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人物]合 欢 花
(小说)江北川
一九六九年冬,我也插到了老圩公社荡口大队,荡口的地名叫黑鱼荡。黑鱼荡头北尾南,尾三弯九曲通盐邵河,荡口较阔,活象鱼嘴,北吞关河。当地谚称:黑鱼荡,黑鱼荡,无风也起浪。白花浪,不可上;碎花浪,稳稳闯。
在大队革委会的欢迎会上,又见到了全国第一批插队知青,他们六三年就从扬州市插到了老圩,跟地道的农民已没有什么区别,唯一能识别的就是他们都穿着翻领拉链球衣。这是那个时代知青的象征。互相一看便知:我们同是老插。
散会后,我们四人一组跟韩家生产队的老队长朝韩家垛走去,暂住在农民家。因“身居茅屋,放眼全球”的茅屋尚未砌,要待来年开春才动工盖草房。
我们刚进荡口的百花桥,桥名蛮好听的,一株花也未见到。圩岸上全是光秃秃的树干,一派凄凉,使人感到冬之严酷。桥旁圩里有一座孤坟,坐着一个老知青,抽着烟,嘴里在嘟哝着什么,似自言自语,又好象跟什么人说话:今天,樊川镇上又有老三届插到韩家垛了,我告诉你,是四个人。他们已……
我好奇地问:老队长,他跟哪个说话?
老队长回头看了我一眼说:他跟坟里的小王说话。
真的!
唉!脑子有毛病啦。
他受了什么刺激?
你倒是个打破砂锅问(纹)到底的人。今后,你们会晓得的。
他们俩是同学,又同插队。男的叫江志初,就是坐在坟边的那个人,他吹、拉、弹、唱样样拿得起。小王名字叫剑兰。王剑兰嗓子好,俗话说“金嗓子”,歌、戏、栽秧号子一学就会、过口不忘。两人都成了老圩公社文娱队的台柱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那次全县文娱调演,老圩破天荒地拿了个一等奖,他俩是第一功。日久生情,两人就好上了。谁晓得,王剑兰家是高干,江志初的父亲是戴帽子的右派。小王父母当然就不同意,这个成份!哪晓得,一向温和的小王在这件事上倒十分刚烈,对父母的反对不屑一顾,反而坚决地和小江举行了简单的定婚仪式。照理,小江应该高兴得不得了,可他心思重重。他的那句话怎么说的出来的?
噢!是这样:我爱你,是要你幸福。不能因为我的爱,使你与父母闹矛盾,不愉快。那样我会更痛苦!到底是城里人,有知识的人呐。
六五年冬天,上水利挑河,本来不安排知青去,江志初却坚决要求去,只好同意了他。他是有意疏远王剑兰,多好的小伙子。小王头天晚上才知道他要去挑河,第二天清晨,小王赶紧来为江志初送行,带来了一付新垫肩。那是她一夜没合眼,用她的旧衣裳缝衲成了,很厚实。百花桥的小媳妇、大姑娘无人不欢喜她,无人不敬佩她。多好的姑娘,一朵鲜花尚未开,就沉荡自尽了。她会水,应该不得死,她是决心死的。她就是从这个荡口下去的,岸上留了鞋子、遗书,葬哪能里都关照好了。太惨了!
王剑兰是不是短发?
是。
浓眉大眼?
对。
很漂亮?
嗳,怪啦,你怎么晓得的?你认识她?不可能!
我瞎猜的。
说瞎猜吧,也不全是的,也许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一九六三年国庆节前的一个下午,上了一节课,樊小高年级学生去欢送扬州大哥哥、大姐姐上山下乡。在少先队大队长的带领下,高呼: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向大哥哥、大姐姐致敬!十分激动。
胸戴红花的行进队伍中,走出一位浓眉大眼很漂亮的大姐姐,短发齐耳,旧军装、军帽,军用挎包上扎着白毛巾和绿搪瓷缸,好不威风。她振臂高呼:向樊川人民学习!向樊川人民致敬!她的声音很好听,我印象很深。
我一直追随着他们至大巷口,他们不再呼喊口号,而是默默地朝前走。我想:他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十八里外的老圩乡?
王剑兰为什么要死呢?说法尽管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王剑兰为情而死!江志初曾抱着已冰凉的王剑兰发誓终生不娶。数年来,江志初从扬州探亲回来,总要带一些王剑兰爱吃的奶糖、水果上坟,供后就埋在那里,还要和她说一会话才走呢。
后来,我认识了江志初,看到了王剑兰的照片。王剑兰果真是那个浓眉大眼的大姐姐,很漂亮,齐耳的短发,英姿飒爽。
一九七三年,我离开了黑鱼荡,挟木工手艺浪迹皖、浙。七九年最后一批知青回城,盖章时回去过,匆匆一别已二十余年。
江志初没有回城。他说:你们都走了,我要留下来陪她。
二00一年夏,因工作上的事去老圩。我特意驱车去了黑鱼荡百花桥。今日的百花桥名符其实,百花灿烂,已是有名的花木生产基地,还上网销售花木。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好几家还购了轿车,真令我钦佩不已!我还见到了年近八十的韩家垛老队长,他还陪我去百花桥看了王剑兰的坟。王剑兰的土坟已成水泥的坟,大理石石碑上赫然写着:江志初 王剑兰夫妇之墓。落款是:荡口村百花桥全体村民敬立。
江志初实践了对死去的恋人王剑兰的诺言;终生未娶。
王剑兰、江志初你们的爱是何等的惨烈、漫长、残酷而刻骨铭心!
墓前树上的花开得正盛,那花是粉红色的,非常耐看。此树羽状的叶子白天是舒展的、分开的。夜间,所有叶子是合在一起的。因此而得名——合欢。
二00一年四月
[本帖已被单纯女人于2006年12月13日19时53分32秒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