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直在朋友家,上午看了一个节目,中央三套的。确切地说,只看了一部分,既不是开头,又不能坚持到结尾,就没有了看下去的勇气和耐心。 现在想想,我真的好惭愧。 没坚持看下去,当时是归咎于节目中发生的两个小插曲,也许都够不上什么插曲的,只是,我文字修养太差,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说明罢了,姑听之吧。 一个是大牌主持人朱军,在介绍著名朗诵家、配音演员瞿玄和的时候,居然很清晰的把人家的姓氏读作:驱逐的“驱”的发音,即汉语一声(阴平)。 接下来不久,是请著名词作者阎肃出场,这老先生一开口说了一个文词,足见水平很高。什么文词呢?是“一叶扁舟”,可惜啊可惜,老先生把第三个字很大方地读作了扁担的扁,而这个字据我所知是不允许这样读的。 然后,我突然没有兴趣继续欣赏下去了,尤其是儿子还在场,我怕啊,怕他受到这些名人的教导,将来会影响到找媳妇。 不过,朋友说,我太多虑了,如果儿子真的受到了影响,将来就可以成名人了。总在我影响之下,则只能像我一样没有出息。 也许,朋友说的才是真理。很多领导不是把“纸屑”的“屑”读作消灭的“消”的发音吗,而“酗酒”又有多少领导读作“凶”酒呢?“证据确凿”的“凿”终于还是念作“早”(发二声,阳平音)并被权威工具书采纳,从此我们的法官大人不会再读错,这种约定俗成当然是大好事了。 显而易见,我太有些少见多怪了,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谁都可以出错,大和尚念歪经也是时有发生的。甚至包括研究国学的所谓著名学者,有时候也难免百密一疏的,不是吗?有关“乐山乐水”的争执似乎并不遥远。那么,对主持人、名流、歌星、影星们更没有理由求全责备了。谁又有必要在没有把握的时候翻一翻字典呢?反正大家都达到了如此的水平,身价更是与水平非常般配,谁还必须为汉字发音、为下一代成长负什么责任呢? 我已经想通了,通到如此地步了,名流们,请继续照自己的意愿发音,也许,字典最终会向你们看齐的。我们、我们的后代不过再买一本新版的字典而已,真的不算什么,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呢,同时也算与时俱进了。 不啰嗦了,我希望梦里能驾上一条扁扁的小船,神游八极。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7年2月13日8时38分31秒修改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