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版图——玉米情结 文轩 我最早的记忆,是在我学会吃饭的时候开始的。 那时节大米很少见,白面也只有在元旦、春节凭着粮票购买到,其他的细粮更别做什么非分之想。所以这日常所见日常所食的只有玉米了。 对玉米最初的印象则是六岁那年,村子里一位远房的本家亲戚偷了公家玉米地的玉米被“工作组”批斗的事,当时的“工作组”驻扎在村子里,别的事做不来,整天围绕着一些鸡毛蒜皮挑点事端。据说这位远房亲戚钻进玉米地时,正好碰上“工作组”里一位女领导蹲在玉米地里大小便,美其名曰给玉米上肥。我这位亲戚哪里知道有人在那蹲坑,掰下一棒青稞玉米还没来得及放在嘴边啃呢,就被这位女领导歪打正着地逮着了。当时把我这位亲戚吓得屁滚尿流,一个劲儿地求饶,说“饿啊,您就行行好,放了我吧,我再也不敢了!”这位女领导是工作组里出了名的铁煞星,哪里肯听她的告饶,她拎着玉米棒子押着我这位亲戚就钻出了玉米地。 开批斗会那天,她站在台上拎着青稞棒子,声泪俱下:“同志们,你们看到没?这棵玉米棒子才刚刚生出籽粒啊,假如不破坏,到秋收季节能产出多少粒金黄饱满的玉米?那可以够我们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四个人喝顿香喷喷的玉米粥!同志们,可就是这样一棒青稞却被人蓄意地破坏了、杀死了,这个人就是她!!”她突然指着我这位远房亲戚,眼珠子瞪着溜圆,欲喷火状。“就是她掰下了这棒玉米,亲手扼杀了我们培育的生命,她是蓄意破坏我们的劳动成果,是在挖社会主义墙角……!”她的控诉得到了不知是谁的一声吼:“打倒她,坚决地打倒她……消灭她的资产阶级思想……”声潮一浪高过一浪。我不懂他们喊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这位亲戚到底犯了什么罪。我只看到吐沫星子在台下纷飞,吐向台上,无数双手高举着,振臂欢呼着,这位远房亲戚在声讨声中发表了一番言辞恳切、声泪俱下的检讨,保证再也不敢偷玉米地里的玉米棒子了。接下来,就是戴上尖帽,被游街。我跟在妈妈的身后,不解其意,人家喊什么,我跟着喊什么,拾了条柳树枝,边抽地面边蹦蹦哒哒地随着如潮的人流游了大约一小时的街之后,回家睡觉去了。 事后,这位女领导竟然被安排在我们家住了一阵子。因为这个,我们家被评为“三好家庭”。我不喜欢这个女领导,总是以敌意的眼光审视着她的一切。譬如她洗脚时,我会站在一边偷看她的脚心和脚掌,顺便第二天告诉其他的小朋友,那女领导的脚长得好难看,脚后跟的老茧比村东头的张奶奶差不多少。于是和其他的小朋友在玩打飞机的游戏时,会两个人抱着拳头架成翻盘,对准早已预定的目标冲击。而那个目标几乎都被认定为女领导。 记忆中实在想不起这位女领导是怎么离开我的家,离开这个有些偏僻有些愚昧的小村庄,但自他们走后,村子确实恢复了好一阵子的平静。我可以任意地吃自家地里产出的玉米棒子,青稞的烧了煮了来吃;熟透的就等秋季收割后储备过冬的食粮了。没有大米没有白面的乡下,能天天吃到玉米也是幸事,毕竟还没有哪个姐妹喊饿的。 当时栽种的玉米品种有三种,具体的名字不大记得,但只记得最好吃的玉米是紫红色的小棒子,这种棒子烧熟了好吃,还可以嘣玉米花儿;还有一种就是“丹玉”老品种了,青稞时吃最有味道,玉米粒殷实饱满但肉感鲜嫩,不咯牙,若按现在吃法,放点味素、咸盐啥的搭配,煮了吃自是调味的佳品,可惜那时是不舍得放这些作料的;再剩一种当然就是秋收的粮食了,农民们辛苦了一春一夏,等的就是秋收的时刻,待满山满地的玉米棒子结满庄园,挂满山间,喜滋滋的农民乐不可支地拎起镰刀开始了秋割。像我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几乎都是跟在妈妈的身边坐在生产队的场院里,剥“玉米窝儿”(玉米皮儿)了。一家一个阵地,一家一个山头,男人在山上收割,女人就坐在场院里剥玉米窝儿,每家剥完的玉米和相邻人家剥好的玉米都用高粱杆儿扎成的秸子隔开,你家一堆儿,我家一堆儿,到时候全部剥完后,要看斤两算工分的,妈妈带着我们就靠这样的劳作赚来我们一冬的储粮。届时烀好的玉米饼子粘着锅底热气腾腾地出炉,可是喜坏了饿憋的小肚皮。 真正和玉米零距离接触还是在我十岁左右、分产到户的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不分产到户还好,一分产到户,自然就看出了底气不足、劳力不足。父亲在城里尚未离休,大伯在瓦厂上班也没时间顾及田地,家中唯一的劳力就是母亲了。母亲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承担了那几亩责任田的耕耘。哥哥是长子,但因娇惯早早地进城上高中没做过什么活计,自然也指望不上什么;姐姐上中学学习紧张,能帮上的时间很少;唯一剩下的劳力就是我和妹妹。小妹年幼,却也能挑水、担柴、铡草、锄苗。我自幼体弱多病,妈妈很少安排我做出力的活儿,但春播时节栽种玉米我还是做了几年。而且这之后的除草、锄苗以至收割都曾帮着妈妈忙过一阵子,直到父亲提前办理离休,我才从田地里走出,彻底告别了玉米地、稻田。妈妈似乎如释重负,因为凡是我拿锄头锄过的玉米地,很多地方都需要妈妈再重新修补一下,常常是锄掉了大苗儿留下小苗儿或者直接把所有的玉米苗儿都锄掉了。 现在回味起来,其实最开心的依旧是锄苗的时刻,那些影影绰绰的玉米苗扎堆儿地聚集在田垄上,迎着清风暖阳,其实每一棵都是生命。可似乎农民们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最茁壮的那一棵,剩下的绝对不会像一位母亲生下多胞胎却要保住任一个小生命那般珍贵地爱惜着。而经我的手,不但锄掉了那最茁壮的,还极有可能把所有的强弱生命都连根拔起,再由别人重新栽种,这一拔一种之间,一锄一接之间,一个个生命在春播夏华的汗水里就融了些许强烈的不甘和不平,以至把所有的希望都投入到秋实的守望中。 当一个个珠排玉屏的棒子,一粒粒饱满金黄的籽粒在金秋赫然立于山头田野之际,那种四处弥漫、无休无止的纠缠重现我童年时的片段。水煮玉米、烤玉米、玉米茬子粥、玉米饼子、玉米花儿等肆虐的香气带着沉香的引诱扑面而来,愈发的呈现出无法抵御的魔力的美味。 进入中学之后,开始住校。当时的中学居在另一个城市的乡镇,和我家离着虽十多公里的距离,但管属不同,那里水田居多,所以那里的大米要远多于玉米,着实使我吃了两年的大米干饭。每逢周末,都飞也似地骑车一小时回家,要妈妈给烀一锅玉米饼子,熬点玉米粥,解谗似地美美地吃一顿。当时大妈会攥酸汤子(当年我们满族人的特色小吃,现在该是遍地皆是了),偶尔会适时地攥一锅,吃得我小嘴巴吧嗒吧嗒直想,大妈会在旁边皱眉说,吃饭吧嗒嘴可不好,长大会嫁不出去的。呵呵地笑几声,便也学了如当今的淑女吃饭那样,轻巧无声地咀嚼,只是怎么都感觉没吧嗒嘴巴那般的香甜。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久居都市,吃久了白面大米、吃腻了山珍海味,适时地煮一锅玉米小茬子粥或者啃上一口玉米面的大饼子,会让我想起许多的童年往事,想起大妈的笑脸,想起那位久远的远房亲戚,当年为了一口青稞挨的那些谩骂和侮辱。时事在改变,历史在改变,一切都过去了,我想唯没改变的是我对玉米牵念的钟情吧。 2006年4月16日
※※※※※※ 文轩博客> 竹林听海> 文轩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