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反腐倡廉"从我做起 下一主题:红楼三玉
古史杂识之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楼主]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2007/04/20 14:05
点击:1168次

<!-- 以下内容由sohu社区为您保存 -->

菜九段

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及《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对吕太后之兄吕泽的定语是“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但仅有此定语,而无实际战功,则不足以服众。是否因为吕泽是吕太后之兄而享有了其不应该享有的名望呢,抑或另有隐情,其实际战功被人为地淡化了?细考《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氏战功受到人为淡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吕泽于汉定天下后受封为令武侯,说明他在武功一道上建树可观。而在《史记》的主要篇章中,吕泽的这一称号并没得到有力的材料支持。幸亏司马迁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下简称《功臣表》)时,录用大量朝廷档案,从而为吕氏的功劳,保留了一些蛛丝马迹。现在根据这些有限的史料,让我们来看一看,吕氏、主要是吕泽,在秦楚之际究竟做了哪些事情。
一、 吕氏武装的存在理由及其组成
吕氏武装应该在反秦作战时期就已存在,而有关吕氏主要是吕泽在反秦战事中的作用,却史无明文。依《功臣表》的说法,吕泽也仅是以刘邦客的身份参与反秦事业的。此界定显然与其佐高祖定天下的评语不符,更不支持其作为一支独立武装的事实。但《功臣表》记东武侯郭蒙有“属悼武王,破秦军杠里、杨熊军曲遇”一事,表明吕泽是带兵将领。在《功臣表》的“某属某”句式中,后一某字,代表了一支独立部队。如乐成侯丁礼属灌婴,台侯戴野属将军(刘)贾,赤泉侯杨喜属淮阴(韩信),等等均是,而该句式后面提到的三人,均在一个时期作为一支独立部队作战。依此例,有人属吕泽,亦表明吕泽武装的独立性。郭蒙是在反秦战事中唯一被明确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人,在楚汉战争中被直接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人就多了,如丁复、蛊逢(《汉书》作虫达)、朱轸、冯无择、周信、吕婴。值得注意的是,博成侯冯无择是悼武王郎中,成陶侯周信为吕氏舍人,这两个职衔在刘邦功臣中为数不少,充分说明了吕氏亦自有一套完整的官职体系。至于丁复为大司马一职,与刘邦体系迥异,倒是项羽部有大司马曹咎、大司马周殷,此事表明,较之刘邦集团,吕氏所部的官职更接近楚制。上面提到的这些人,并不能穷尽吕氏武装组成人员的全部,因为所有没有标明属性的功臣,都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属于刘邦。但只要考虑到吕氏是一支独立部队,那些原本被认为属于刘邦的功臣及功劳,或有相当一部分要考虑其是否属于吕泽了。
刘邦的主要战将的击秦记录,现有记载不外乎曹参、周勃、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而傅宽、靳歙的事迹主要在楚汉战争时期。根据《高祖本纪》及《曹相国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樊郦滕灌列传》,刘邦起兵之初的作战轨迹大致可以确定。但《功臣表》中一些人的早年事迹,则与上述内容不符。据《高祖本纪》,刘邦于秦二世元年九月起兵,此月为当年的最后一月,刘邦的作战似只有战胡陵、方与(《汉书》将此事放在二年,与《秦楚之际月表》同),余均不可见,亦不可能。那么,在此年参加刘邦部、又非起事于丰、沛、砀者,均应考虑其加入的是刘部的支属吕泽部。具体来说,这些人有陈豨(前元年从起宛朐)、阿陵侯郭亭(《汉书》作河陵侯,前元年从起单父)、菌侯张平(同前)、厌次侯元顷(前元年从起留)。只是在秦二世二年,刘邦才于上述地点作战。倒是吕氏的作战范围到过单父,其证据为《惠景间侯者年表》有成陶侯周信,其“以卒从高祖起单父,为吕氏舍人”。这里,单父与吕氏得到了有机的联系。如果说上述记载是可信的话,只能认定以上人等所加入的是吕泽部队。
另外,信武侯靳歙亦为从起宛朐者,估计当时是陈豨部下(理由详后)。成侯董渫功比厌次侯,亦可能属吕泽。阳陵侯傅宽从起地横阳,亦非刘邦作战轨迹,只是其从属时间不详。汾阳侯靳强“以郎中骑将前二年(即秦二世二年)从起阳夏”。而与阳夏地望相近处为雍丘,估计刘邦与项羽战秦将李由于雍丘时,吕泽所部或在阳夏作战。(《汉书》之功臣表,以靳强为前三年起栎阳,显然是误记。因为栎阳在咸阳以东,刘邦于汉元年至霸上,前三年不得至此。)在前二年加入刘邦武装的功臣还有谷陵侯冯溪,起事地点为柘。《惠景间侯者年表》之梧侯阳成延从起郏,时间不详。前述四地在刘邦及其主要战将的作战轨迹上均无所见,则可认为其以加入吕泽所部而间接加入到刘邦的阵营。
功臣官职或出身中还有“二队将”、“越户将”、“越队将”、“慎将”诸职衔的人等若干,笔者以为他们可能大部或全部与吕泽有联系。因为除了二队将外,还有上队将之称,祝阿侯高邑即是以上队将入汉。是否可以把吕氏所属部队看作为刘邦的二队,此问题向来无解,但也应该考虑存在这种可能性。因在司马迁的叙述中,似未将吕氏铁定为刘邦的部下。所谓“客”也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也好,均表明了吕氏拥有某种自由度。不知此自由度是吕太后掌权后刻意美化自己家族,还是事实原来如此。今不妨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这种身份的人有河阳侯陈涓、东茅侯刘钊、曲成侯蛊逢、柳丘侯戎赐二队将,海阳侯摇毋余越队将,博阳侯陈濞刺客将,东武侯郭蒙越将军,贳侯吕元越户将,绛阳侯华无害越将,等等。如果吕泽所部并非天然是刘邦的部属,则其称二队亦甚相宜。
《功臣表》中有一个称呼曰“连敖”屡屡出现,笔者以为此官职属于吕泽所独有(或其部以此官职命名者众多)的可能性较大。《惠景之间侯者年表》中有俞侯吕它父吕婴以连敖从高祖破秦,日后,又因与吕氏有牵连受诛。这人极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甚至族人,该表又称此人功比朝阳侯。而朝阳侯华寄又恰好是以连敖入汉。所谓功比某人,往往表明两者经历战功相似,有较多的可比性。前面提到的郭亭、戎赐也是连敖身份,而且极可能为吕氏部属。《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就称,河陵侯郭亭“定三秦,属周吕侯”,透露出郭亭的早期归属或就是吕泽部下。另外有连敖身份者还有隆虑侯周灶、广严侯召欧、祁侯缯贺(只是此人是在汉三年才加入的)。另有煮枣侯赤,“以越连敖从击秦”。当然,刘邦部也有可明确指认的连敖,即入汉后的连敖韩信。但入汉之后,刘、吕两部应该合为一体了,届时该职衔为两部所通有,亦属寻常之理。
细考刘邦部骨干将领曹、周、樊、郦、滕、灌诸人,在灭秦前,没有率领骑兵作战的经历。而《功臣表》中,以骑将身份击秦者为数不少,根据吕泽部的官职体系更接近楚制,估计这些为骑将或骑士的功臣原或属于吕泽。因为在楚汉战争中,留守关中的楚将有多人是以骑将身份加入汉军的,如吕马童、杨喜、杨武、王周。而肯定为吕泽部的丁复属下朱轸以骑卒降翟王、虏章邯;可能为吕泽部的靳强,即是以郎中骑将加入的。另外,傅宽更是以魏骑将的身份加入刘邦系列的;靳歙有两度对秦军骑兵作战的记录。而以《功臣表》校之,有连敖历史的人,又兼有骑兵色彩的就有广严侯召欧。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反秦战事中,出身骑兵的功臣,均可能为吕氏部属。这些人有清阳侯王吸、宣曲侯丁义、武强侯庄不识、乐成侯丁礼、纪信侯陈仓、张侯毛泽、南宫侯张买之父张越人。
在刘邦功臣中还有两人为不愿属刘邦者,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值得关注。其一为王陵,其二为雍齿。在《陈丞相世家》中,王陵被描述为独立起兵于南阳,一直到汉攻楚时才加入到刘邦阵营。后人多尊奉此说。事实上,他也是早年追随刘邦起事于丰者。《功臣表》的记载表明了这一点,“王陵以厩将别定东郡、南阳,从至霸上”,与《陈丞相世家》不符。那么真实情况很可能是,王陵与吕泽在一起作战。这种可能性极大,因为王陵过去的地位当在刘邦之上,起义后不愿属刘邦,亦在情理之中。王陵事迹的歧记,或都有一部分真实,非可视任何一种为凭空捏造。因为其既不愿意属刘邦,却又是从起于丰者,这就存在追随吕氏起义或始终与吕氏在一起的可能性。从《高祖本纪》及其它人的专门传记中,看不出刘邦部在反秦战事中有分开作战的迹象,唯一的例外是郦商在刘部攻克南阳后别将定汉中。但根据王陵的事迹,刘邦部或曰刘邦系列的部队肯定有分兵作战的事实。只是,王陵与吕氏的关系也不是如此轻易能定的。吕太后称制时期,王陵坚决反对王诸吕,就不支持其曾为吕氏旧部。但其从起于丰,又不愿意属刘邦一事,终究要有可协调之人之地使之可以容身。而这个人,从逻辑上来说,就应该是吕泽。 再来看雍齿的事迹。雍齿为刘邦部的叛徒,在秦二世二年时,他背叛刘邦,以刘邦不多的根据地之一——丰投降了魏国。刘邦得项梁人力支持后,收复了丰,雍齿就逃到魏国去了。但据《功臣表》,到了秦二世三年,他又重新加入了刘邦部。刘邦对雍齿恨之入骨,甚至于到了已对雍齿论功行赏后,还不肯宽恕当年曾追随雍齿叛变的丰地百姓。如此看来,雍齿的再度加入,极可能是加入到由吕泽统率的刘部支脉,其时间正是刘邦西进之时。
总之,吕泽部的人员构成极其广泛,其吸纳远方同盟者的作用显著。在《功臣表》中有不少的越族将领,可能就是由吕泽部的吸纳,而加入到以刘邦为首的反秦阵营的。而这些人员的加入,对日后吴芮部将梅鋗最终助沛公破武关,起了关键作了。而陈豨于起兵之初就拥有五百人,傅宽原为魏将,靳强原有千人;陈豨等人的加入,使得刘邦部队的实力大增,为其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二、 吕氏在反秦战事中的作用
据前所论,吕氏部队应该是存在的。那么,其在反秦战事中究竟起过什么作用呢?现只能从刘邦及其核心武将的战绩之外寻求被历史遗漏的蛛丝马迹。
秦二世元年九月,沛令欲以沛反秦,使樊哙召刘季于芒砀山泽间。估计当时吕泽等吕氏族人亦随刘邦隐于彼处。刘邦随樊哙赴沛,吕泽则可能率众从山泽中走出来略地,作战于宛朐、单父、留等地。宛朐在沛县西北数百里外,单父在沛与宛朐中间,留在沛县以南。欲在这样一个相当短的时间里,在如此大的范围作战,没有骑兵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吕泽因何机缘,在起义之初就开始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骑兵,故能胜任这种大范围作战。可以认为,在秦二世元年九月这个短暂的时间里,吕泽没有与刘邦很好地协同作战。两部真正配合作战,应该是二年开始以后的事。
在秦二世二年,吕泽部肯定参加了与刘邦共击薛的战斗。在击薛战斗及其后坚守丰的战斗中,刘邦重创或全歼了秦泗川守的武装,这里当有吕泽部的一份功劳。与项梁合军前,刘邦部对章邯军的作战,不知吕泽部参加了没有。但当时刘部也是势单力薄,估计会倾其所有,与新胜陈胜、士气正旺的章邯作战,没有吕泽部的参战,是难以想象的。项梁立楚怀王后的对秦作战,估计应该有吕泽参加。那么,战东阿,战亢父,战濮阳等等战事,都有吕泽的份。据《惠景之间侯者年表》,吕泽部下冯无择参加了击雍丘之战。只是不详此战是项羽、刘邦击李由于雍丘之战呢,抑或楚汉战争的击雍丘之战。至少,在刘项战李由时,吕泽部或南下击阳夏与柘,此举或为拓地,或为配合作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刘邦为砀郡长,助宋义援赵、西向灭秦。刘邦的第一出击是为援赵楚军开辟道路。这里的战斗,吕泽部基本上都参加了,郭蒙就曾随其战秦于杠里,与樊哙、曹参事迹相同。在傅宽的功劳薄上还有取安阳的记录,此地为《高祖本纪》及《樊郦滕灌列传》等所无。估计这一行动是吕泽部单独完成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日后项羽杀宋义于安阳,即为此地。说明刘邦部的行动,是为援赵楚军取得前进阵地。有关刘邦部与秦东郡尉的战斗,最乐观的记载也只是大破东郡尉军于成阳或成武南。比之王陵的“别定东郡”尚有一定的差距。其“别定东郡”之说,表明其与刘邦部的战东郡尉并非一事。从字面上来看,王陵行事相当于一支独立部队。当时刘邦部众多核心将领尚未能独当一面,估计王陵亦不得有此殊荣。如果王陵部队不是吕氏之外的部队的话,那么极可能与吕氏是同一支部队。笔者曾作《刘邦西行入关的战争线路与历史功绩辨析》(《淮海文汇》1996·10),指出刘邦在正式出击前曾为援赵楚军作过开辟前进线路的贡献。其中的主要战斗即为击东郡与王离军,刘邦部的主要将领曹参、樊哙等均参加了此行动。但其后,刘邦就移师昌邑一带,而不及定东郡。如果王陵是与吕氏协同作战的话,那么,吕氏在与西进的刘邦部既配合作战又分头行动的战略作用就相当重要了。在刘邦不及定东郡的情况下,或因为其有更重要的战略使命要完成,由吕泽部接手继续在东郡的战斗,亦甚合情理。不仅如此,吕泽、王陵部还有可能继续为援赵楚军扫清道路,甚至于跟随过河击秦。从地理上说,这样做也非常合理。因为项羽率军北上的同时,不及定东郡的刘邦已率军南下。而项羽过河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有过战斗,那么其道路的开辟却必须有人完成。也许吕氏就是在这一时刻暂时加入项羽部,或先于其渡河攻秦。项羽当时是楚国上将军,他有权征用刘邦的部队或其盟军。
刘邦本人在西进途中并未能行进到赵地,据他在鸿门宴对项羽的解释,刘与项的战略分工为,刘战于黄河以南,项战于黄河以北。刘邦及其主力肯定没有北渡黄河,但《功臣表》表明,刘邦势力又肯定有机会北渡黄河,并在赵地扩大了队伍。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背叛刘邦的雍齿,于此时就以赵将的身份重新加入加入刘邦势力。因赵地均在黄河以北,故而他的加入支持了刘邦势力有过河击秦的事实。除雍齿外,还有阳都侯丁复亦为在秦二世三年加入刘部的赵将。丁复的加入地点是邺(今河北省邯郸与河南安阳之间),地点在黄河以北。而据《高祖本纪》,刘邦部击秦活动的最北区域也只是白马(今河南滑县),且在黄河以南。刘的盟军吕氏军,则极有可能渡河击秦。尽管此问题的提出实在匪夷所思,但不作此解释,则无法面对丁复加入刘邦部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汉书》以丁复加入刘邦部的地点为薛,其身份为越将,但未给出加入的时间。很明显,如果丁复是如《汉书》所称以越将于薛加入,则时间肯定是前元年或前二年,之所以不提时间,是因为司马迁的说法是以前三年从于邺而非从于薛。班固以意改《史记》处甚多,《功臣表》尤其明显。而《汉书》对雍齿的赵将身份就没有改,既然雍齿可以是以赵将身份加入刘邦军,则丁复亦可。甚至于丁复就是由雍齿的关系,才加入到刘邦阵营中来的。丁复事颇不简单,《史记》、《汉书》均标示其受封七千八百户,此人的功劳当在樊、郦、滕、灌之上,居然除《功臣表》外,再不见其有何功绩。可以肯定其或在反秦战事中很有作为,或是因为由赵将转入刘邦阵营,起始地位就相当高,否则无法解释其最后的功劳。总之,由于《史记》、《汉书》的记载出入,丁复是否肯定于薛加入,无法确定。 那么,只要刘邦阵营中有赵地的部队加入,其渡河救赵的可能性就不能排除。 对于丁复,顾炎武曾经提及,其曰:“楼烦即赵西北边之国,其人强悍习骑射。《史记·赵世家》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于西河而致其兵。致云者,致其兵而用之也。是以楚汉之际,多用楼烦人别为一军。《高祖功臣年表》,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而《项羽本纪》,汉有善射者楼烦;则汉有楼烦之兵矣。”(《史记会注考证》引)以顾氏的说法,楼烦的起源为战国赵地,则赵地出善射之人。而这个丁复,正是以楼烦将的身份入汉的。出身赵地的丁复为楼烦将,显然较之于出身于薛的丁复为楼烦将更有说服力。
其实,即使是刘邦部渡河击秦,也不算违背楚怀王的命令。楚怀王任命宋义为楚上将军,诸别将皆属。表明宋义有权调动楚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刘邦自然也不能例外。而刘邦受命后最初的军事行动,正是帮助援赵楚军打通前进道路。那么,刘邦部或者其协同部队过河击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在《秦楚之际月表》中,就有刘邦军“救赵至栗”的记载。只不过刘部至栗本身却与救赵无涉。但其早期行动是救赵行动的组成部分,则毫无疑问。《张耳陈余列传》称“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则项羽破秦前的钜鹿下已有三个外国及代地之兵。燕指燕王韩广部将臧荼,齐则非田荣所辖,或为原在赵之田间、田角部,或还有与田安、田都一样,因不满田荣的龟缩自保政策而擅自出兵救赵的齐军。这个“楚”字,前人以为有误 ,但应该考虑确实有这么一支、甚至几支部队存在,其或是棘蒲侯陈武部,或是定秦东郡之吕泽、王陵部。总之,吕泽部过河救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王陵确实是吕泽部属的话,吕泽部则又参加了攻击南阳的战斗。至于雍齿,虽然其受汉封有策略的考虑,但刘邦亲口说其功多。以刘邦早先的分封原则,击秦之功居先,雍齿的功多是否包括了击秦之功,不得而知。只是从道理上来说,应该如此。
刘邦部在取得了陈留积粟后,于西进前又有一个向北作战的动作,行动最远处,达到了白马,此地为今河南滑县,就在黄河南岸。此作战显然与西向击秦无关,估计在这次行动中,迎回了在河北作战的吕泽部。因为刘击白马为秦二世三年二三月间的事,此时距项羽破秦于钜鹿已过了三月,吕部从河北前线撤下亦无关紧要。从郭蒙击杨熊、及王陵于南阳作战诸事看,吕泽部亦参加了刘邦击南阳及攻武关的战斗。然后,吕泽部同刘邦入关战秦,最终灭秦。
三、 吕氏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
有关吕氏在楚汉战争的作用,《功臣表》倒是有记载,其曰:“还定三秦,将兵先入砀,汉王之解彭城,往从之。复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另外,《项羽本纪》补充提到“是时,吕太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在日后记载中的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之说皆源于此。此言亦是吕泽在军事上独当一面的重要依据。可以肯定,吕泽在秦灭后的主要角色仍然是带兵打仗。
 那么,吕泽的战争作用又是如何呢。首先,他肯定参加了汉定三秦的战争。汉元年八月,刘邦发汉中军击三秦,吕泽参与其事,这有《功臣表》的记载为证。《高祖本纪》以三秦王中的塞王、翟王为投降汉王,而《功臣表》明确记载,旧赵将丁复俘虏了翟王董翳。其实俘虏董翳的还不是丁复,而是朱轸,此人即是悼武王吕泽的部下。此记载将此功劳同时记载在两人名下,表明当时丁复已浸浸然成为吕泽部下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队。 参加了三秦之战的吕泽旧部可指认者尚有东武侯郭蒙。三秦之战在《史记》中着墨甚少,似乎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三秦之战亦相当不容易。刘邦军事集团的所有重要将领基本上都参与了三秦之战。汉军出陈仓时,遇三秦兵阻挡,刘邦甚至于准备退兵,只因寻到另外的出路,才重新发动进攻的。三秦军队相当顽固,章邯之弟章平兵败后又卷土重来,嚣张的很。章邯被围于废丘长达八九个月,就是顽抗到底。据《功臣表》,战三秦死事者就有纪成。这个纪成,也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理由是,纪成在灭秦时的身份就是将军。在同一时期,此职衔为刘邦部所无(唯一称将军的刘邦部下有郦商。而此人原来就是一支独立武装,故沿用旧称)。而吕泽部这种人倒不少。如郭蒙为越将军,蛊逢为曲城户将,丁复是楼烦将,陈豨是特将。因此,这个战死的纪成,也极有可能是吕泽部将。从纪成之死可以看出,吕泽部在定三秦战争中打得相当艰苦。
汉二年,刘邦率五诸侯兵东击彭城时,吕泽先将兵攻下砀。砀为梁楚交会地,楚国在此的势力或相当可观。汉元年,楚为阻汉东进,曾派兵于阳夏阻拦。而阳夏又是吕泽、靳强熟悉的地区,故吕泽于此地作战当进展顺利。如果王吸是吕臣之部下,吕泽部有可能是从武关一路东进的。这个推测,与王陵将兵据南阳的记载吻合。曹参的战功簿上也有等击攻砀得手之记,当是与吕泽有协同之功。曹参很快就离开砀,继续东进攻彭城、萧等地,砀则由吕泽留守。吕泽之守砀,表明砀为刘邦重视。因为刘邦早年即起兵于此,后又受楚怀王之命为砀郡长,他当视砀为其命根子。项羽分封,将梁地据为己有,无异等于剜刘邦的心头肉。此时刘邦任吕泽攻下砀并经营于彼,显然有将其经营为根据地的意图。也多亏吕泽在砀有所经营,后刘邦彭城败退至下邑,得吕氏助乃能再度振兴。刘邦收拢残部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之初,吕泽或仍在砀地。日后,项羽攻下邑,估计吕泽不能当其锋,便退至荥阳与刘邦会合。项羽攻克下邑的具体时间不详。据《黥布列传》,项羽击下邑的时间是黥布反后,时间或在汉二年及汉三年之交。果然如此,则其后,吕泽当与刘邦一同在荥阳作战。此年之中,刘邦回关中灭章邯,而此役似有吕泽部队参加,章邯就是受擒于丁复部下朱轸。经此一役,关中获得彻底安定。此前,汉军击楚全力出击,曹参、周勃、樊郦滕灌都出关了,而章邯仍然盘踞在废丘,成为关中的心腹之患。很难想象,刘邦会置章邯于不顾,其一定安排了足以制约章邯的人选,这个人选为谁,已没有任何材料可借鉴,只能从《功臣表》分析推测。时有陈豨者,为入关封侯的为数不多之人,据《淮阴侯列传》韩信语,其素为刘邦所重,且没有材料证明其曾随刘邦出关击楚。如果要推镇守关中的最佳人选,首先就是陈豨,其次是丁复。丁复入汉并未封侯,甚至连封君都没有,但其有虏塞王之功,可能受提拔。而且日后章邯由其部下朱轸擒获,则可能是在得到刘邦等人的增援后取得的战绩。陈、丁二人都可能是吕泽的部下,由他俩人共同承担关中军务,可能性亦甚大。因此,吕泽部队是参加了关内最后之战的,但吕泽本人或因据守下邑而没有参加。而到了陈、丁二人建大功之后,他们已经是相对独立的部队了。尤其是陈豨,日后可能与吕泽没有任何联系了。当时吕泽在今河南一带,而陈豨北上击魏、代、赵,在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均为黄河以北,陈、吕彻底脱离了干系。
汉三年,楚围荥阳急,刘邦在纪信的掩护下跳出楚之包围。而吕泽肯定没有随同刘邦潜逃,而是与魏豹、周苛等人留守荥阳。关于这一点,只有《惠景间侯者年表》中博成侯冯无择的功劳条下透露了一丝信息,其曰“力战奉卫悼武王出荥阳”。那么,吕泽的最后突围,当是在刘邦出逃以后、荥阳陷落之前的事。其时的情形当是间不容发的危急,故需要力战才能脱身。
此年靳歙战功累累,而靳歙原本或为吕泽所辖,而到汉三年便开始独立作战,成为刘邦阵营的重要机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靳歙在赵地作战的战功前常有一“从”字,其所从何人,史无明证。以司马迁的笔法,所谓从击某而无特指时,往往是从刘邦。而刘邦于当时与项羽相持于荥阳一带,其脱身击赵的可能性不存在。如果其所从为韩信,《史记》并不避韩信,如灌婴、曹参多次从韩信作战。则靳歙所从何人,就成为一大悬案。再根据其未参加击魏与击齐战斗,基本上可以排除其从韩信的可能。靳歙的作战呈独立性质,似与有案可稽的任何人都不相干,其所从之人必是一地位高于他的人。靳歙也是入汉前就受封侯之人,与陈豨同。而恰好他又是与陈豨同为起于宛朐者,很可能在其击赵地一带时,受辖于陈豨。果然如此,则陈豨之功劳又要写上重重一笔。而吕氏体系的功劳也要写上重重一笔。只是在此之后,靳歙也成了一支独立部队,成为刘邦集团重要的机动力量,届时其战功不得与吕泽或陈豨有任何牵连,故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汉四年,吕泽在楚汉战争中之功劳最大者,或当属灭齐与歼灭龙且之战。《史记》将歼灭龙且之功完全划到韩信与灌婴等名下,但实际上,参与战斗者远不止韩信所部。依《汉书·陈胜项籍传》,楚军援齐之主帅为项羽之从兄子项它,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此说当有所据。只是到了《史记》中,消灭龙且部的全部功劳都归了韩信。但就《功臣表》来看,击破龙且则远不是韩信一人之功。阳都侯丁复就“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肥如侯蔡寅“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此为非韩信部击龙且的旁证。而韩信部击破龙且的证明也不少,除曹参、灌婴传外,《功臣表》明确记载,中水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籍,属灌婴,杀龙且”。看来,击破龙且之战要成悬案。有一种可能性,即歼灭龙且是两支以上军队合力的结果。汉五年,击灭临江王共尉事,就分属于刘贾、卢绾和靳歙两个部分,且无隶属关系。尤其是共尉之擒及献俘均为靳歙,则刘贾在此役的从属地位及配合作用显而易见。龙且的覆灭或与此情况相类,为韩信与吕泽部合作的结果。此年,汉已肃清了楚的周边势力,与楚决战的时机接近成熟。而与楚决战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削弱楚军主力。及龙且以脱离项羽掌握且兵员众多,刘邦集团一定会认为一旦聚歼该部,将极大地打击楚军。于是,刘邦部的重要部队都加入到灭齐及灭龙且之战,就不足为奇了。曹参、灌婴此前均不属韩信,而到了汉灭齐与歼龙且的会战时,两人的部队均归韩信统辖,即为其证。此年,丁复以大司马击项羽军于叶,刘邦部以大司马署官者仅见于此,说明吕泽部队系列即便在楚汉战争中也具相当的独立性。曲成侯蛊逢此年击项羽军于陈。以上丁、蛊二年的事迹也可能是汉五年事。值得一提的是,位次于汉初十八功臣的蛊逢(又作虫达),入汉时仅为二队将,除击三秦与击项羽于陈外,并无其它事迹,而其受封四千户,远在傅宽、周昌、王吸之上,其于楚汉战争阶段战功甚多当无疑问。
汉五年垓下之战,不详吕泽本人参加否。但从刘邦因败于项羽,而召集所有方面的武装参与会战的情况来看,吕泽参加的可能性不小。
总而言之,吕泽部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不小,且随着刘邦阵营的扩大,吕泽部也分化成几支独立部队。陈豨部主要在北方作战,参与了定代、魏、赵、燕之战;靳歙部成为刘邦阵营中最重要的机动部队,战功累累;丁复可能参与了镇守关中及击龙且的会战;傅宽于汉四年前后补充到韩信的部队之中;吕泽自己也应该有一支部队。吕泽在汉定天下后被封为周吕侯,死后谥为令武,表明其作战方面的特长。
四、 刘邦对吕氏功劳的酬谢形式
按上文所论,吕泽在刘邦定天下的过程中功劳很大,但他得到的酬谢似有过低之嫌。是不是刘邦太寡情薄义了?这个问题似乎在当时已被巧妙地解决了。刘邦在灭秦后,被封为汉王,这里当然有吕氏的一份功劳。按吕泽在反秦战事中的功绩,其不被封王,已是不平,对此,刘邦自有一套办法让其心服。吕泽至霸上,即被封侯。他的功劳不是封侯所能解决的。因为他可能的部下陈豨、靳歙也封了侯。于是,刘邦又封吕泽之父吕公,也就是刘邦的岳父为临泗侯。须知,在众多有功将领都没有封侯的情况下,给无尺寸之功的吕公封侯,等于是给了吕氏一帖安慰剂。
这种做法是有前例可循的。项梁战死后,楚怀王主持楚国军国大计,收吕臣军而有之。就在这个时候,他封未有尺寸之功的吕臣之父吕青(《功臣表》作吕清)为令尹,地位反在反秦有大功的吕臣之上。吕臣居然也安之若素。汉定天下后,吕清降汉,受封为新阳侯,而刘邦的老上级、老战友吕臣,却只能世袭其父的爵位(《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充分说明,这种做法在当时是能行的通的。平定天下后,吕泽之弟吕建成,根本没有什么功劳,也被封侯,这也是对吕氏在战争中的贡献的一种酬谢形式。
顺便说一下,有关吕公嫁女与刘季之事,史称其慧眼识英雄。其实这个传说可能是吕太后抬高自己的一种宣传。因为吕太后之妹吕须,就嫁给了樊哙。而樊哙的出身,一狗屠而已。可见吕后嫁刘,并没让刘占到什么地位上的便宜。但吕氏家族人丁兴旺,或为日后刘邦成大业极有帮助。从《功臣表》可以看出,吕姓封侯之人为数不少。尽管不能说这些吕姓之人均是吕泽一宗,但其出身地望均为丰沛,则其为一族是可能的。
五、 汉初政治与吕氏的结局
笔者以为吕泽在秦楚之际功劳甚大,但吕氏之功有几处不可解。若依笔者所论,吕泽之功都足以封王,而其生前并没有享受封王之荣耀,直到其死后很久,才由吕太后追封为悼武王。因此在笔者所论中,如同《史记》将一些不完全属于韩信、曹参的功劳收归二人所有那样,肯定也会将一些原本不该属于吕泽之功归到了他的名下。这是因为史料阙如,而无可奈何的事。考虑到其部下丁复、蛊逢受封户数之多,作为主将的吕泽则有低封的遭遇。据有关记载,刘邦建国后有废太子改立戚夫人所生子如意的打算,压低吕氏功劳或与此有关联。而最终刘邦未能如愿以偿改立太子,也与吕泽的战功及其属下众多有关。
尽管汉初改换太子事件中传闻甚多,但此事肯定是有的。刘邦以太子刘盈孱弱为虑,欲以戚姬所生子如意替代之,遭到众大臣的一致反对。在这种广泛的反对声中,是否有吕氏的影响在内,值得考虑。《留侯世家》记张良闭关修练以避免为此事表态,因遭吕后兄吕建成的劫持而开关主持其事。因此,吕氏家族肯定动用了一切手段,力图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而刘邦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吕氏的势力,从而使自己的打算彻底落空。因此,吕泽的薄封,就可能是刘邦在立嗣之争时出于权宜考虑的结果。应该看到,由于共同参加了反秦及楚汉战争,吕泽与刘邦阵营的众多武将有着相当深厚的感情,大家也愿意为老战友抗颜犯上。但事成之后,尤其是吕太后执政时期,吕氏家庭的势力骤然膨胀,则使得原本不错的同僚关系终于恶化,最终造成吕氏灭族。
吕太后称制时期,以吕代刘的用心已毫不掩饰,而刘邦给众部下的恩情始终存在,这就造成了以拥吕还是拥刘的两大政治集团。吕太后大封吕氏子弟,其家族称王者达三人之多,而且又有多人寸功未有,得以封侯。此等行径肯定要触怒为汉家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已封功臣和未及封侯的战将(汉文帝时,又对参加战争的武官论功行封)。据说刘邦去世时,吕后曾动了诛杀大臣的念头,这肯定会使众大臣对吕太后离心离德。吕太后害死三个赵王的罪行,无疑给刘邦的老部下心中留下了巨大的恐慌。待吕太后本人去世,朝廷大权落到了吕氏子侄手中,众功臣肯定担心三赵王的悲剧会在自己身上发生,于是,众人合力灭了吕氏。灭吕氏之后,为了消除吕氏的影响,汉朝廷上下或开始将吕氏的战功从史册中有计划地删除。最终造成了史料的残缺。
也许有人会说,同样是卷入政治纠纷,同样是史料明显残缺,为什么同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韩信的功绩并未受到削弱,而独独缺了吕氏之功。这里的原因可能是,韩信等人的罪名,即使在当时也是不被普遍接受的,至少是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从有关汉初谋反事件与史料的关系,似能理出一个大致脉络,即凡是可以有确凿事实的反叛,其人之功多从史料中略去,而只是怀疑其叛者,则多保留了他们的功劳。可以确认的反叛有韩王信、黥布及陈豨,这三个人在楚汉战争中的功劳就不见了。可以肯定,此三人能得到重用,乃至封王,如无大功是不可能的。从其反叛后,刘邦亲自挂帅出征一事来看,这三人的作战能力也是相当强的,以至于刘邦不敢掉以轻心。至于卢绾之反,亦属真实,也不见其有什么具体功劳被记载下来,其情况与前述三人又有区别。其传记资料中已明确说是因为与刘邦关系好而封王,则其原本就功劳甚小,不得与前三人模拟。反观韩信与彭越,其是否反,则难说的很,其罪名多半是莫须有,不足为凭。故官方档案中没有削删他们的功绩。尤其是韩信,他的死罪原本有冤屈的成分,故朝野上下默认了他的功绩,不仅使其战功得以在功劳薄上体现出来,甚至于还可能将其它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功劳合并到他的名下。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就把定魏、定代、定赵、定齐之功全归了韩信,而《功臣表》并不支持这种记录。之所以要说这些关联不大的人和事,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因政治斗争的关系,存在削删档案的事实。那么,众功臣合力灭了吕氏,对于吕氏在战争时期的功劳予以有计划的削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是,造成了今人对吕氏在战争年代中做过贡献一无所知。以上见解当否,还望有识赐教。

(原载《徐州文史资料》19辑)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153711.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反腐倡廉"从我做起 下一主题:红楼三玉
 [2楼]  作者:一代天骄  发表时间: 2007/04/20 16:27 

一个比较狠毒的人

 

 我得看看九段怎么来演绎她的武装 :)



※※※※※※

欢迎光临: 一代天骄

[本帖已被一代天骄于2007年4月20日16时32分40秒修改过]

 [3楼]  作者:摇叶  发表时间: 2007/04/20 21:07 

头晕,看到历史就怕...
咳咳,面对历史,我就想到我考29分的时候...

※※※※※※
..要輸→就輸給ゞ追求☆..要嫁→就嫁給ゞ幸福o..
[楼主]  [4楼]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 2013/04/16 16:43 

古史杂识之  汉孝惠皇后身份辨
  菜九段
  
  关于汉孝惠帝皇后,《史记》称其为宣平侯女。《汉书》称其为鲁元公主女,即孝惠帝刘盈之外甥女;出自《汉书》、又为《资治通鉴》沿用的这一说法,颜师古、胡三省及王先谦均不以为误。源出《史记》的《汉书》的如此说法,似与司马迁原旨相抵牾。考之于史,也得不到相关事件的支持。
  首先,宣平侯之女不等于鲁元公主女。宣平侯张敖为赵王张耳之子,张耳死后,袭位为王,因涉嫌行刺刘邦被黜。又因其父之功受封为宣平侯。张敖的年纪相当可观,早在陈胜时期,张敖就受陈胜封为成都君;秦二世二年,秦围张耳于钜鹿,张敖又召集代地人马万余赴钜鹿援救。张敖在尚鲁元公主之前当已有妻室,《惠景间侯者年表》可以为证。高后八年四月,张敖子张侈受封为信都侯,张受受封为乐昌侯,对此,《张耳陈余列传》解释为“元王(即张敖与鲁元所生之子张偃)弱,兄弟少,乃封张敖他姬子二人;寿(《年表》作‘受’)为乐昌侯,侈为信都侯”,此事表明张敖他姬子年纪大于张敖与鲁元所生子。此为惠帝后不得认作为鲁元之女的间接证据。同为《惠景间侯者年表》,在提及信都侯、乐昌侯受封原由时又注明为张敖与鲁元太后子。这是否可以认为由于鲁元为张敖正妻,即使非其所生子变可归名于其下,这也符合中国的一贯传统。
  其次,以惠帝后年纪,似非鲁元公主所能生育出来。张敖尚鲁元公主时间不详。据《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七年,经匈奴围刘邦君臣平城后,刘敬献计“以适(嫡)长公主妻之”单于。《史记》明言,此长公主即鲁元公主。由于吕后不同意,只得用民间女子作替身出嫁。而同为此年,同为平城事件后,刘邦过赵,时为赵王的张敖执子婿礼甚卑。则鲁元公主已嫁与张敖,刘敬之计实不可解。对此,《汉书补注》引沉钦韩语,以为鲁元公主已于汉五年嫁与张敖,不当再与匈奴论婚嫁。其实鲁元嫁张敖时间已不可考,只有《张耳陈余列传》在汉五年述张敖嗣为赵王时,顺便提及“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为赵王敖后”。其时间又在叙汉七年事之前,则至刘敬论与匈奴和亲时,鲁元公主已嫁当无大疑问。若以鲁元公主于汉五年嫁张敖,那么,至惠帝四年,即惠帝立皇后之时,只有头尾十一年,实际则不足十年。即使将鲁元嫁张敖时间再往前拉,也只能上溯到汉二年(时夏侯婴救孝惠与鲁元于乱军之中,送至关中),至惠帝立后也只得头尾十五年,实际上不足十四年。而皇后成婚之龄,似不合在十五岁之前。
  最后,及吕后死,大臣诛吕氏,基本上是斩草除根式的。受诛者不仅有吕氏封侯之人,更有汉孝惠皇帝刘盈的三个年幼之子——少帝及皇子。樊哙之子、嗣封之舞阳侯樊伉也死于是役。偏偏没有杀惠帝皇后,实属意味深长之举。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或许就是,惠帝后根本没有吕氏血缘。身为汉人的班固,将司马迁着笔严谨的惠帝后坐实为鲁元之女的关键原因在于吕后为惠帝选皇后的动机,即“为重亲故”。似乎之只鲁元之女返嫁惠帝才能达到重亲之目的。其实与吕氏联姻的张氏之女嫁与皇帝,亦能达到重亲的效果。鲁元嫁张氏,张氏之女又回嫁由吕氏所出之皇帝,皇室与诸侯王关系确实更加巩固了。这种做法完全符合援外戚为助的旧传统。综上所述,惠帝皇后的身份当如《史记》所言,为张敖女,而非如《汉书》所言,为鲁元公主女。



陈光胜2008
梳理一下关于“鲁元和孝惠皇后关系”的逻辑。

1、汉二年六月以前,鲁元公主没有出嫁。
证据:
(1)汉元年十二月鸿门宴前,项伯向刘邦告急。刘邦为了感谢以及拉拢项伯,与他约定联姻。当时,刘邦有两男一女,长子刘肥、长女鲁元,嫡子刘盈。此时的刘邦,以兄事项伯,又有求于项伯,因而,他与项伯约定的婚约,应该是刘氏女嫁项氏男。说明鲁元尚未出嫁。
(2)汉元年九月,张耳被陈余击败,投靠了刘邦。张耳开始与刘邦共事。
(3)汉二年四月,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在道中接到孝惠和鲁元。
(4)汉二年六月,刘邦回到栎阳,立孝惠为太子。鲁元应该与刘邦同行至栎阳。至此,孝惠和鲁元才安定下来,鲁元公主才具备出嫁的条件。

2、汉七年十二月以前,鲁元公主肯定出嫁。
证据:
汉七年十月,刘邦在平城作战。十二月,刘邦经赵地回洛阳,并于二月抵达长安。在赵地,赵王张敖有子婿礼。

3、孝惠四年十月,张敖的女儿成为皇后。
证据:
(1)《汉书•孝惠纪》记载:“四年冬十月壬寅,立皇后张氏。”
(2)《汉书•五行志》记载:“十月壬寅,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

我们知道,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如果我们假定鲁元和张敖大婚,刘邦和张耳至少有一个人在场,这应该是合理的。那我们考察刘邦、张耳和鲁元可能在一起的时间段,就可以基本确定鲁元公主结婚的时间段。
汉二年到汉五年,楚汉征战。鲁元出现在荥阳战场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她结婚,地点应该在栎阳。那我们就考察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和张耳在栎阳的时间。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汉二年六月,“王入关,立太子。复如荥阳。”《汉书•高帝纪》记载:“六月,汉王还栎阳。……秋八月,汉王如荥阳。”汉二年,刘邦在栎阳的时间不能确定。少则几日,多则两月。
在汉三年十月,张耳被刘邦派往对赵战争的前线。此后到楚汉战争结束,他一直在赵地。
汉三年七月,“王出荥阳。自成皋入关,收兵复东。”刘邦入关的时间长度没有记录。
就是说,在汉二年六月鲁元至栎阳,到汉五年二月刘邦称帝之间,鲁元公主能够结婚的时间段只有汉二年六到八月间,汉三年的七月。
汉五年二月到汉七年十二月间,鲁元公主结婚的时间是充沛的。

从时间推断上,汉二年为公元前205年,孝惠四年为公元前191年。从鲁元公主可能出嫁的最早时间,到孝惠张皇后出嫁的时间,相隔了14年零4个月。
考虑到鲁元公主婚事的操办及怀孕的时间。如果张皇后是鲁元公主的女儿,她出嫁之时不会超过13岁半。
如果鲁元公主是汉二年六至八月出嫁,当时刘邦和张耳都可能在现场(《史记》认为刘邦只是六月在关中)。结婚条件最成熟,对孝惠皇后身份的确定也最有利。
如果鲁元公主是汉三年七月出嫁。张皇后出嫁的年龄不会超过12岁半。当时张耳在赵地,不在现场。
如果鲁元公主是汉五年二月以后出嫁,张皇后出嫁的年龄不会超过10岁半。

吕后选择的张皇后应该到了婚嫁的年龄。吕后既然没在孝惠元年就选皇后(元年四月,孝惠的三位皇子封侯,孝惠不缺老婆孩子),说明吕后并不太着急。因为,孝惠四年,吕后、孝惠皇帝都富于春秋。没人认为他们会迅速衰老、死亡。只要吕后认准了,张皇后有足够的长大时间。

如果张皇后真是鲁元的女儿,鲁元公主结婚的时间段只能在汉二年六到八月,或汉三年七月了。汉二年的可能性最大。


回复 收起回复 16楼2009-10-10 23:14举报 |

我也说一句



陈光胜2008

鲁元公主在汉二年六月到栎阳。六月到八月间,刘邦在场,张耳也可能在场。鲁元嫁给了张敖。或者,汉三年七月,刘邦在场,张耳不在场,鲁元嫁给了张敖。大约一年后,他们头胎生了个女儿。这样,孝惠张皇后是鲁元公主的女儿,在时间上就成立了。

讨厌的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和《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都记载了刘敬的对匈奴和亲策。他提议用嫡长公主嫁匈奴单于。而且,吕后还专门明确,她只有一个闺女。这下麻烦了,这等于明确说要把鲁元公主嫁给单于。
这是汉七年十月,对匈奴作战后提出的。这里面存在鲁元公主是否出嫁的问题。如果没出嫁,张皇后就不可能是鲁元的女儿。如果出嫁了,那刘敬的目的是什么呢?
史料打架是很难受的事,特别是你无法确定哪个是错的时候。司马迁明确说张皇后是张敖的女儿,但没有明确说她是鲁元的女儿。班固明确的说,张皇后是张敖和鲁元公主的女儿。司马迁不会错,因为他没在关键地方做结论。下来就是看班固是否错误的问题了。
如果张皇后不是鲁元的女儿,那班固就错了。但班固的《汉书》里反复强调张皇后是鲁元公主的女儿,不是笔误或认识模糊。而且吕后任人唯亲,把自己亲戚的女儿到处嫁。如果张皇后不是吕后的外孙女,皇后的宝座实在难以轮到她坐的。吕家人不缺闺女。
如果张皇后是鲁元女儿,那班固记录的和亲策就有问题了。
有观点认为,战国时,赵国对周边诸胡有宗主关系。“能得到赵王后为妻对匈奴而言,对于统一北方诸胡之心十分重要。”如果这样解释,那刘敬的目的就是牺牲赵王后,让匈奴利用赵的宗主关系统一诸胡。
这个观点有些牵强。是在确认和亲策没错,以及鲁元是张皇后亲妈的前提下,倒着推想理由。
首先,匈奴人没有那么高深的历史文化认知。他们强调的是武力这个硬实力,不相信文化这些软实力。冒顿单于宁送千里马,送阏氏,绝不送土地。在楚汉战争期间,冒顿单于已经统一了北方,他没必要转个大弯,用娶赵王后的方法来稳定统治。
其次,战国后期,赵国对秦接连失利,土地不断缩小,直至灭亡,对诸胡的统治关系已经松动,断裂。到张耳建国时,老赵国已经灭亡了二十多年。中间还有蒙恬对北方征伐,实际上汉朝的赵国和战国时期的赵国没有什么关系,对诸胡根本没宗主关系。“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赵王”,表明少量胡人贵族对战国时期的老赵国还有点怀念。刘敬用新赵国的王后有什么用呢?
第三,如果鲁元公主不是赵王后,而是楚王后,或梁王后,刘敬还会提嫁长公主吗?
第四,《汉书•惠帝纪》记载:“三年春,以宗室女为公主,嫁匈奴单于。”这时候,汉朝再次嫁宗室女。说明匈奴在意的是跟汉朝的关系,而非几十年前赵国的属国。在匈奴的强力压迫下,连吕后忍气吞声,几个小胡算什么?

因而,刘敬的目的是嫁长公主以安抚匈奴,而不是嫁赵王后以安抚匈奴。只不过凑巧,长公主就是赵王后。这个记录影响了鲁元是张皇后母亲的结论。用赵王后安抚匈奴的解释太牵强。

回复 收起回复 17楼2009-10-10 23:14举报 |
 [5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3/04/16 19:59 

这需要多少资料才能证明
佩服菜九兄对研究历史和问题的钻劲儿。
看了您对吕氏武装探究的总结更是深信不疑。
灭吕氏之后,为了消除吕氏的影响,汉朝廷上下或开始将吕氏的战功从史册中有计划地删除。最终造成了史料的残缺。
汉代因政治斗争的关系,存在削删档案的事实。那么,众功臣合力灭了吕氏,对于吕氏在战争时期的功劳予以有计划的削删,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是,造成了今人对吕氏在战争年代中做过贡献一无所知。
这也许正是史料有缺陷之所在吧。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3/04/16 23:21 

嘿,我对吕雉还是感兴趣的,看过《美人心计》更感兴趣了。
回头细读。
 [7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3/04/17 02:23 

嗨,原来是详解吕太后之兄吕泽啊,与吕雉基本不沾边啊!
据菜九兄一番旁征博引,吕家在灭秦中的功劳真是很不小的,信服是因为对吕家的清除而连功劳一起清了去。
 [8楼]  作者:杨青果  发表时间: 2013/04/18 20:31 

学习了

※※※※※※
欢迎您到竹林听海做客!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379330158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