危的拳拳赤心。作者能够以民族兴旺,百姓和乐,祖国安危为己任,来源于作者深刻的思想根源。蓝天来自大山的怀抱,他是从一个贫穷的山沟里走来的大山儿子。贫穷的山沟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奠定了作者立志改变山区面貌,让像故乡一样的山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决心。作者从贫穷的大山里走来,在解放军这座熔炉里锻炼成为一名坚强的蓝天卫士,更增加了他对祖国人民的热情道义和责任感,所以无论他走到那里,都没有忘记山区人民的贫瘠;无论他走到那里,故乡母亲的深情而贫穷的面容都时时激励着他。正是这样的心情和意志使得作者在自己游记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山里人民的关心关怀和同情,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希望大山里的人民能够过上像我们一样的幸福生活呀!读蓝天的文字,你可以感觉他不是用语言用文字来表述内容,而是用心血用泪水来描述心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是为了认识黑衣壮才去那坡的。 因为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支壮族的支系,在那片大石山区极其贫瘠的土地上,不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强乐观的生活着;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得到发展。这令我深思,令我钦佩。"正是他"言为心声"的一个写照。这种言为心声的写照,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不是刻意,而是自然。
寓情于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蓝天游记的突出特点。
古人说,诗歌的"志"是诗人心中的一种感情。"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对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概括。"诗缘情"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蓝天的游记不是诗歌但又胜似诗歌,那是从心底流荡出来的心的诗歌,因此,它比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感情"更进了一步,是感情向思想的升华,还包括作者的理想、抱负和情操等更深刻的意义。
作者的情感的抒发在文章当中似乎找不到一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呻吟,也很少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感慨。作者往往是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间接抒发情感:
(1)寓情于叙、依附于事物的叙述来抒情。
这种方式通过对事物叙述的详尽完整,常撷取事物片断,由此生发开去,寄情其中,使其流荡着较浓的"感情色彩"。例如:"九分石头一分地",这是黑壮人家居住环境真实的写照。曾有一个故事,一山民在石山里开垦了十块土地,当他清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却发现少了一块地,又重新数了几遍,依然是九块地。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捡起放在地上的草帽回家,草帽拿起来,一块地露出来了,原来草帽底下还藏着一块地。还有更为形象的说法,那就是"一顶草帽三块地",对于亲眼看到过黑壮人家的土地的人来说,那是一点都不夸张的。石头缝里,只要有点泥土,便会种上玉米、小麦等耐旱的庄稼。去吞力屯的路上,看到一个个大天坑似的陡石壁的缝隙中长出的玉米,不得不佩服这个地方生命力的顽强。
这段叙事,没有一句孤立的"抒情"语句,但是,整个"叙述"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你只要读读"一顶草帽三块地","石头缝里,只要有点泥土,便会种上玉米、小麦等耐旱的庄稼。去吞力屯的路上,看到一个个大天坑似的陡石壁的缝隙中长出的玉米......"等语句,你就立即会感到它那洋溢着的抒情气氛。对这块土地上生存着的黑壮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与歌颂。这就是把"叙事"、"抒情"结为一体,使之"水乳交融"。
(2)融情于景,依附于景物抒情。
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教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话。事实上,正如他说的那样,在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一般记叙文里的山水草木等的描写中,无一例外地都饱含着作者的真情痴意,我说蓝天的游记"万水千山总是情",也并非夸大之辞。
"一条干净的新沥青路直铺向吞力,黑色的路面与两边黑色的大石山,就是这里的主色调。"
"回望山寨,夕阳的余辉从对面的山顶投射到村庄的屋瓦上。没有听到车水马龙的喧嚣声,也没有看到牧童在牛背上吹着晚笛悠然回家的田园风景,而我看到的,是妇女们背着巨大的柴火捆、背着猪食牛草蹒跚而归的脚步;看到的,是十岁左右的少女们从山脚下的水柜里清洗完汗水挑着水担回家的身影;看到的,是背着小孙子的爷爷们的希望的眼神。我还看到,村子里埋葬祖先的那一堆堆坟土,就在村民居住的房屋旁边,似乎祖先时时处处都在保佑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过上平安足食的日子。"
那里去村屯的山路,"似乎一直伸向遥远的云端",那里黑山黑水黑衣服...... 透过蓝天对景物的描述,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作者 对这里山水土地的挚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艰苦地生活在这些黑石土地上的人民的满腔深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借自然景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说,《黑壮三章》是我们关注贫穷、关注土地的一篇激情文字,更是西陆人关注少数族群、关注祖国边远地区的真情再现。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万水千山总是情",蓝天对自然景物客观而真实,生动而细腻的描述,似一股涓涓细流流入读者的心中,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蓝天游记的制作精美可以说是开创了西陆的先河,从开始的文字和图片分离到文字和图片的融合,在到后来的精美网页制作,以及音乐背景的搭配,为文章的内容增添了十分的色彩,构成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所以我说蓝天的游记是思想行为艺术的最佳融合。
蓝天游记的特点不仅仅是这些,要说的还很多,诸如,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特色,以及平实朴素的语言等等等等,这些在以后再做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