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出?现在流行发呆。好象发呆才酷。
不上网时候发呆。上网时候磨牙。这就是典型的磨牙文体。东北话叫唠嗑。和唠嗑不同是,一般有没有观众听众,都可以一个人独自在版上唠嗑。要真到境界时,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哪怕没有观众,但都能坚持唠下去。很佩服这种独身孤胆的精神。可人喜欢热闹,和喜欢趋利逼害一样本能。所以,论坛沉静时候,还能继续唠嗑,实在是能享受寂寞的人。但毕竟四面徒壁,四顾茫然了。还能怎么样呢?除了安静的自言自语外,还能做点什么?呵呵唯如此。
曾力图阻止家里宝贝女儿学音乐,不怕别的,怕学太多。教之道一定贵以专。人生就是如此,抉择比坚持更重要,尽管坚持比勤奋更重要。一步就是天涯,虽英雄主义者常能心怀生又何欢死又何惧的悲壮式的豪迈,但毕竟错就是错,无悔也是错了。当初,慎之再三,认为学音乐不妥。但那日和朋友谈及,方觉学音乐远比学舞蹈类快乐!1,音乐离灵魂更近;2,音乐就算不达灵魂,但至少直达情绪。3,即便音乐到没有情绪的时候,也是直到嗓音。容易唱啊。唱的都是别人的歌,张口就来了。可如果是舞蹈呢?那个累啊。人的惰性通常都觉得了,要满足声音的快乐,远比满足全身的动作的快乐要便捷很多。4,音乐更大众化。到今天,也就杨丽萍因舞出名,而因歌出名的巨星星,实在光芒超过了太阳。普遍的受欢迎,是值得玩索的方向。5,因为普遍,更因为参与。参与唱歌很容易,参与舞蹈就难,受场地等诸多条件影响。且如果众人一起舞蹈又容易出事。呵呵~如此这般种种,想让女儿好好学点音乐了。尽管,我依然恪守着贵以专,一门精进是获得满足之至,成就之要。但毕竟不能让孩子象自己一样,一门精进到一个人胡思乱想到空门里去。不妥。音乐吧。
以形式论,形象往往决定了内容。此话很多人跳出反对。没有理论会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但以艺术形式看,哪种艺术不适应潮流就淘汰了。比如以电影冲跨了戏剧,哪怕是高尚的歌剧都要缩进可怜的剧场,冠名为高雅而开始打入冷宫;如以电视又冲击了电影,当电影赶紧与电视连手时,网络又一次冲跨了电影院的热闹,使之零零落落。佛祖总会教导我们说,方便即下流。可下流的东西,往往为人们喜爱,如男人的坏,女人的坏,由下流到了今日之可爱;方便的事物,总是被接受,如今是接受的年代,不再是施行教导的年代了。如那被骂为文化流氓的作家,尽管是对文化严肃的思考和反思者,但他毕竟以毫无畏惧的“流氓”思维方式,道出当时的知识,已经不再是殿堂里的神圣物,而是大众物了,而那些自认为神圣的人,早就被他骂为:你以为自己在银行里工作,钱就是你的?你不过是数钱者而已;你以为你当了和尚,你就是寺庙的主人?其实你不过是一个肯门人而已。艺术,从悲剧的神圣,到喜剧和幽默的大众化,到了今日网络,还有多少艺术?人们大喊着快乐的时候,还需要深刻和思想?或者,又有谁规定,思想就不是快乐的?简单,方便,在今日,早就决定了快餐时代的快乐理念下的艺术形式,一定是简单便捷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原超过了高雅艺术和深刻的思想。可怜王塑当时一方面指出知识的大众化之必然,骨子里,却还是痛恨琼遥,金庸,成龙等四大俗人。思想之深刻,往往又是自相矛盾着。。。
谁在用噼啪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的手,荒野蔓草的年头,连分手都很沉默。。。有多少人将古代演绎为清纯的时尚?至少还是要和流行和方便的通俗结合。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缩短了,人的心快乐得荒野蔓草了,这年头,分手不再是沉默,而是无谓的悲凉者。。。。。。
无奈。随其流而扬其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