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理发剃头是民间风俗,每每到了这个时候,理发店的买卖出奇的火。就是乡下,平常找个地方随便理理,到了过年的时候,也会到理发店梳理一番,也脱不了民俗的约束,来个头上生辉,除垢纳新的见面理事,满面春风的互致问候,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 追根寻源,老祖宗留立下的规矩,人的头发可是有讲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把头发看得很重。自打生下来,过满月的时候,这种讲究就开始了。第一次剃的头发叫胎发,俗称胎毛。差不多的的人家,会把孩子的胎发留着,瞅机会做成毛笔,这种风俗到现在都在延续着。尤其是出毛笔的地方,近水楼台,几乎还在遵守着这样的规矩。这种笔,原则上给孩子留着当纪念,但也有出售的,价格可不敢恭维,贵得很。 上溯到远古,人们饮毛嗜血,还不懂得美。稍微进化一点,就懂得了打扮自己,用一些贝壳穿成链挂在颈上,采一些野花别在头上,象征财富与美丽。那时谈不上冶炼出精致的剃刀,没有剃发的工具。于是,不分男女一律披发,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型逐渐滋生出来,男人和女人会根据自己的性别打扮自己。 自打人们会打扮自己,尤其是男人,截止到民国前,还都是蓄发留须,一直是长发。当士大夫的,有冠覆盖,把头发藏在帽子里。地主员外也是讲究帽子的佩戴,书生秀才同样方巾盖发,老百姓也就是用布把头发束起来,胡乱盘在头顶,也算是一种流行发饰。这种发饰一直流型若干年,直至清朝到来为止。人人都知道的打虎英雄武松,头发长的都能盖住烙在脸上的配军印,足矣可见一斑。 有一种人另当别论,那就是出家的和尚,以剃发作为出家人的标志。一是人们视觉上看得清楚,二来受之父母的头发,可能象征着远离红尘的超凡。如果你凡心未了,在批准后可带发修行,在遁入空门与现实间选择道路。道士就不一样了,原则上蓄发,保留着受之父母的元气,修炼着自己的行为。 最让人感到头发重要的,莫过于大清朝初立,清兵刚入关的时候。发型的改变,剃发与留发,关乎于一个生命的存在与消失。留发不留头,曾让多少先朝的子民身首异处,受之父母的头发,真正的和生命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了。 到了民国时代,西化日甚,共和到来,剪了辫子的男人们,留着半截发,男不男女不女的,算是和一代王朝的决裂。从那时起,男人的发型逐渐丰富起来,"平头百姓",一个发型的出现,造就了一个底层阶级的出现,"背头""分头""光头"成了人们划分贫富的顶上标志。 既然头发是受之父母,那么它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我们一直尊崇的孝道上。上至皇帝老儿披发结庐的悼念先皇,下至给大臣百姓规定的百日不剃发不刮须,森严的规定,再一次体现了头发的重要性。以致这种风俗,现在在一些地方还在流传着,从头发的去留上表示对已故父母大人的尊敬。 春节来了,头发还是要理的。现在的理发业,真的是称谓多奇。发廊,难免带上一丝额外的色彩,发艺,让人看着有超俗之感,各式各样的发屋,数不清的美发厅,真的让人眼花缭乱。说白了,还不就是理发,还不就是那几种发型,现在老年人理发,刮脸都免了,因为好多理发店不会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发型的设计造型、焗油染发,肯定会打扮人们的生活,也烘托着一个人的风度气质,真的大可不必探究。过年了,理发剃头,说说头发又何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