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由来要从"灵山说法"说起。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在灵山讲解佛法时,突然手拿鲜花,缄口不语,众僧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摩诃迦叶会心地微笑。佛祖感到迦叶灵性已通,便把自己的以心传心的禅宗密法传给了他。于是,迦叶便是印度禅宗的始祖。这个故事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迦叶理解到什么,微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禅本身就主张个人体验,人人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再说,禅强调无言,认为真理是说不清楚的,主要靠悟性的"意会"而不可言传,说得清楚的那就不是禅了。迦叶微笑,大概是他体会到人生如花,荣枯只在转瞬之间,不如嫣然一笑,超脱生死,得以自由。 禅在印度传到第28代的掌门人是菩提达摩,他有感于印度本土佛教的衰弱,便东渡到了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有名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知道。有个中国的和尚名叫神光,他矢志追随达摩,但屡遭拒绝,最后砍断自己的胳膊,跪在大雪纷飞的门外。达摩终于感动了,收他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就是中国禅宗的二祖。传到第五代,掌门人是弘忍。他为考察弟子,让大家写偈子,大弟子神秀按照外物实有、人心本秽、勤修悟道的印度禅宗思想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当时,寺院中有一个担水劈柴干杂务的小和尚,名叫慧能,写了一首偈子反驳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这首偈子变"外物实有"为"四大皆空",变印度的悲观主义、渐修主义为中国的乐观主义、顿悟主义,因而导致了佛教史上的一场革命,慧能也成了中国禅宗的真正始祖。自此,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被一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捧为圭臬,融入灵魂,不仅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一首偈子,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来,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可中国人的思想与印度人的不一样,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于是在中国,禅宗成为回避专制,对抗儒法,挣脱桎梏,反对异化,呼唤真实人性的人道主义哲学。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人类从这个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它倡导自然适意、轻松自如的一种生活方式,"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要行即行,要坐即坐",丝毫不要克制自己的内心欲望。中国的唐伯虎就自称:"饥来吃饭困来眠......世上闲人地上仙"。对这些中国人来说,哪有什么西方式的"to be or not to be"(Hamlet)的迷茫和对人生的质问,有的只是沉湎于生活,在生活中创造意境,调节心态,享受人生。
|