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转:网络强国建设提速 行业转型须... 下一主题:致敬坚守西陆的文友们!
千古谁识背水战(开门见驴本)
[楼主]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2016/03/11 10:35
点击:1709次

 

 

          千古谁识背水战(开门见驴本)

                 菜九段供稿

    细目


    1.先来查看有无李左车

    2.勘察史料地理见背水战之荒谬

    3背水一战过程之荒谬

    4.陈馀、赵王歇,都没有死在背水一战

    背水战,就是背水一战,是韩信灭赵的传奇经典之战,说是尽人皆知也毫不为过。如今菜九对这种家喻户晓之战役,也要千古谁识,看来菜九想以一己之力推翻两千多年的共识与定论,这是又要闯纰漏了,也太胆大妄为了嘛。但以菜九的惯用手段,写作起来往往拉杂冗长,三纸无驴,所以完全可以在足本之外弄个简洁本,抛开背景过渡,直接进入战争场面,看看能不能直接否定背水一战的真实性。先简单提一下汉赵战争,实际上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赵对汉的侵略战争,一是汉对赵的反侵略终至灭赵。背水一战应该属于后一部分,但菜九以为其根本没有发生。

    1.先来查看有无李左车

    《淮阴侯列传》记韩信破赵故事曰: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擒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对于这段历史,《张耳陈馀列传》记曰: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追杀赵王歇襄国。

    菜九搞考据原本有一个完整套路,即在考察过事件发生背景成立与否的基础上,对事件本身进行彻查,而韩信战赵一事,始终没有对战役本身彻查,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缺陷。现在作一番破解,以补上这个缺陷,将对韩信战赵功绩、贡献及背水一战的彻底否定做成铁案。之所以选择从李左车入手,是因为菜九破解此战时第一个就怀疑上了李左车其人的有无。

    李左车是韩信破赵记载中出现的。菜九在《千古谁识汉灭赵》中已将《淮阴侯列传》的破赵之战这一韩信神话的主角定义为李左车,因为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围绕着李左车在作文章,广武君李左车不仅预判了汉军的动向,事先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而且成为军神韩信的老师。即使是天纵神武的韩信,也是处于李左车的光环下,并在李左车的预判下行事,成为这一段记载的配角。李左车其人在韩信的传记中真是神得不能再神的人物,既对敌我双方实力长短分析得头头是道,对当地的战场地形了如指掌,还会排兵布阵,并且有带兵作战的能力,又可以逆料未来的大势走向。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谋就兵败身死,韩信听了李左车的计策就把之后的燕齐搞定。一切都在李左车掌握之中,乍一看,神乎其神;稍一推敲,难免会觉得过于儿戏。让我们来盘点列传中围绕李左车的相关内容,看看这个李左车及其事迹计策的真伪。

    李左车一开口就说了汉军的基本情况与战绩,对汉军在魏地的战事一清二楚。李左车知道的这些情报陈馀也知道,否则赵军就不会提前在汉军来袭方向布防了。八卦一下赵军的情报来源,赵与汉在井陉方向有魏悬隔,而赵军当时已侵入到魏国深处,估计汉对魏发动攻击,赵预测到一步汉将攻赵。根据《曹相国世家》,汉军在魏地斩夏说,破赵之戚将军邬城,赵之败兵应该逃回去禀报赵王君臣。注意,曹参斩夏说是在邬城而不是阏与,这是李左车情报有误,还是编造故事的人想当然,更可能是后者。只是陈馀估计“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这个认识有点莫名其妙,一支能击败魏军赵军代军的汉远征军,怎么会止此区区之数?而李左车的请兵三万以断韩信后路之策,也正是建立在韩信只有数千兵力的算计上,三万对数千,胜算极大。赵军号称二十万,表示实际上没有二十万,那么为什么要号称,是想借此达到阻吓汉军来犯,还是有什么其他用意。估计有夸大成分,不过至少也是举国之兵了,否则李左车不会一开口就要带兵三万。如果李左车真是那样了得,并确信韩信只有几千人马,他应该劝阻这样以举国之力来对抗入侵军,因为太小题大作了。比较合理也可行的做法是以同等规模兵力部署在井陉道险要处,让汉军难以逾越,这样既达到了保全国土的目的,又使汉军劳而无功。尤其是李左车提到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完全可以倚仗险要,只以少量兵力布防,就可以达到阻击汉军的目的。所以用举国之兵来防御区区几千远道而来的入侵者,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同理,与据险而守相比,李左车欲以重兵抄汉军后路的所谓奇谋不仅极不经济,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毕竟穿越战线几百里的奔袭,也是一件难度极大的事,当时的军事素养能否达到目的都是很成问题的事。实际上,在被陈馀拒绝之后,李左车还可以坚持自告奋勇带领少量兵力将井陉之道的险阻处扎死,这样一来,陈馀应该会允许他这样做。但李左车居然放弃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计策,坐等汉军击溃赵军,尤为不可解。分析至此,还可以推测一下赵军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现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但此役赵之用兵数量也是个漏洞。赵国在秦统一过程中兵员及人口都被极大消耗,在反秦战争中又是主要的作战地又被大大消耗了一次,项羽分封时赵国及其武装力量被一分为四——常山、代、殷、河南,陈馀击败张耳也会有一定的兵员损失,所以赵国加上代国也绝对凑不齐二十万兵员。赵又有加入反楚联盟的部队,估计人数也少不了,总会有一二万人吧;赵还对魏发动侵略,人数不会少,估计怎么也会有一二万吧。赵还趁汉败彭城攻占汉之河内即殷国,虽然可以动用原先加入反楚联盟的军队,估计还是会对这支部队有所增援,因为在强大的汉之腹地军事挑衅,兵力少了肯定不行。赵与汉交战纪录可参见《傅靳蒯成列传》,这个交战只能发生在背水一战之前,否则赵国两大首脑都覆灭了,赵军又如何会在南部与汉缠斗不休呢。根据《功臣表》“(磿侯程黑)以赵卫将军汉王三年从起卢奴”的记录,卢奴属燕,赵又有对燕侵略之举,估计兵力也不会太少。这几条战线,会将赵军的实力与精力大为分散。综上所论,赵与韩信作战之前就至少已经在三个方向上(汉、魏、燕)对外用兵,这样一来,在后方结集二十万军队,甚至十万军队,基本上没有可能。陈馀回应李左车“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之论,以为倘若这样做了,“后有大者,何以加之”,此话也表明了赵为四战之地,边境上的防守力量本身就不会是个小数字,到了正在四面出击的大战发生时,赵国难免会呈空壳化状态,国内的军事力量应该非常有限,不可能以举国之力堵截汉军于井陉道方向。这正是韩信奇袭赵国后方的计谋依据,也是菜九否定背水一战的依据呢。

    李左车进言不敬处颇多,他以为陈馀不听他的计策,后果会非常严重,这样的观点也很不着调,以以逸待劳的十倍之众,对阵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即使不能速胜,也不至于惨败。陈馀的布防虽然愚笨,但也不失平稳,有数量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自己一边,即使堂堂正正摆开阵势与来犯之敌一决高下,也是稳操胜券的。何况陈馀听了李左车的计策之后,也未必不会派出一股人马扎住处井陉道的狭窄处,从他所谓的二十万大军中拨出一支小部队是小菜一碟,这也是举手之劳的事。对于没有发生的事作推测,旨在表明李左车之计谋并非保全赵国的唯一可行方案。

    大战过后,韩信悬赏活捉李左车。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知这个号令如何传达下去。兵荒马乱的,韩信能有多少通信员把他的最新指令传递给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成千上万将士,所以李左车被活捉也是奇事一件。李左车被俘后声称,“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又是奇事一桩。所谓“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根本不知其所指嘛。论军事能力,陈馀在当时也不是特别强者,其所胜张耳是文官,不能证明陈馀的能力强。根据大战前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所谓高明作战方案的记录,陈馀的军事素养也不过尔尔。作为背水一战的当事人,李左车居然把陈馀之死列了两个地方,更让人百思不解。网络查找一下,泜水即泜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流经邢台临城县、隆尧县经宁晋泊注入釜阳河,上游建有临城水库。鄗,古县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固城店,与泜水有相当距离,至少有好几十公里。如果确实在泜水发生了背水一战,陈馀也应该是战于此败于此又死于此,而不是战于鄗下,身死泜上。按记录,鄗下不是战场,泜上才是。如果汉军从魏方向由西向东进攻,应该是从西面的泜上至东面的鄗下,陈馀断然没有从没有战斗的鄗下逃至大战的泜上的道理。大概“军败鄗下,身死泜上”说起来朗朗上口,全然不顾两者之间的不吻合处。更奇的是,无论是鄗下还是泜上,距李左车拼命要堵截固守的井陉道至少有百十公里,中间起码隔了一个县!天下哪有这样的战局!说“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又是一个听起来很带劲,实际上不可能的事。按描述,破赵军杀赵酋都是一天之内的事,那么就不可能“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如果李左车是在这种状况下被俘,应该是惊魂未定,怎么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太不可思议了。

    再强调一下,李左车事迹唯见于此,受到韩信如此推重,后来再无建树并毫无踪迹,此人或者为杜撰出来的人物。此前,韩信传记中的假史就有不少,这一段记载也不例外。

    另外,传记中将已为代王陈馀称为成安君,极不合理,而且李左车称陈馀为足下也是怪事一桩。要是司马迁加工,就会作代王馀或赵相馀。《郦生陆贾列传》中郦生说齐的说辞中也称成安君,看来二者是一个来源。所以菜九以为估计这是司马迁生前就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成文篇什,其原始面貌就是这样,为司马迁未经加工而直接采用者。陈馀被记为成安君而不是代王,《秦楚之际月表》于汉二年十二月有记曰:“(赵王)歇以陈馀为代王,号成安君。”《考证》考辨曰:“馀为代王与歇后王赵,同在十月,且馀继歇王代,当互易。号乃故字之误。” 《考证》所论虽然有道理,但应该考虑《史记》称成安君是采用了当时市面成说。因陈馀已是代王,大概司马迁也觉得称其为成安君不妥,所以在月表中加注,而不是笔误,这也是他老人家整齐故事手法。

    2.勘察史料地理见背水战之荒谬

    因不认可韩信战赵的历史记载,菜九此前已做过很多论述,但所有的论述都是推测当道,且对主体战役论述不够,这显然不足以服众。因为历史记载活灵活现,言之凿凿,如果仅凭背景不合理就定其为伪,估计没有人肯接受。所以,欲坐实韩信战赵历史记录的不合理、不成立,彻底推翻现有记忆,还需要回到战事本身,即考察历史记录到的汉赵战争的过程,考察战争的发生地——井陉这个地方的战场情况,与记录到的战争过程是否契合。再考察传记记载的各个环节是否成立,最终自然能得出此战之成立有无。

    其实,韩信破赵及其背水一战如此的不靠谱,不认可者,肯定不始于菜九。只因菜九孤陋寡闻,没有发现古人有何高见,只有今人芦信韵,远在2006年就全盘否定了韩信的军事传奇。具体参见芦笛: 从韩信用兵想到古人如何作战 (凯迪社区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2&id=1582005>) 芦兄的高明在于,根本不需要像菜九这样将整个事件放置到当时的大背景下考察其真伪,仅凭对古代有限技术手段的理解拆解,就直接否定其成立。被否定的除了破赵一役,还有破魏、破龙且。道理很简单,韩信及其时代,根本没有与其所谓奇兵的联络手段,所以不可能发生预谋的战斗效果。

    曾国藩也否认过破魏破龙且,出发点与芦兄一样,但没有怀疑背水一战。因芦兄文章强烈不屑司马迁,所以菜九很不愿意看。但芦兄精神及其对科学手段的运用之精熟,我是非常推崇的,引一段芦兄文字以为致敬:

    写了这么多,意思是告诉那些爱国崇古同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就要像老芦这样,处处疑古,时时勤思,这才配称知识分子,否则不过是个恭承前人雨露的香唾壶罢了。中国现在之所以落在西方后头,就是因为世世代代专出尔等这种人。

    菜九没有芦兄的科学素养,但不妨照着芦兄的指引,来个处处疑古,时时勤思,用上自己擅长的死板推理办法,或也足以将韩信的战争故事证伪。 

    前文已经说过“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之荒谬,所以考察一下背水一战的地理情况很有必要。

    根据记录,韩信背水一战的发生地不外乎井陉、泜水,这两处并不相邻,而真实的战争不可能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感谢互联网,菜九不需要亲临当地,就可以方便地从网上查到井陉、泜水的相关资讯。总的说来,历来学者都是侧重于对井陉道战场的研究。也难怪后世学者重井陉而轻泜水,因为在原始资料里的战争过程对泜水没有任何客观描述,多得就是对井陉道、井陉口的形容。通过网络查找发现,韩信的所谓破赵之战主要被记为井陉之战,被记为泜水战者寥寥无几。比起井陉,网络上泜水的频率少得可怜。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泜水的情况,记录比较简单,只有些微历史遗存。综合《邢台泜河和午河》、《汉初泜水之战》、《韩信泜水之战》几文可知, 泜河发源于临城县西部山区,今邢台市辖内丘、临城二县界内尚有泜水故道。分南北两支,在临城县西部汇合,向东流经临城,隆尧,宁晋,与午河汇流后至宁晋县曹家台入浬河。泜河流域面积879平方公里。泜水北岸盘石村一带至今仍流传韩信和陈余背水一战的多种传说。今内丘县西张村村南则有百姓口碑相传之陈余墓。也有说泜水就是现在的元氏县槐河。韩台村就是因此而得名。元氏槐河岸,有韩信点将台,虚设粮冢台。方里新近出土的墓碑有李左车的家谱记录。其他记录估计不出此范围。

    井陉的网络频率要高得多。井陉属太行八陉之一,《太行山——太 行 八 陉》(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21/18/9433029_354558434.shtml>)的介绍比较简明扼要,其曰:“太行八陉最初指的也许就是太行山脉中八个断开的山口。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职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井陉在太行八陉中排名第五。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即井陉口,又称土门关,古九塞之一,是太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简而言之,被称秦皇古驿道的井陉道,东起现今鹿泉土门关,经井陉东天门,出山西的固关,全长100公里。至于有说井陉道长百余里的,估计这种差距出入是因为起止点不同造成的。请记住这个道的长度及其东西关名——东为鹿泉土门关,西为山西固关,对理解是否发生过大战,会有所帮助。

    根据井陉关井陉道的地理条件,如果确实有过井陉之战的话,应该发生在井陉口之东而非之西。理由很简单,井陉道长达百余公里,其险阻部分亦长达百余里,如果韩信等在口之东面诈败,不得穿越百里乃至百余公里到口之西面设伏。后世学者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对战场地点的争论基本上都围绕着井陉之东展开,并且基本上将背水一战的地点没有定位在井陉道外,而是定位在此道之中。

    比如在网络查找到的靳生禾、谢鸿喜《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巡礼》一文(下简称靳文,见山西历史
http://www.tydao.com/2009/90715/ws90715jinxin.htm>),对此有较好的说明。此文结合韩信神话般的战绩考察了井陉口及其相关周边地势,其主要内容又以《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山西软科学基金项目031019-3成果之一)刊载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对此战的所谓实际发生地的古今情状作过充分考察。这里要特别感谢靳文勾勒出历代认知的轮廓,在为菜九补了一课的同时,也大大减省了菜九的时间。其文称:“其文献记载,更迭次纷纭。具有代表性者诸如: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魏收《魏书》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隋唐时期,李泰《括地志》、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或以今平定旧关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或以今河北鹿泉土门为井陉关、井陉口、井陉;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则在不同卷次时而以韩信破赵之所在今平定旧关,时而在鹿泉土门,时而在今井陉县;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混而为一,以井陉、井陉关、井陉口、土门关在鹿泉西十里而在平定东九十里。”由此可见,汉赵井陉之战的地点,自古未有定论。靳文综合前人认知及实地勘察,得出结论也算是进步吧。

    虽然历代学者都认为井陉之战发生于井陉口之东,但都不及靳文所论明晰,毕竟靳文综合了各家之长,又有自己的实地考察。简而言之,靳文有针对性地将实地考察与背水一战的原始记录一一对应了起来。一是确定了战争的发生地段汉赵井陉之战,战地当山西平定旧关——河北鹿泉土门间的井陉一线。二是确定了“当年赵广武君李左车所说‘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指井陉一线地形最崎岖陡仄、急剧落差之井陉关内外,当今平定县柏井镇至井陉县天长镇段”,且这一段的长度为32公里,也是现在井陉道最狭窄处,依然是晋冀间交通瓶颈,与历史记载相符。三是确定了韩信所设背水阵的主战场在当今井陉县微水镇北境岩峰村至上安镇间的西濒冶河(绵蔓水)、东南北三面环山的一处10平方公里黄土平缓坡谷地带,以为此乃整个井陉道上所仅见、最适于双方数十万计大军野战的场所。四是提出了抱犊山(今称“抱犊寨”)为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的萆山,山上有韩信祠。此考察只提井陉,根本没有涉及泜水,显然将泜水排斥在考察范围之外。以菜九的孤陋寡闻,感觉靳文算是目前对此问题论述最全面者,至于大战可能根本没有发生,则非靳文所论范畴。

    根据井陉险道长达百里乃至百余公里,韩信军要穿越此道,总体来说应该非常艰苦。菜九以为,穿越此道后就直接投入作战,并战胜强敌几无可能。菜九此前也没有想到井陉道有如此之长,知道之后更坚定了否认韩信战井陉的记录。因为从记载上看,韩信的作战过程是贯穿了西入口与东出口,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比如一天甚至半天之内完成这样的跨越,何况还要作战。井陉道之狭窄处非常著名,如果半夜三更骑兵通过此道,连想都不要想。设想一下那个恐怖的场面,马踩到人了,马跌断腿了,人喊马叫的,在漆黑一团的夜色里,人还要吓出病来,怎么投入下一步作战,还可能惊动驻扎在东出口外的赵军。那样一来,还不等韩信的战役计划实施,汉赵两军就开战了。

    3.背水一战过程之荒谬

    让我们来看看汉赵两军的排兵布阵,及战场情况,战争过程固然天花乱坠矣,但极不靠谱也是非常明显的。

    根据《淮阴侯列传》记载,赵军在汉军欲过井陉口之前已到达井陉布防,如同魏豹预知汉军会从蒲坂、临晋方向发起进攻,陈馀也预知汉军会从井陉口发起进攻,怎么都这么巧,是未卜先知还是料事如神,无论是未卜先知还是料事如神,又怎么会都败得那么难看。虽然这是题外话,但提出来让人们知道其中有诈吧。

    当然,赵军还是比魏军有条件知道汉军来犯的。因为汉军在魏地杀败侵入魏地的赵代军队,接下来没准会对赵军事入侵。不过事先就预判对了汉军入侵方位的赵军,其应对步骤又让人看不懂了,怎么看都觉得赵军的布防实在太莫名其妙了。根据井陉口的地形特点,赵军没有将防线设在汉军入口处即井陉之西口,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有将此险道最逼仄处拦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没有贴近东出口设立拦截线,而是将防线设在距井陉东出口好远一段路。号称懂兵法的陈馀的做法,连最外行的人都不如。菜九对军事完全外行,也会觉得至少应该在井陉通道最险要处两边设伏,严阵以待。以此狭小之口,汉军断不得大队涌入,只能驻扎口外,这样对防守一方会非常有利。既然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无论汉军是数千还是数万,通过如此狭小之口,都会非常耗时。最不济哪怕赵军紧贴着东出口设防守线,一见汉军冒头即予以闪击,也会将零零星星通过小口子的汉军迅即歼灭。毕竟赵军有巨大的人数优势,又以逸待劳,击败远道跋涉来的汉军把握十足。难道赵军会如宋襄公一样等汉军列好阵势再发动攻击,而且是退到开阔地上等待汉军布阵?太不可思议了嘛。

    以上是赵军的布防,现在再来看看汉军的情况。菜九以为,韩信的行兵过程极不合理。比如韩信侦知李左车之计未被采纳决定进兵,本身也不是稳操胜算的事。根据上述地理描述,战前两军间隔好几百里路,难道韩信准备攻赵前,就在陈馀身边安插了内线?否则韩信又是怎么知道赵军内部动态的。史称“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根据两军的距离及的地形条件,这样的任务难度之大,需要有现代007这样的高人才能完成。就算有内线且传出情报说计策未采纳,但这几百里路,走一趟至少要两天时间,韩信进兵也需要两天时间。在这四天里面,没准李左车不断坚持,陈馀采纳或部分采纳怎么办。但韩信的进兵是建立在李左车建议肯定不被采纳的基础上,而且坚信陈馀也不会派丁点军队拦死井陉道的最狭窄处,这也太托大了吧。韩信得到谍报,拔营而进,不过那个“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的运兵过程需要推敲。这个位置到底是在西入口三十里,还是东出口三十里。如果是在西入口三十里,井陉道本身至少百余里,按后人推测的作战地点甚至可达一百五十里,韩信所部不可能在第二天一早就穿越出去还能立即投入作战。看来韩信的扎营应该在距东出口三十里处,不是土门关而是出了那个最狭窄处,这样也方便韩信的特遣部队按其指令到达作战位置,也便于韩信的大队人马第二天出战。不过问题又来了,“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将数万大军驻扎在如此狭小的险道过夜,其中的风险之大,会受到部下的强烈抵制的。而且还要在那个狭小的宿营地埋锅做饭,这几万大军的宿营估计也会绵延数里,要吃个饭还真不容易。无论如何,汉军如果是在狭小的井陉道中宿营的话,吃饭休息都会很成问题,而没有得到充分休息的军队,第二天又怎么能打胜仗。看来,编这个故事的人肯定没有亲临其地,以为漫长崎岖的井陉道就是个纸上的名词呢,作战方略像今天的电脑游戏一样轻而易举,全然不顾距离与险阻的客观条件是否能完成这样的指令。用韩信自己的话来说,部下对他并不是很信服,他这样的安排能否行得通也很成问题呢。如果部下对他的号令将信将疑,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不利于作战的。尤其是在韩信的战法玩得太过超前玄乎的情况下,这种将信将疑会极大地影响作战效果。那个两千人的特遣队的任务也是非常艰难的,因为要穿越到赵军的身后,道路险峻,路途遥远,又人生地不熟的,能到达指定位置吗,很可疑啊。韩信此前到过井陉一带吗,这是个问题,如果他从来没有来过,又凭什么给他的特遣队下达这样的指令呢。韩信加入汉阵营前在项羽手下做事,项羽率诸侯联军入关,似乎走不到井陉一带。所以基本可以确定韩信没有到过井陉。看看韩信给特遣队的指令,难道不是像极了今天的电脑游戏,否则凭什么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激战应该不会顶在赵营的大门口开打,估计赵之大营与战场还会有一段距离,韩信如果诈败,与之对垒的赵军就会掩杀过去,如果有战利品,也会被战场上的赵军掠夺一空,又哪里轮得上守在大营的军队来抢。况且两千人的特遣队埋伏地点也不应该距大营太近,特遣队有人有马,想潜伏达到作战预期这需要多高的军事素养啊。既然离得不近,大营里的动向未必能窥测清楚,战场又更远了,更加看不清楚了。

    根据列传的描述,韩信在部下中似乎没有太高的威信,这一点不好理解。如果韩信拜了大将,又在拜将之后承担了重任,应该在部队中建立了不小的威信。而击魏如果真那么神奇,部下对韩信应该推崇备至,怎么会用得到用背水阵的战法副部下拼命呢。以这样的记录考量,韩信此前真没有什么能镇得住部下的战绩。换言之,击魏一事可能非常平淡,绝不会像后世认为的那样了不起,所以部下才会对韩信的能力将信将疑。编造韩信故事的人,这一招真是坑爹啊。

    双方没有开战之前的谋划都属于运筹帷幄阶段,真正要地打起来是什么样的情景,是否值得后世看客顶礼膜拜。如果乱糟糟的作战过程都会受到膜拜,菜九觉得崇拜的阈值也太低了,这样可不好啊。让我们来看看韩信主导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韩信的第一招,“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注意,这一万人的先头部队没有直奔赵军而去,而是在赵军附近排了个背水阵。菜九不懂阵法,但也觉得在阵式形成前应该是乱糟糟的,赵军就在一旁虎视眈眈,怎么会容忍这样一支敌军大部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从容布阵。万余人的阵式排起来估计比较耗时,赵军有充分的时间对其侧击,这万余人的覆灭真是立马可待啊。但是赵军没有这样做,没有做的理由可能是以为胜之不武吧。但韩信如果把这样的潜在可能当作行动根据,也太不把自家士兵的生命当回事了。接下来的记录表明,汉军排这个背水阵是摸黑进行的。人生地不熟的,又是在敌国的地盘上,那个地方还特别崎岖险峻,这万把人的排列一定会是乱糟糟的,难道赵军以为这是诱敌之计而不为所动?有一种可能,即赵军并不是因为胜之不武而不击,而是根本没有看见汉军的动态,因为天黑嘛。那样的话,就不会“赵军望见而大笑”了。

    第二天一大早,韩信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措辞丝毫不带夸张,跟戏台上的表演是一样一样的——“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真正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呢。这是打仗,还是演戏,怎么这么追求舞台效果?然后汉赵两军正式开打。注意两军交战就在韩信此前派出布好阵式的背水阵旁边,因为靳文给出的地方只有十平方公里。一想就觉得滑稽,两军殊死搏斗,旁边有一支汉军大部队在观战。如果这支汉军不是观战,而是果断侧击,效果会怎么样。当然赵军会拨出一部分人马对这个观战的汉军予以警戒。但问题又来了,在一支规模不小的赵军部队警戒下,韩信诈败又如何能退到观战汉军的阵式中。如果这支警戒赵军尾随杀入阵中,汉军势必阵脚大乱,旋即全军覆没。当然,这支赵军涵养极好,让汉军从容退到观战军中,等汉军整理好阵式,再与此前作战的赵军一起向前与汉军殊死搏斗。根据文字记录,还是整理好阵式的汉军先发起攻击。奇的是,战斗还没有结束,守在大营的赵军蜂拥而来争抢汉军的鼓旗。应该的场景是在战场上的赵军捷足先得嘛,怎么轮得到远在大营的守军呢。接下来,赵军大营守军果如韩信所料出营争抢汉鼓旗,并追杀韩信、张耳。而进了水边观战汉军阵式的韩张诸人与汉军一起作殊死战。敌众我寡,汉军饿着肚子,对方又以逸待劳,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对汉军非常不利,汉军的体力能否支撑这样的激战还是有疑问的。总之,赵军久攻不下,也够饭桶了。这时韩信的那个二千人的特遣队在赵军大营里插了二千面汉旗,看来这支军队没有作战斗准备,任务就是插旗,但这样的特遣队,应该是汉军之精英,让战斗力最强的精英干这样的事,太匪夷所思了。赵军胜不了汉军,就按韩信事先谋划好的那样退回大营,见插满汉帜,赵军先大惊,再大乱,终大败,汉军遂“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故事结局完美固完美矣,是否真实,也只有天知道。即使天不知道,菜九也知道不真实。理由很简单,即赵之两大首脑可能都没有死于背水一战。

    4.陈馀、赵王歇,都没有死在背水一战

    为什么要说这二人都没有死于背水一战呢?这个见解固然有推理的成分,也有其他史料透露出来的隐秘。前面说过,汉赵战争的主战场在南部战线,其情状超级错综复杂,赵之主脑人物陈馀不可能出现在后方。这只是推测,但史料有陈馀不死于背水阵的旁证。《张丞相列传》说陈馀是被俘而不是被斩,而且将擒获陈馀之功归张苍所有。这就印证了菜九对陈馀所在位置的推测。菜九作《千古谁识汉灭赵》也正是从张苍得陈馀这一史料提示陈馀的结局是俘不是斩,怀疑上了韩信破赵故事的真实性。其实不仅陈馀结局有异,赵王歇结局也不是被俘于背水阵。《张耳陈馀列传》记曰:“追杀赵王歇襄国。”赵王歇没有在背水战一役被俘嘛,而是在襄国被擒斩。到底赵王歇是不是从背水阵逃到襄国的,我们后面会讨论。但井陉距襄国很远,有好几百公里,可以肯定,无论赵王歇最后是怎么死的,都不会是在背水战那次战斗中发生的事情。敌方两大首脑的结局都与背水一战记录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情况值得深思。

    《张耳陈馀列传》的记录比较简单,重要的是《张丞相列传》。《张丞相列传》不是秦末战争的重要篇章,张苍其人在战争年代中也没有显赫的表现,在秦末战争中也算不上重要角色,但系附其名下的战功倒是不小。《张丞相列传》与张苍相关的寥寥无几文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宝藏。此前菜九在此列传中挖掘出不少宝贝,像所谓的臧荼之叛,像陈豨在代的主政地位,没有想到宝藏还远没有穷尽,韩信战赵事迹亦是宝藏之一种。在汉赵战争中,牵涉到张苍的二三十字居然有太多的可挖掘处。原文如下:

    陈馀击走常山王张耳。耳归汉。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从淮阴侯击赵。苍得陈馀。

    上述记录不长,但时间跨度不小,估计历来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内涵不小,完全可以单独辟出,专题论述。比如说“汉乃以张苍为常山守”一句,就有歧读成分。⑴从上读,则为张耳归汉后不久即发生的事件。表示汉在陈馀逐走张耳后,即对赵有所图谋。⑵当然,此句也可从下读,即张苍挂职常山守后,随韩信出征。⑶甚至可以单独成立,即与韩信的出征是相互无隶属的平行关系,并且时间稍稍靠前,换言之,张苍出任常山守与韩信的出征没有关系。也许两个与韩信无关的情况,体现了汉对赵布局过程。即在对赵作战之前,汉就对张苍作如此任命,表明汉已为吞并赵国作了人事准备,算是定赵之先手。由于张苍有生擒陈馀的功劳,而历史记载又一直是将陈馀之败归功于韩信,所以后人读此句时,便先验地排除了从上读及独立成行。但事情并不是可以这样简单定论的,这三种选项不能确定何者可能性更大。其实还存在一种可能性,⑷即张苍的任命是在战争开始后,其时赵地已大部平定,汉对张苍的任命才正式颁布,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其非亦韩信所部。之所以写其从淮阴,估计是韩信斩陈馀记录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而张苍名下亦记有擒陈馀的战功,为了弥合二者的分歧,就在张苍功劳前加注了其从淮阴侯。这样一来,张苍的归属倒是与韩信牵连上了,但其事迹与韩信事迹明显不兼容——关键还在于其所记陈馀为生擒而非击毙。虽然张苍之功与所有记载不同,但更可能是直接从官方档案中录入的,所以更可靠,也更可信。《功臣表》对张苍的这功劳是这样记的,“为常山守,得陈馀,为代相”。丝毫没有提到从韩信,所以从韩信一事,估计是受韩信动人事迹的影响而成,而更原始真实的档案资料《功臣表》不支持这种定位。在《功臣表》中,从韩信的功臣为数不少,如昌侯卢卿从淮阴侯,共侯卢罢师从淮阴侯,深泽侯赵将夜属淮阴侯,杜衍侯王翳属淮阴,祝阿侯高邑属淮阴侯,这表明韩信反叛后,汉政权仍然不讳言其功劳。不提张苍从韩信,说明原始档案中没有记载张苍与韩信的上下级关系。这个现象提示,张苍在赵事迹与韩信无关。那么,张张苍擒获陈馀就与韩信无关。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对校正这段历史记录的差讹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像章邯、曹咎的自杀,《功臣表》记都昌侯朱轸“虏章邯”,龙侯陈署“斩曹咎”。张苍的得陈馀亦为此类。只是因为陈豨缘故,与之相关的历史变得扑朔迷离,陈馀之擒是否也属此类,所以此事尚需一辨,望读者明鉴。须知,张是文官,日后为代相,代地以陈豨为主,则张苍与陈豨有隶属关系。是否考虑陈馀之擒本是陈豨的功劳,因陈豨最后是实质性反叛,故被削去功劳,由陈豨所部排位第二的张苍冒领,并将其划归韩信。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陈馀之擒的功劳就成了无头案。因为陈馀之擒是大功一件,不容不记,与泗水守之斩性质相同。此类大功劳又是汉当局舍不得不记者,而陈豨的罪名比曹无伤要大得多,于是乎,泗水守之斩的立功者被隐晦记成左司马,陈馀之擒的立功者被移花接木地记到张苍头上,这也是汉政权化解陈豨功劳及存在的老套手法。这大概就是史料中张苍俘获陈馀的由来。

    综上所述,韩信部是斩陈馀,其所谓的部属张苍又擒获陈馀,显然必有一误,看来只能是背水一战的记载有误了。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斩陈馀泜上之事,陈馀也不可能出现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那么陈馀应该在什么地方呢?愚以为,赵汉开打伊始,陈馀就应该在赵汉前线,大致在朝歌附近,邯郸也是个不错的选项,那两个地方距楚汉相持的荥阳一线不远,无论是指挥赵军侵汉,还是与楚联络,都以这类地方为妥。有关陈馀结局的时间,《秦楚之际月表》记(汉三年十月)汉将韩信斩陈馀。汉灭(赵)歇。(汉三年十一月   代)属汉为太原郡。但这种时间是有问题的。因为前面说了,陈馀不在韩信进攻的方向上,所以他完全可以在赵歇之后被俘被斩。《功臣表》记(阏氏侯冯解敢)以代太尉汉王三年降,为雁门守。此人极可能是在陈馀被斩后招降的,这在当时是一种通行模式。所以,大致上可以判断,陈馀绝对不像史料记载的那样于汉三年十月被斩。即使《秦楚之际月表》定其为斩,又将其功劳记在韩信名下,也不表明其为历史真相。陈馀的真实结局很可能是在与汉在朝歌、邯郸一线的战斗中落败,楚国援救战役失败后,陈馀见大势已去,便选择了向北逃窜,即逃归他的封地——代。但这个时候代已基本上被汉平定了。只是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陈馀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他侥幸穿越韩信所部的战线后,又落入陈豨所部的范围,最终陈馀被陈豨部擒获。被俘的陈馀,最终还是被处死,这与他在赵代的政治象征意义有关。汉处理这样重量级被俘首脑人物有固定套路,此前的章邯,也是被俘后被处死的;此役的赵王歇、日后的齐王田广也是被俘后身死;被俘的魏豹虽然没有立即处死,还假模假样地在刘邦阵营中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没让他活下来。所以,陈馀也可能是这样的处理套路的牺牲品。

    否认了韩信斩陈馀之功,对陈馀的归宿还是要多说几句。除了前面已提到张苍事迹之外,还有史料间接提及陈馀的事。拙作《千古谁识汉灭赵》的以下文字可以说明一些情况:

    《惠景间侯者年表》记乐平侯卫无择“以队卒从高祖起沛,属皇䜣,以郎击陈馀”,则皇䜣一部,亦为赵地参战者。而单独提及卫无择击陈馀,表明此人在此役中有立功表现,只是不详其所属战线。卫无择击陈馀又不言属韩信,提示韩信面临之敌非陈馀;属皇䜣,表明皇䜣所部至少是一支与灌婴级别相同军队。但除此一处记录外,没有任何皇䜣的战绩,这种无解的现象,在《史记》中比比皆是,是读史之人的遗憾。如果陈馀身处汉赵战争的南线,则皇䜣所部归刘邦指挥,卫无择之功也不必提皇䜣。那么,皇䜣会不会属于陈豨,倒是可以分析一下。皇䜣反秦时为魏将,《高祖本纪》作皇欣,曾与刘邦一起攻秦于昌邑,可能就此并入刘邦部。由于皇䜣与魏的渊源,在汉击魏时,可能将皇䜣派上阵。而击魏一役汉有多路人马参战,韩信只是其一。陈豨之击代,亦必取道于魏,所以陈豨在魏作战就毫不奇怪。皇䜣独立出来,究竟是一支独立作战部队,还是从属于哪条战线,考虑到皇䜣有在魏地作战的可能,故亦有属陈豨的可能。但陈豨因反叛被抹去功劳抹去痕迹,故而皇䜣就突出了出来,也许这也是汉政权为化解陈豨的功劳的一种手段。皇䜣应该是刘邦阵营中爵位较高者,而汉功臣封侯者中没有皇䜣,其部下卫无择都能封侯,皇䜣不在封侯之列,提示此人甚至没有能活到天下大定,也许是战死了,甚至可能就是战死在与陈馀交战时。而这样高级将领战死的战事居然没有记录在案,表明楚汉战争失载处甚多。

    皇䜣、卫无择记录提示,陈豨所部的规模可能大于韩信所部,而且其介入赵地战事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可惜史料不载,究竟如何已不可考。菜九坚信,人们心目中清清楚楚的秦末战争图卷,一旦代入吕泽、陈豨的因素,原本那个堪称完美的图卷便碎裂到全体成疑。而这种前景亦因为史料不全,恢复无期,是为憾。

    《张耳陈馀列传》称,追杀赵王歇襄国。菜九以为,这不仅是赵王歇的结局,也是韩信一路汉军的真正功劳。换言之,韩信一路汉军的战略目标,就是直取赵国都城襄国(信都,即今邢台)。赵王歇虽然被陈馀供奉为赵地之主,但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所以重大事情上都是陈馀作主,即由陈馀打理赵地的重大事务。李左车称陈馀为儒者,大概也是基于陈馀对赵王歇的忠诚,因为陈馀虽然大权独揽,但确实是在为赵王室效力。而赵歇大概也就能在家坐镇。襄国即信都,为赵之国都,赵歇就是以坐镇的状态被擒于此。强调一下,赵歇没有与陈馀在一起,无论是井陉口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这一阶段韩信一路汉军的作战线路是否是这样的,在魏地邬城一带破魏军与赵军之后,就由西向东直取襄国,这是一条直线,如果没有太多崎岖,估计进攻会比较顺利。如果有太行山阻隔的话,山脉也是有垭口的,总会找到比走井陉更近的道路。韩信一路汉军此前可以确信的位置是平阳(为今山西临汾西南),及邬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北邬城店)。从介休到左权再到邢台,正好是一条直线,也正好有一个隘口,大概是滏口陉。韩信一路汉军如果直取襄国,应该取直线从此道进军,根本不需要绕道井陉,井陉正对的是石家庄而不是邢台。

    因为赵后方相对兵力空虚,所以韩信所部很容易就完成对襄国的占领,并擒获赵王歇。赵王歇的结局,张耳的传记记为斩。虽然张耳的传记比韩信可信,但赵王歇并非强悍之人,生擒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极可能是生擒后不久被处死(《高帝纪》获赵王歇)。

    韩信一战而定的汉赵战争模式统治了历史认知两千多年,算是一个定案。背水一战更是成了历史经典,被传诵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延及今日,文人墨客的褒扬文字也不知凡几。实际上,不利于此定案的证据早已存在,但一直没有受到正视。菜九搞《秦楚纲鉴》十多年了,也没有正视不利于此定案的资料存在。直到作《读〈傅靳蒯成列传〉》时,经逐字逐句梳理《傅靳蒯成列传》,才发现汉赵战争存在另外战场,发现汉赵战争是战事频频的过程,发现汉赵战争参与者众,发现汉赵战争的主要战线应该是南部,于是乎,原来的定案瞬间就动摇了。本考据的相关功课,可参见《清理陈豨乱象》、《读〈傅靳蒯成列传〉》、《千古谁识拜将台/千古谁识追韩信》、《千古奇冤话魏豹》及《千古谁识汉灭赵》等独立专题。本考据完整无缺详的细过程,可等待千古谁识背水战(足本)。

    千古谁识背水战(足本)

    菜九段供稿

    细目

    1.短命的汉赵结盟

    2.汉赵战争是由赵发起的

    3.汉对赵的战争应该是刘邦在主导

    4.击赵前的韩信动向

    5.张耳与韩信的会合

    6.先来查看有无李左车

    7.勘察史料地理见背水战之荒谬

    8.背水一战过程之荒谬

    9.陈馀、赵王歇,都没有死在背水一战

    10.韩信攻赵的实际路线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818y/msgview-10170-357670.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转:网络强国建设提速 行业转型须... 下一主题:致敬坚守西陆的文友们!
 [2楼]  作者:小雅无尘  发表时间: 2016/04/22 19:02 

很佩服菜先生,特别是在这个时代。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19351387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