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与一老友闲聊,话题不知怎么谈到他说他近期一直在研读老杜,不由得拱手道一声佩服,于是话题便在唐诗中辗转。 其实若细思量,似乎没什么资格和人谈论,因为唐诗宋词元曲还是中学时期读过两年,大约在初二至高一之间,还是在瞒着老师和父母以及同学的目光偷偷读的,瞒老师和父母自然是怕挨训,瞒同学则是怕背后被人嘲之曰装。通读不敢言,似乎会背了不少,至今也还能说出些句子和诗人。 可是现在回想起,十几岁的年龄,懂得什么?又能理解多少?错过了多少精华?说句皮毛都是给面子的,就这么敢扛着把生锈的小破斧头跟各路班门论技巧力道……请允许我道声惭愧。 那次聊天到最后,朋友推荐施蛰存的一套三本《唐诗百话》,说过再见道过晚安,看着朋友的字迹,我的手指在键盘上如抚静止的琴弦,而文字如音符犹在袅袅……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句古诗忽然地浮现在眼前。 三两片落红,零落飘飞,落在黑色键盘上,落在黑白的文字旁,如落在唐诗三百首里…… 徐徐翻开书页,如展开一轴泛黄的水墨画卷:扁舟一叶、远山古寺、蓑衣牧归……在那浓浓淡淡的墨色与留白之上,点点落花依然在飘飞,那零星的颜色,如点绛唇。 古人之于落花,仿佛一个情结,镌刻在中国古诗的灵魂里,挥之不去。 其实若论情结,落花并不是唯一的,在那蒙蒙烟雨的诗人背影里,隐藏着如江南、田园、归隐、渔舟、乡愁、青梅、相思、悲秋、离别等等情结。 而这些情结或具象或无形,皆诗人以其天赋才华及多重情商代代累积相传而成,如一颗颗行星或彗星,构筑了中国诗人的灵魂宇宙,将代代诗人圈在其中,吟诵传承,辗转千年,不忍推陈。 中国的古文人有这样的一个标签:文弱书生。观其字而明其意,清瘦的模板背影,经典背景乃亭台或扁舟之上,笛声几许与寒鸦数点是点睛细节,于是怯懦者悲观者和失意者的气息穿透纸面徐徐而来。 这种大众印象以落花来代言,似乎颇为和谐:落花一瓣,去了繁华、添了惆怅,憔悴中残存着旧日的风姿,七分寂寞,两分哀愁,一分未完结的梦想,暗合了古代失意文人的心境,此情结实乃天经地义也。 其实现在细细思来,这种印象似乎有些偏颇,古人着墨落花,并不都是一曲离殇。 比如唐朝诗人王维的名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袖手看秋,桂花落肩,恬淡的如一片白云; 浪漫诗人李白有句“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其风流倜傥,冠绝天下,毫无悲秋之意。 而陆游的名句“零落成泥碾做尘,唯有香如故”,其高尚情操和胸怀让人肃然起敬。 但在当时因为读诗时的年龄关系,对家国情操人生之类的诗词刻意忽视,只对寂寞清愁之类的词句更为关注,记得曾特意购置一个精美的本子抄录,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无何奈何花落去”或者“落花人独立”等。甚至对这类词句的理解也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比如落花,喜欢的是那种病态的画面美,那种颓废的绝望的意境,那种不合时宜离世独居的性格,因个人的喜好选择而导致了对古代诗人形成了一个如此亚健康不够客观的主观印象。 也许这个印象不能全盘否决,不能以正确与否来定论,或者只能说缺乏岁月的感悟,或者缺乏境界的视角。 也许如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才令古人阑干拍遍叹后无来者。 而今年过不惑,岁月虽然平淡到没有回首的必要,却也对曾读过的诗词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和思索; 比如这落花、比如这落花时节又逢君…… 曾经以为这落花时节不过是个充满诗意的场景,就如江南是个地理名词。但现在感觉到这个场景的形成一定是靠某种因素的牵引:没有形体,虚无飘渺,流动着韵律和诗意。这种因素应该来自个体的灵魂,就像夜幕上的星光,将茫茫人海中相同之人筛选而出吸引而来,犹如高山流水的延伸。如此相逢的灵魂,如树林的晨雾,虽然没有溪水的透明,却丰富神秘,且纯净。 如果要寻找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因素,大概可以用兴趣、天赋、才华、思想之类的,或者便是缘分。 闪烁着星光的灵魂是超出身体之外的,一切外在的与灵魂无关的东西都是模糊的被忽略的,外貌除了辨识和表情的使用之外不再有其他的意义。 如此相逢是因为才华与兴趣,而不是重重叠叠的头衔与奖项;也许会小酌吟诵,但没有酒宴上浮动交织的浮夸虚伪和各种欲望的碎片,令人不会产生排斥感和厌倦。 也许在唐宋时代,落花时节的相逢是主流;也许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依然有这样的群体在某个区域,在我们视线无法到达的宁静之地,像另一个宇宙的星座或星云,看不见不代表其不存在。 而如我等亮光微弱生命力短暂的萤火小虫,能得一友如此相遇相知,实乃人生的一种幸福,个人的一种想法,或许不入大众主流,但真切。 而我确是幸运的,虽然生活圈子狭小平淡,但却有二三友相识于网络之中,不常联系却也没断过联系,偶一闲谈,受益匪浅,有种从浮躁浑浊中得到净化之感,如晨曦透过丛林。如此之友,偶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当得起搬来落花时节做唯美场景。 自然这也是个人的感觉。 比如这位推荐《唐诗百话》的朋友便是其一:不见其外貌,直视其灵魂如掩映在自然景色中的茅庐,山冈上溪流绕过松树和雏菊。从远山侧望到走近茅庐用了漫长的时间,逐渐的了解如雾渐渐消散露出苍翠山色。茅庐自然如古人之遗风般简朴,与友在院落石凳上对坐闲谈,屋内主人的生活日常透过木格窗通过交谈的积累逐渐看出些眉目,而随着视线的清晰的是我的敬慕——原来这是一间藏书丰富的书房。书房内外可以见到有名气或名望之士的踪迹,但并没见朋友装裱高高挂起或是谈论一二。 谦逊温和这两个词语,与阅读量成正比还是与性格相关?抑或是先以性格的方式存在再用读书来修正补充? 落花辞别一树繁花,飘进书房,落在翻开的书册上;而庭院里的我,拈起衣袖的一瓣…… 辞别朋友,依然在远山之外,点击鼠标关闭对话,松手看落花归入尘埃,等待下一个感悟……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