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班中一孩子的母亲自杀,忽闻这一消息那一刻,我并没有其他同事那样的“惊讶”与“目瞪口呆”。因为在我看来,活着其实也就意味着终将会走向死亡,这难道不是一个自然规律、一种必然的回归吗?剔除道义与责任,死亡是一种超脱,舒缓与安宁,死亡是一种最自由的自由。 曾经写过一篇文字《永远的痛》,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直面死亡。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走出那个阴影,以至最后我结束了孩提时就有的“做一名乡村教师”的梦,离开了那所乡村小学。如今,面对死亡,我似乎变得平淡多了,人生在世,总难免一死,生又如何?死又如何?天国之女,当去则去。 阿桑因病死了,她那首《寂寞在唱歌》如泣如诉,想必生前也是在寂寞中唱着的吧。 张爱玲死了,尽管满世界都在为她热闹,而她却在寂寞中老去病死,她的死是寂寞到骨子里去了,她的超凡脱俗也是到了骨子里去了的,而她的死也如她的小说一样荒凉。 三毛自杀了,她曾说:“说起心中的寂寞,不是因为哀愁,而是觉得,好像这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人,懂得此刻在我灵魂里的那份欣赏、赞叹、平和、温柔和喜悦。”因为没人懂得而寂寞与孤单。如其在寂寞中老死病死,还不如超脱寂寞,让心自由而去。 很多时候在想,也许有一天,我会悄悄的离去.而这也是因为没有人懂得而寂寞吗?不知道,只是有时向往着这样的离去。 我害怕如张爱玲一般在寂寞中老去病去,因为没有这才女子的超凡脱俗;宁愿如三毛一般在死亡中超脱寂寞。于是常常想象死亡,想得最多的情节就是“倒在办公桌前”“从大山上飘然而下”“走进深山老林再也不出来”“在手术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这一切原本就是很美好的呀。 这种选择是自私的吧,道义与责任时时提醒着我们是不可以因为寂寞而去选择死亡的。为了爱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不悲伤,于是人们总会劝自己也劝别人,“好死不如赖活”“过好每一天”,“珍惜每一天”。想起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愈加坚强的活着,便是在愈加惨烈地寂寞着面对死亡。 ※※※※※※ 一样的雨意,一样的孤独,默默漫过我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